白彦虎是英雄还是暴徒?左宗棠因何对他恨之入骨、发誓决不饶恕?

娇洋看过去 2025-04-25 20:41:45

同治五年(1866 ),新晋陕甘总督、督办西北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入陕后首先集中力量攻打西捻军,使捻军、回军不能合兵。同治六年(1867) ,屡屡受挫的西捻军由关中移师陕北,此后为救援遭清军围攻的东捻军而渡黄河东去。左宗棠率楚军(即老湘军)将西捻军击走后,奉命进京陛见、述职,旋于同治七年(1868)十月十三日返回西安,开始全力攻剿陕西回军。

左宗棠采用“节节剿洗、步步紧逼”的策略,逐步将回民军打散、分割、吞食,并将其活动地往西边压缩。再次将回军逐出陕西后,左宗棠命悍将刘松山率部从陕北经定边直趋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开始进攻宁夏地区;同时派黄鼎、徐占彪、马德顺、周兰亭、张福齐、杨世俊等将领各率所部扫荡陇东,将攻击目标指向陕回大本营——庆阳董志塬。

老照片

陕西回军倒也不示弱,摆出一副与与楚军针锋相对的架势,十八大营悉数出动,欲与清军决一死战。左宗棠在呈给清廷的奏稿中说:“(回军)以陈林、冯均福居前,崔三、禹彦禄、马正和、蓝明泰等继之,其余逆匪随后策应,合悍党三、四万,各裹十余日干粮,于同治八年正月初六分道窜出,屯踞正宁西北两塬及永乐堡 、白吉塬、官河塬一带,势将进犯邠州、三水,并力以扰秦川”。

鏖战白吉塬:在这次出击中,回军与黄鼎、徐占彪等部清军在邠州境内的白吉塬一带展开恶战,回军失利,折损了不少人马,马正和等首领负伤,旋撤回董志塬。

悍酋白彦虎成为陕回军主要首领:同年三月间,陕西回军众首领聚集于萧金镇,商讨应对之策和之后的军事行动,并将在白吉塬受创的十八大营并为四大营,首领为别是白彦虎、禹得彦、崔三、马正和。这样,二十多岁的白彦虎成为陕回军主要首领之一,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他被回众称为“虎元帅”。左宗棠对凶悍残暴的白彦虎印象颇深,为此他在奏疏中评价说 :“贼中所称虎元帅即白彦虎,盖贼中十八酋之一,凶悍素著者也”。

白彦虎何许人也? 因何成为清军虽远必诛的对象?白彦虎,乳名白素,经名穆罕穆德·阿尤布尔。陕西邠州(一说泾阳)人,邠州即今天的彬县。回族。白彦虎的爹是清朝小官吏,曾在陕西、京师为官,家境还算宽裕 。

老照片

据记载,白彦虎自幼学经,曾在北京上过几年伊斯兰教学校,识汉字不多。青年时期的白彦虎做过北京某教区阿訇,后回陕西加入清军。同治元年(1862)陕西爆发回民之乱 ,有一定军事经验的白彦虎被推为首领,成为十八大回酋之一。白彦虎虽然年轻,却残暴嗜杀,据史料记载,陕回军在关中、甘肃地区烧杀抢掠,共进行过30多次针对汉民 、较大规模的血腥屠杀,白彦虎竟参与了其中的27次,共有两千余万陕甘汉人直接或间接死在他的手上,可谓血债累累。

1863年,索伦悍将多隆阿奉命率军西征,攻占陕西回军基地大荔王阁村、羌白镇,回军屡遭重创,由二十万众锐减至五、六万人,被迫退往陕甘交界处的董志塬,组成新的十八大营。史载,白彦虎善打伏击,常设伏袭击清军,并多次击败清军,但行军途中常对汉人村庄烧杀焚掠, 给陕西、甘肃造成了极大破坏。

顽抗到底:后回军在白吉塬之战中被楚军黄鼎、徐占彪部击败,十八大营缩编为四大营,白彦虎成为主帅。

1871年,宁夏金积堡被楚军大将刘锦棠攻破,大阿訇马化龙及麾下千余骨干分子伏诛。依附马化龙的白彦虎早已率部西撤,由金积堡、海源、静远,穿越河西走廊,辗转抵达西宁,联合西宁回军首领马文义旧部马永福军,进行了空前激烈的西宁战役,亦称河湟之战。(铁马读史头条号)1872年,楚军浴血苦战,终于击败了白彦虎陕回残军和西宁马氏回军,取得了西宁战役的胜利,马永福率部降清,白彦虎再次率所部西窜,退至肃州(今酒泉),与当地回军首领马文禄部合股,继续抵抗清军追剿。

老照片

1873年,肃州战役以回军失败而告终,马文禄被清军擒斩,白彦虎率军携带辎重、家眷西出嘉峪关抵达新疆喀什, 旋即进至迪化(亦称红庙子,今乌鲁木齐) , 1876年(光绪二年)8月,因左宗棠西征大军横扫北疆,他又率军退入天山南路与阿古柏哲德沙尔汗国侵略军勾结,负隅顽抗。

1877年5月,在清军的凌厉打击下,阿古柏屡遭兵败,惊惧不安,不久被部下毒死。12月,刘锦棠率军紧追不舍,白彦虎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兵败将由布鲁特山口叛逃沙俄治下的中亚境内。

光绪八年(1882年),白彦虎病死于沙俄帝国境内的楚河河谷中东部托克马克 (即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 年五十三岁。他及其部众繁衍的后代被称为“东干人”。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据说左为白彦虎,右为其子

(插图源自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