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又火了,我们来聊一聊颇具争议的申公豹。
在中国神话谱系中,申公豹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特殊存在。他既是《封神演义》里阻挠伐纣大业的"反派",又是民间信仰中驱邪镇煞的"黑虎玄坛";既是昆仑山玉虚宫叛徒,又是通天教主座下奇才。这个角色的千年流变,折射着中国文化对"恶"的哲学思考,更暗藏着人性善恶的永恒辩证。

申公豹影视形象
一、神魔同体:原始信仰中的豹图腾申公豹的形象根源可追溯至上古动物崇拜。在商周甲骨文中,"豹"被视为沟通天地的灵兽,《山海经》记载"玉山有兽,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其鸣自呼"。这种兼具勇猛与狡黠的猛兽,逐渐演化为镇守西方的白虎星君。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显示,战国时期已有"玄豹"作为驱邪神兽的信仰。

《山海经》孟极想象图
道教兴起后,豹图腾被纳入神仙体系。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终南山有"玄坛黑虎将军",其形象"豹头环眼,执铁鞭骑黑虎",与后世申公豹造型惊人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黑虎将军仍是正神,司职降妖伏魔,这为申公豹的角色反转埋下伏笔。

玄坛黑虎将军图
二、封神重构:文学镜像中的复杂人格明代《封神演义》的创作,完成了申公豹从神灵到"人"的关键转变。许仲琳在小说第37回首次刻画这位"头戴青纱一字巾,脑后两带飘双叶"的道人,赋予其三重矛盾身份:
①昆仑叛徒:作为元始天尊弟子,却嫉妒姜子牙受封神重任。
②截教说客:凭三寸不烂之舌策反365路正神。
③自我救赎者:最终被封"分水将军",镇守北海眼。
这种复杂性在"堵北海眼"的情节中达到顶点——申公豹以肉身填海眼赎罪,既是对其罪孽的惩罚,也暗含"恶的净化"的宗教隐喻。清代点评家毛宗岗指出:"申公豹之恶,非天性使然,乃嗔痴二毒所化。"
三、民间再造:世俗化进程中的形象嬗变在地方戏曲与民间传说中,申公豹逐渐剥离文学原型的单一性,呈现出多维面相:
①闽台信仰:台湾嘉义配天宫的"黑虎将军"神像,面部特征融合豹纹与虎相,信众认为其可化解小人暗算。
②川剧变脸:申公豹成为"阴阳脸"绝活的专属角色,半面慈悲半面狰狞,象征人性两面。
③评书演绎:单田芳版本赋予其"移魂换影"神通,能附体他人作恶,折射对"心魔"的具象化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沿海渔民的"送王船"仪式中,申公豹神位被置于船头,其"分水"神职转化为护航功能。这种民间智慧的再造,完成了恶神向保护神的转化。
四、现代语境下的文化符号21世纪的文化重构中,申公豹成为最具阐释空间的神话IP:
①影视颠覆: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其塑造为亦正亦邪的阴谋家,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引发存在主义讨论。
②游戏人设:手游《神仙道3》中的申公豹拥有"善恶同体"技能,攻击时随机产生增益或减益效果。
③学术重读:新儒家学者提出"申公豹困境",指代知识分子在道统与政统之间的挣扎。
这种解构在网络文学中达到极致。《我在封神当申公豹》等穿越小说,将其改写为反抗天命的主角,获得2022年阅文奇幻征文金奖。这种叙事反转,实则是当代青年对既定命运的反抗隐喻。
五、哲学镜像:恶的美学与救赎可能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恶是自由意志的必然产物。"申公豹的千年演变,恰印证了这一论断:
①宋代禅宗公案:有僧问"如何是申公豹",师答"嗔心起时即是"。
②明代心学阐释:王阳明弟子季本在《封神演义评注》中写道:"公豹之妄,起于比较心"。
③现代精神分析:荣格学派认为其"豹首人身"象征本我与超我的撕裂。
在泉州开元寺的"善恶树"浮雕中,申公豹与姜子牙分踞善恶树枝头,树干处刻着《周易》箴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东方智慧,或许正是这个角色穿越时空的精神内核——恶非对立面,而是完善人性的必要。
从商周祭坛上的豹纹青铜器,到元宇宙中的虚拟偶像,申公豹的形象始终在解构与重构中生长。这个"恶"的化身,最终成为了照见人性深渊的明镜。
当我们在电子游戏中操纵申公豹施展"万仙阵"时,或许正重复着古老的天问:究竟是我们塑造了神话,还是神话预言了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