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的赵尔丰带着2万清军,冰天雪地,力保西南百万国土

浩舞默话 2025-02-11 13:38:15

人们总说,如今西藏仍然能保持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清朝功不可没。

但其实,这个功劳,更多地应该算在一个人的身上,他就是赵尔丰。

若不是他以64岁的高龄,带着两万不算强悍的清兵,去爬冰卧雪地维护祖国的土地,如今的西藏情况如何还真不好说。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事件呢?

让我们把目光看向20世纪初,回顾一下那场非同一般的战争。

赵尔丰虽然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却很乐观,从小就胸怀报国之志。

但问题是,他是庶出,无法像嫡子一样,天生便享受到足够的教育资源。

所以他的科举之路就很不顺利,屡次参考却都是名落孙山。

于是,赵尔丰走了捐纳的路子,从此踏入了仕途。

真到了做事的时候,赵尔丰便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能力和过人的魄力。

他处事果断、雷厉风行,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应对地方叛乱,都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他在面对地方事务时,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制定的政策也往往能够切中要害。

凭借着这些出色的表现,赵尔丰逐渐在官场崭露头角,并引起了四川总督锡良的关注。

当时,锡良还真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那就是英国人对西藏的侵略。

从18 世纪开始,英国为了将西藏纳入自己的殖民版图,展开了一系列的渗透和侵略活动。

很快他们发现,雪域高原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而当地人的战斗力不强,这正好是一块到嘴的肥肉

英国怂恿并支持廓尔喀入侵西藏

于是在1888 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

藏军虽然奋起抵抗,但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他们很难抵挡入侵者。

而清朝的驻藏大臣,更是全程都没有什么作为。

最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以及其他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了西藏的主权。

从此以后,英国人得以在西藏行使特权,变成了这片土地上的无冕之王。

此后,英国的侵略野心越发膨胀,他们不断在西藏地区制造事端,试图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清政府内部却因腐败成风、派系斗争激烈等问题,陷入了严重的内耗之中,致使西藏的问题越来越大。

英国入侵西藏版画

而在当时,西藏属于四川总督的管辖范围。

锡良在发现赵尔丰之后,马上向朝廷举荐他,并让赵尔丰参与川藏事务。

至此,历史终于给了赵尔丰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

然而,真要想进藏,就必须要清除掉当地的叛乱势力。

1905年,在巴塘地区的贵族和宗教人士,在英国人的挑唆下,杀害驻藏大臣凤全,发动了大规模叛乱。

他们阻断了通往拉萨的道路,试图在西藏建立一个独立王国。

从印度入侵西藏的英军逼迫藏民为其带路

赵尔丰要想顺利进藏,就必须要平定巴塘之乱。

在这期间,由于锡良的突然去世,赵尔丰的军事行动只能暂停。

等到一切齐备,可以进军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4年。

而当时的赵尔丰,已经是个64岁的老人了。

当时在赵尔丰面前的,不仅仅是他年龄大这一个困难。

他手下能调集的部队,满打满算也就是两万多新招募的士兵。

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之后,清朝士兵士气低落,战斗力弱,新兵更是如此。

而且,虽然他进兵时已经是六月,但是部队仍要翻越高耸的雪山。

这对人的体力和部队的后勤补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历来雷厉风行的赵尔丰却不管这些。

他知道,自己困难,叛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只要自己能坚持住,一定能取得胜利。

事实证明,赵尔丰是对的。他很快就带人打到了巴塘附近,并且用夜袭、断粮等战术,很快就打乱了叛军的节奏。

没过几天,巴塘便被收复了。从此之后,清军东进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后勤基地。

在攻占巴塘后,赵尔丰乘胜追击,继续向西藏腹地进军。

然而,桑披寺却成为了他进军路上的一块极为难啃的 “硬骨头”。

桑披寺位于理塘县境内,是当地一座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寺庙。

寺庙的建筑坚固异常,四周高墙环绕,易守难攻。

寺内的叛军凭借着这一有利地形,不断与清军周旋。

而且,他们还反过来对赵尔丰的运粮队发动了夜袭,险些断了清军的粮道。

几个月过去了,桑披寺仍然岿然不动。赵尔丰也逐渐冷静了下来,开始寻找破敌之策。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发现了桑披寺的软肋——水源。

原来,桑披寺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寺外的一条小溪,只要切断这条小溪的水流,就可以让寺内的叛军不战而溃。

赵尔丰立即下令,派遣一部分士兵前去切断水流。

同时,他还挑选了一批精锐士兵,让他们伪装成当地百姓,混入寺庙内部。这些士兵在寺庙内潜伏下来,等待时机。

果然,在水源被切断后,叛军开始乱了。

赵尔丰见时机成熟,下令对桑披寺发起总攻。

在清军的内外夹击下,叛军终于抵挡不住,桑披寺被清军攻破。

桑披寺之战胜利后,赵尔丰在留下一部分人驻防后,率领剩下的清军,继续向西挺进。

这一次,他们要面对的是西藏的政治中心拉萨。

当时,这座城市已经成了叛军的大本营,其精神领袖——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也盘踞在这里。

只要拿下拉萨,西藏的叛乱就彻底解决了。

然而要想抵达拉萨,赵尔丰和他的部下们,就要翻越被视为天险的丹达山。

丹达山不仅海拔高,而且气候恶劣,道路更是崎岖难行。

为了激励士兵,赵尔丰第一个迈出了翻山的脚步。

果然,在这个过程中,清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他们不仅要面对寒冷的天气和稀薄的空气,还要应对陡峭的山路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

许多士兵在途中因为饥饿、寒冷和疾病而倒下,但赵尔丰始终走在队伍的第一个,带领着清军一点点向前迈进。

经过艰难的跋涉,清军终于翻越了丹达山,进入了拉萨的外围地区。

他们刚想休整一下,就遭到了叛军的袭击。

清军虽然人困马乏,但是仗着士气高昂,他们一路拼杀,最终还是击败了叛军,成功占领了江达宗。

他们的先头部队,更是很快就来到了拉萨城下,并且摆开了各种器械,准备进攻了。

结果,土登嘉措为了避风头,无奈之下逃往了英属印度。

西藏的叛乱,被赵尔丰成功平定。

叛乱结束后,赵尔丰开始着手对西藏进行政务改革。

他深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西藏不断内乱的状况,就必须推行一个清朝早已既定的方针,那就是所谓的“改土归流”。

反映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油画

改土归流政策,其实核心的要旨,便在于限制当地土司和寺庙的特权,改用中央任命的“流官”来执政。

在土司制度下,地方贵族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独断专行。

寺庙的特权僧人更是和土司们勾结在一起,以宗教的方式来使他们残酷的统治合法化。

西藏的这种统治方式,让那些土司得到了巨大的利益,所以在朝廷推行“改土归流”时,才会那样费劲。

赵尔丰意识到,想要让他们作出让步,只有武力征讨,别无他法,这也正是他进攻巴塘的核心思维。

如今,既然土司们的主心骨土登嘉措已经被驱逐了,他们的军队也被打垮了,那么推行“改土归流”,时机也就差不多了。

于是,在赵尔丰的推动下,西藏设立了大量郡县,由朝廷派遣流官进行管理。

那些土司和寺庙势力,对“改土归流”仍然十分反感。

他们不甘心失去自己的特权和利益,于是便组织起武装力量,抵抗赵尔丰的改革。

而赵尔丰毫不退缩,派遣军队对这些反抗势力进行铁血镇压。

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改土归流政策终于开始在西藏推行开来,当地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此之后,西藏这个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终于被我们抓在自己手里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