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这本书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方式和人类能力的重要性时写到:“未来,学习知识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因为你随时随地都能获得知识,而思辨和提问的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去关注你懂得什么,而会有很多人去关注你在思考什么。”。

华为某高管孟晚舟在某次发表演讲时也引用了这句话,她在这个时引用,使得传播得特别广,影响力特别大。
低等动物是不会思考的(也许会),婴儿是不会思考的(也许会)。因此,我觉得,这是AI时代给人带来的认知冲击,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了解:
我们为什么能够思考?
我们能够深层次思考的基础是什么?

1.人类传统的知识体系
人类传统的知识体系像埃及金字塔,分为底层、中层和顶层:
底层:如记忆乘法表、历史年份等事实性知识
中层:掌握专业知识体系
顶层:形成创新思维
2.AI的倒置革命
AI将整个知识体系结构结构倒置了:
新底层:ChatGPT等AI模型随时调取人类所有典籍
新中层:人类专注知识连接与价值判断
新顶层:培育AI尚未具备的元认知能力
就像19世纪工人不必再手工纺纱,但需要学会操作蒸汽织布机一样。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表明,能有效向AI提问的群体,生产力比传统知识型工作者高47%。
二、AI的双面性1.危险
当人们习惯对AI说"帮我写篇论文",写作能力可能最终会退化成"改稿能力"。斯坦福实验显示,过度依赖AI解题的学生,神经网络活跃区域减少23%。
2.机遇
脑机接口记录显示,优秀提问者前额叶皮层有特殊激活模式。用AI进行苏格拉底式诘问训练犹如古希腊"产婆术"在现代升级。
三、认知进化的新大陆1. 超逻辑训练
用AI生成100种荒谬结论,锻炼证伪能力
(例:让GPT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200度",从中发现逻辑漏洞)
2. 跨维联想
把量子纠缠概念引入社会学分析,这种"不伦不类"的联想恰是AI的盲区
3. 负熵思维
主动制造认知混乱——先让AI用俳句解释相对论,再尝试破译其中隐喻
4. 元提问术
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四、人类最后的堡垒脑科学揭示三个AI难以企及的领域:
1. 悖论享受:我们能在"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矛盾中获得愉悦感
2. 无目的创造:人类会写没人看的诗,AI只生产有需求的文本
3. 苦难审美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精神煎熬对AI而言只是算力消耗
这些特质构成新的"认知护城河"。就像19世纪画家不必恐惧照相术,真正的艺术反而在技术冲击下获得新生。
五、适应AI时代的教育新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已开设"AI认知体操"课程,训练学生:
- 用错误前提引导AI得出正确结论
- 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批判性直觉
- 建立个人思维"免疫系统"
站在这人工智能浪潮扑面而来的时间节点,最智慧的应对或许是保持"建设性不安":既不被技术洪流裹挟,也不做顽固的卢德主义者(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一种盲目冲动反抗),就像冲浪者与海浪的关系,真正的掌控来自理解潮汐的韵律,而非对抗大海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