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两国的国运对决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有必要缅怀那些为祖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近年来被网友们称为老顽童的何祚庥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何院士的科学人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d1499c991d9c507ea355fbbf5a1b30.jpg)
2023年,北京中关村的一间简朴办公室里,91岁高龄的何祚庥院士正手持放大镜,全神贯注地逐字校对着最新论文。窗外,银杏叶随风沙沙作响,这位曾被戏称为“万能院士”的老人,在粒子物理与哲学的交叉领域里,又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研究路径。他这份持续了七十年的学术热忱,就如同他书房里那座永不停歇的原子钟,精准地记录着中国科学界一位特殊守望者的奋斗轨迹。
一、层子迷雾中的拓荒前行者1965年北京西郊的冬夜,寒冷而寂静,物理所大楼内却灯火通明、彻夜未熄。35岁的何祚庥与朱洪元团队成员们围坐在黑板前,神情专注而投入,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不停舞动,勾勒出层子模型的最初轮廓。彼时,国际物理学界正深陷“夸克禁闭”的困惑泥潭,难以自拔。而中国科学家们独辟蹊径,提出的层子理论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这片混沌的研究领域,首次大胆地提出了基本粒子存在内部结构这一具有革命性的观点。何祚庥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引入复合粒子概念,他撰写的论文《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结构模型》更是影响力非凡,被翻译成七种不同文字,广泛传播,成为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指定参考文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0b94987112292967f0dce6ac8209a2.jpg)
在层子模型的攻关过程中,何祚庥充分展现出了惊人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他巧妙地运用群论方法,成功破解了SU(3)对称性这一难题,将数学物理与场论深度融合、有机结合。这项研究成果被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盛赞为“东方智慧”,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理论物理的发展进程,还为后来的量子色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1982年,在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颁奖词中,特别强调了“该模型打破了基本粒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认知”,这无疑是对何祚庥及其团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二、核能星火里的传承者1964年,罗布泊的晨曦洒在大地上,何祚庥手持辐射计量仪,坚定地站在距离爆心五公里处。作为氢弹理论预研组成员,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提出的“非平衡态中子输运方程”,成功攻克了热核材料燃烧效率测算这一难题。在零下20度的戈壁帐篷里,环境极为恶劣,他的手指被冻得僵硬麻木,但他依然克服重重困难,用冻僵的手指完成了《高温高压下物质状态方程》的关键推导。这份凝聚着他心血的手稿,至今仍被妥善保存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档案室,成为那段艰苦岁月的珍贵见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6a5c11c4602fd66e6f553768cb9726.jpg)
改革开放后,何祚庥力排众议,积极推动核电技术的国产化进程。1986年,在大亚湾核电站选址论证会上,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当着法国专家的面,毫不畏惧地指出了反应堆安全壳设计中存在的十七处隐患。面对社会上关于“中国是否需要核电”的广泛质疑,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万字长文,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核电是“解决雾霾的终极方案”。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机组已成功出口到多个国家,其中采用的冗余安全系统,正是源自他当年提出的“纵深防御”理念,这一理年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理性火炬下的坚守者20世纪90年代,“气功热”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一时间,各种伪科学现象甚嚣尘上。何祚庥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义愤填膺地拍案而起。面对那些自称能“隔空取物”的所谓“大师”,他精心设计出双盲实验方案,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无情地揭穿了这些骗局。《伪科学曝光录》中收录的47场辩论实录,生动地记录了这位物理学家在石家庄、郑州等地与伪科学势力正面交锋的精彩瞬间。在某次讲座中,他遭遇闹场者泼墨,但他只是简单地擦干眼镜,便继续镇定自若地演讲,坚定地说道:“墨汁遮不住真理的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f9669508d8b54b78f8a29fa7c131bf1.jpg)
在转基因争议白热化的2013年,87岁高龄的何祚庥毅然发起“院士科普行”活动,他带着大量的实验数据,不辞辛劳地走遍了二十个省份。他深入云南的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农民讲解Bt蛋白的作用机制,还通过显微镜向农民展示转基因玉米与普通玉米的细胞差异。这些深入基层的实践活动催生出了《生命科学的哲学思考》这本专著,书中关于“技术伦理的动态平衡”的论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列入多所高校生命伦理课程的大纲。
四、跨界思维中的突破者2001年,在国家科技战略研讨会上,何祚庥关于“暗物质探测应聚焦轴子研究”的提议,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国际学界的主流研究方向聚焦于WIMP粒子,而他凭借对量子场论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指出轴子探测更具可行性。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PandaX实验装置,正是沿着他所提出的这条技术路径,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ec70b84ec1d25b0061c2cf38a9eed0.jpg)
在新能源领域,何祚庥也展现出了超前的思维和卓越的远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提出了“太阳能风能混合供电系统”的构想。他亲自带领团队进行研发,成功攻克了智能并网技术难题,该技术在西藏阿里地区实现了连续300天的离网供电。这套后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系统,如今已成为高原哨所的标配装备。美国《科学》杂志曾给予高度评价:“何的能源哲学重新定义了清洁技术的边界。”
从层子模型到暗物质探测,从核能安全到技术伦理,何祚庥用六十年的科学生涯,深刻地诠释了“跨界”的真正含义。那些曾经围绕着他的争议与误解,就如同高能粒子对撞时迸发的簇射,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在真理的云雾室中清晰地显现出它们的轨迹。当我们凝视这位九旬学者书房里那盏长明不熄的台灯时,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坚守,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理性精神的蓬勃觉醒。正如他在2018年《科学通报》扉页写下的寄语:“争议是科学的呼吸,批判是真理的磨刀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1e289e5edb6e843621e36200500de42.jpg)
一个卖国求荣者的精美外套
原来他这么厉害,为什么之前没人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