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时年七十六岁的陈长捷给妻子喂下安眠药,而后自己服下同样的药物,两个人并排躺到了床榻之上,死亡就在眼前,相对于生存之沉重,他们更向往死亡之轻盈。
两个人面对面相视而笑,不久后便陷入沉沉的睡眠之中,在这场酣睡之中,他们将永久地失去性命,再也不会醒来,也不会再见到第二天的黎明。
因为他们对于明日已经没了期待,好容易从功德林被特赦的陈长捷,到底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他会选择自杀呢?难道这一切与其从前的历史有关?
陈长捷
过往的辉煌陈长捷也是从苦难家庭当中走出来的娃娃,其刚出生时,由于家中孩子众多,母亲的奶水也不够,险些将他遗弃,幸而姐姐不忍心,又将他拾了回来。
从此,他便拥有了一个小名:拾拾。
按理说这样的家庭,根本没有什么能力供养一个孩子读书,但是陈长捷是体质易吸引贵人。
家乡的一位私塾先生,名为田春干,见此子非同寻常,前途不可限量,便甘愿提出资供他继续读书。
陈长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这所学校在当时属于军事界的名校,诸多著名的将领都毕业于这所院校。
傅作义正是其同窗,学生时代的友谊最令人珍惜,傅作义同样十分珍视这份友谊。
毕业之际,其便推荐陈长捷到晋军阎锡山的麾下任职。
二十八岁时,他便帮助阎锡山指挥作战,曾有一次,险些打败了蒋介石。
诸葛亮出山时初用兵,大概不过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专业水准以及天赋水平。
之后便是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当中他也有诸多优秀的表现,那个“常胜将军”的名号就是在这个时候闯下的。
在平型关战役中,他曾与日寇激战了十二个昼夜,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与气势。
在后来的多场战役中,他曾多次重创日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这些功绩老蒋都看在眼里,其职位也一路升迁,直至第六军团总司令。
老蒋对其青睐有加,这引起了阎锡山的怀疑,怀疑其背叛了自己。
一旦两个人之间产生了嫌隙,再怎么弥补也无济于事,这是人性的使然,陈长捷也意识到了问题,一气之下离开了阎锡山,到了老同学傅作义的麾下。
1947年,同样是傅作义的推荐,陈长捷到天津任警备处司令。
此时,平津战役关键节点即将到来,在傅作义看来,只要天津与北平还在自己手中,完全有能力对抗华北野战军。
教员早就知道傅作义的安排,其虽然想和平解放北平,但也知道若是自身的拳头不够硬,对手肯定不愿意束手就擒。
必须要让对方感知到挥之不去的压迫感,只有这样,对方才会仔细重新端量局势。
教员命令林彪立刻马不停蹄地奔赴华北战场,为华北野战军壮声势,同时分割傅作义各个战区,让各个部队之间首尾不得相连。
傅作义给陈长捷下了命令:严防死守,等待时机。
在他看来,只要陈长捷这一边给力,自己就还能掌握整个战场的局势,若其连其都不能守住阵地,接下来就只剩两条出路:或者背水一战,或者出城投降。
此刻的傅作义就只剩下一条路:等待。
林彪久经战场,早已看出来傅作义的心思,他正在心存侥幸,如果不拿下天津,要想成功劝降傅作义,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
参谋长刘亚楼直接向林彪请命,要完成收复天津的任务。
1949年1月14日,战斗正式打响。
此刻的解放军不同于抗日战争时期,小米加步枪已经属于过去,一千三百门火炮齐刷刷地屹立于天津城外,密密麻麻的炮弹纷纷投向城内,城墙再稳如磐石,也经不起如此大规模的炮轰。
陈长捷到底能征善战,其善于利用地形的优势,在金汤桥等附近均安排了防御,一个个堡垒宛若钢铁巨人,矗立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上。
陈长捷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靠各种自身的地理优势与武器优势,在城市内部歼灭我军。
但是他还是高看了自身的实力,也小看我军的实力。
东北野战军的东西两军个个都是玩命的主,看看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就可以得知,年仅十六岁的钟银根,在攻打民权门时,背负起炸药包就冲向敌人的堡垒。
即使在自身被震伤,四肢被炸掉的情况下,仍旧没有忘记自身的使命,最终,凭借最后一丝气力将红旗插在了战场之上。
那面红旗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是我军向敌人发出的一个讯号:天津,必将会被收复,你们的抵抗毫无意义。
陈长捷失败了,由于优待俘虏的政策,我军并没有直接处决他,可是当他见到傅作义时,竟然对其破口大骂,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傅作义在安排他死守天津时,已经开始和我党展开了和谈。
也就是说傅作义手中捏着两枚棋子,如果天津战役取得了胜利,他大概率不会走投降的路线,如果天津战役失败了,他才会在投降一栏落子。
陈长捷不知其用意,他一向视其为知己朋友,认为这位朋友任何时候都不会欺骗自己,没成想这次他竟然把自己当成了战场上的一粒棋子。
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他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态度指挥作战,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生还,而另一边傅作义却大摇大摆地与我军进行谈判。
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开战,自己完全没有了和谈的资本,连后路都没有啦!
他却不知傅作义一直在考虑着这位知己,他俩是朋友是不假,但是在国家面前,个人的情谊总得往后稍微排一排。
就傅作义的位置而言,他走一招合情合理,只是大败之后,又看到了朋友的欺骗,陈长捷不由得开始发泄内心的怒火。
傅作义全程没有反驳,陈长捷并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跟傅作义的求情息息相关。
进入功德林之后,傅作义多次提出要求,要尽量满足陈长捷的要求,他内心也觉得十分亏欠自己的这位挚友。
1959年,陈长捷之所以能够作为第一批被释放的战犯,与傅作义同样密不可分。
那么多年的恩恩怨怨,岂能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当他们在北平城再相见时,这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恢复为北京,两个可谓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由于其家人都在上海,陈长捷被安排到了上海政协,任秘书处的专员,主要负责的就是文史这一块业务。
这是陈长捷一生当中难得的休闲时光,天下太平,工作也没有以前那么繁忙,其与妻子、孩子共享着天伦之乐。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放过他的意思。
1966年,一场特殊的运动开始了,因为其曾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与我军多次作战,我军多名将士曾死于他的手中,所以他成为了被迫害的对象。
陈长捷于1959年12月获特赦后的留影
却不知当时的那些人根本不辨历史的真相,当时的他不过因为立场不同,关于解放战争的评价,窃以为刘伯承将军给出的评价最为中肯。
有人曾找到刘伯承将军,请求其讲一下淮海战役,刘伯承将军回答道:
“有什么可讲的,都是同胞打同胞,有多少母亲向我要孩子!有多少女人向我丈夫!又有多少孩子向我要父亲!”
因此,那段历史不能拿出来再次批判,这不利于当时的发展。
更何况当时陈长捷将军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在回忆录中写了自己的忏悔。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怎么可能忍受那样的屈辱呢?就连老舍先生都忍不住跳湖自杀!
若不是真的无法忍受,谁又愿意随随便便结束自己的性命呢?
幸好,后来的历史又恢复了将军的声名,给予了其公正客观的评价,并将其尸骨移到了上海龙华革命公墓,那是1979年时期的事情。
当我们再次回顾将军的一生,会发现我们这个民族曾走过许多弯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他们都受到了时代局限的影响。
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有时候,我们必须得往前看,有些所谓的“旧账”不能一翻再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