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普洱茶没有文化?

慕慕茶 2024-03-07 07:25:55

为啥说普洱茶没文化?

普洱茶就是茶,一种很普通的饮品,跟文化有什么关系?

因为普洱茶与高山乌龙、西湖龙井等茶相比,文化底蕴确实不足,百姓对其认可度也不高。西湖龙井和铁观音早在唐代就被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作了记载,古今文化名人又替它们作了1300多年的免费“历史广告”,因而绿茶的含金量高、价格贵、接受度也高。《茶经》中还有中国其他名茶的分布、种植、制作工艺等方面的记载,惟独没有云南的普洱茶,这使得普洱茶缺乏史料的依托和文化底蕴,影响力不大,就是些便宜的大树叶子。

普洱茶就这么没文化,真相到底是什么?

普洱茶成为商品进行流通都是近200年的事,文化这东西,缺了没有还真不好补。

懂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很早以前是边销茶(销往西藏),其兴盛与“茶马互市”有关,但何时流入西藏,何时成为商品流通,汉文史籍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讲文化肯定是查文献古籍。

《滴露漫录》中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仰之,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大经。” 根据《蛮书》、《旧唐书·南诏传》、《新唐书·南诏传》、《资治通鉴》、《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李肇《国史补》等文献的记载表明,晚至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藏区还不喝茶,对茶叶的需求量不大。憎与云南相邻的四川也是产茶大省,“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流传至今。

另外,四川的茶运往藏区更为方便,所以,藏区对滇茶的需求不会很大。据统计,宋代四川产茶3000万斤,其中一半经由茶马古道运往臧区。明代经由黎雅、碉门口岸交易的川茶达3万引,占川茶“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的茶叶运销凭证)的80%以上。清代经打箭炉出关的川茶每年达1400万斤以上。与此相比,云南输往藏区的茶叶数量无法查证。《元史》将云南列入不产茶的行省,明初云南产茶量不到3000公斤,明代中期云南茶叶才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藏区对滇茶的大量需求大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

方国瑜著《普洱茶》

方国瑜《普洱茶》载:明末云南各族人民抗清斗争坚持十七年之久,以至对藏族地区供应茶叶稀少,清兵入滇以后藏胞即来交涉茶马贸易。

刘健《庭闻录》

刘健《庭闻录》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北胜(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部台吉,以云南平定,遣使邓几墨勒根赍方物求于北胜州互市茶马。”就在这年十月,在北胜州开茶市以马易茶。因普洱茶还不够藏族商人的需要,又招商人到川湖产茶地区采购,运至北胜州互市。后来丽江府改设流官,且交通较便,茶市改设丽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荼。

成书于17、18世纪之交,藏族民间寓言故事《茶酒仙女》

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马帮结队,络绎于途,每年贸易额有五百万斤之多。另外,汉族、白族和纳西族商人,也常贩茶供应藏族地区。正如成书于17、18世纪之交,藏族民间寓言故事《茶酒仙女》中,描述茶汤为“血红色的饮品”,无疑就是清朝时期的号级红汤茶。茶叶在西藏有着特殊的作用,历代统治者都采用“以茶治边”政策,将茶叶用来作为安定边疆、羁寮藏族的武器。大概到了这个时候,滇茶才逐渐取代川茶在藏区的地位,成为藏族人民饮茶的首选。

所以普洱茶在古书中虽有记载,但是内容很少,可参考的东西也不多。

近几年普洱茶的发展靠传说、讲故事、推荐功效、忽悠增值,很多人都说不出什么道道来,总的来说,还是吃了没有文化底蕴的亏。

你觉得普洱茶是什么?你一定听过:是云南的特产;是大叶子喝起来有苦涩,或者黑乎乎有怪味的茶水;是可以炒作的“期货股票”;是可以保值升值的“收藏品”;是食品中可以长期保存,并且越陈越香的茶品;是被网友戏称“十全大补神茶”;是茶品中高货中的“极品”。真是这样的吗?你还别不信,2007年,有很多人,甚至不惜卖掉房子去抢购、囤聚普洱茶,不到半年,就纷纷倾家荡产,广东东莞的大藏家直到今天也没有把2007年茶叶消耗掉,为什么会崩盘我们不在这里赘述了。现在的人,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想了解,只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多少钱?

