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南濒瓯江,西枕衡春山,为乐清西南重要港口。其地界山头古称“磐屿”。先秦时代为东瓯之地。南朝宋永初年间诗人谢灵运(时任永嘉太守)巡视农田至此,著有诗作《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足见南北朝时期,磐石一带已经有大量农田可供耕种。
明代《万里海防图说》中的磐石卫(此图方位标注与现今有偏差)
唐代后人口渐多,经过五代、北宋两百年积聚至南宋初大量北方汉人南渡定居于此。
明洪武八年,朝廷决议于磐屿山脚临瓯江处设卫,设指挥使三员、同知三员、佥事十八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镇抚一员其余千户、百户、总旗等官共九十员,旗军5600余人。以其地处磐屿,取“坚如磐石”义称磐石卫。
清初磐石卫城
设卫之初并未建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始筑城池,卫城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厚一丈,城西南角有珠山。城设东南西北四座正门并水门两座,四门均建有城楼,四隅亦建角楼。
乐清县志中的磐石卫城图
磐石卫内辖左中右前后五个千户所(其中后所于正统三年移驻白沙城,即后所城),外辖蒲岐、宁村两个千户所城;黄华、沙角、章奥三座寨城;琯头巡检司城;以及七座烽堠。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磐石卫城
嘉靖三十六年五月,戚继光自宁波驰援乐清,于磐石地界大败倭寇,此后磐石卫城一度为戚继光将军驻地。嘉靖三十八年设温处参将驻扎,嘉靖四十四年,兵宪查绛重修磐石城,增高三尺,为东南西北四座正门取名为:迎晖门、镇江门、肃清门、承恩门,其中肃清门内额题写有“致有爽气”。
六十年代末磐石卫城卫星影像,此时的城垣夯土仍清晰可见
清顺治四年,废卫所制度,为温处参将麾下统之,下辖磐石標营(官兵502员)、磐石左营、磐石中营、磐石右营(官兵499员)、磐石前营、磐石后营、蒲岐营、珠明营、炎亭营共九营兵马(其余营兵力未找到,但估计都在500左右)。另辖两支游哨水军(战船51艘,兵1180员)。
磐石卫城范围示意
顺治十五年十一月初七,郑成功攻破磐石城,直至次年四月方才撤军。顺治十八年清廷下令将沿江居民迁入内地,并拆毁磐石城。康熙八年,始展复外迁之民,并重建磐石城。鸦片战争后,卫城以南沿江地带修筑有一系列岸防炮台。
1942年7月16日200余日军自永嘉境内前进至磐石。次日又有400余日军从黄华上岩登陆直驱磐石,盘踞二十日后方才撤离。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磐石卫城周边地形图
1944年9月,日军五十五旅团自金华方向攻入温州,其旅团司令部就设于磐石城北重石村。期间日军拆取磐石城东北角城石用于东新城和山前村之间修建机场。
解放后剩余城墙砖石被拆取用做基础建设之用,城基夯土也渐渐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