“9.9元。”

“再便宜点,我买去送人!”

为什么说普洱茶没文化,是因为很少有人能说出普洱茶的文化底蕴,比如说说某位大诗人、达官贵人、皇帝贵族对普洱茶赞美之词相关文献记载!

当前普洱茶文化火爆得不得了,文化也补上来很多,点开百度搜索一下“普洱茶”,很快就跳出来1300多万篇相关的链接。20年前全国除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华人、华侨在喝普洱茶,在2005年马帮进京之前,全国有多少人知道普洱茶?有多少人了解普洱茶的文化?

为了让普洱有文化,很多人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连叫了1000多年的“思茅”都改名叫“普洱”,可以说普洱茶有今天的发展,少不了它的功劳。

简单聊聊普洱茶的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至今很多茶山的少数民族还流传有“孔明兴茶”的传说,如南糯山、古六大茶山。这个传说在清代纂修的《普洱府志》早有记载。

已知最早记载滇茶种植的人,是唐代成通三年(公元862年)曾到过云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绰,在其《蛮书》卷七中写到:“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节度”辖今思普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以及大理、临沧部分地区。这是历史上关于滇茶产区的最详细最可靠的记载。南宋李石的《续博物志》有同样的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

过去的文献虽然提到了滇茶,但不能证明就是普洱茶,因为没有工艺介绍、没有种植地介绍,没有口感描述、没有茶具茶器的推荐,更没有确定核心产区,直到清代普洱茶这个名字才正式出现,清代的檀萃在其著作《滇海虞衡志》中又有“普洱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府属六茶山……。

《滇海虞衡志》

这时也正是易武、倚邦地区号级茶出现的时候,也就是200多年前的乾隆时期,“普洱茶”被列为贡茶,并在普洱府增“官茶局”办事机构,以管理普洱茶上贡事宜。乾隆曾赋诗《烹雪用自订韵》:“独有普洱号刚峰,清标未足夸雀舌。”将普洱茶在清代上流社会的地位描绘得淋漓尽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除宫廷饮用外,普洱茶还是皇宫用于最高礼俗的祭祀用品和馈赠外国友人的国礼。在整个清朝,普洱茶备受宫廷宠爱,引领宫廷茶饮文化许多年,乾隆帝、光绪帝、慈禧太后一生偏爱普洱茶饮,普洱茶发展达其至尊至极的时代。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曾经对老舍先生回忆说,清宫廷历代帝王十分钟爱普洱茶,夏品“龙井”,冬饮“普洱”,拥有、享用普洱茶是皇位和地位的象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提怡红夜饮“普洱茶”,是普洱茶的光彩写照。另外,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巨著中,也描写了喝“普洱茶”的场面。

《红楼梦》中所提怡红夜饮“普洱茶”

写到这,普洱茶总算进入皇家引导的主流文化阵地,上层社会的追捧,这必然带来普洱茶的兴盛发达。

写到最后:普洱茶生长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因为交通运输不便(直到1845年,普洱府茶才用官银修了一条宽六尺长240公里的古道,专运茶叶),长途跋涉包装保存困难等原因,在清朝之前很少有达官贵人、文人骚客能够真正喝到云南的普洱茶,只是民间传说,简单叙述,就很难在主流媒体介质上留下赞美之词。还有就是在号级茶出现之前,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没有相应的记载和传承,也同样制约了普洱茶发展。

近200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普洱茶的文化底蕴逐步加强,生产利用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形式多样,有各种散茶及团茶、饼茶、瓜茶、紧茶、砖茶、沱茶、竹筒茶等各种紧压茶,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茶叶市场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类茶叶产品,也祝愿有更多的上流知识分子、文化学者多一点普洱茶文化研究,让普洱茶多一点文化,少吃点没有文化的亏。

0 阅读:0

慕慕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