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东野改编番号为四野,但并没有立即公布四个兵团番号,以及领导班子配置。当主力部队挺进中南时,才公布要成立12兵团、13兵团、14兵团、15兵团。

12兵团在未公布之前,由萧劲光率领的先遣兵团改编而来,并担任兵团司令兼政委,第一副司令陈伯钧,第二副司令韩先楚,参谋长解方。下辖40军、45军和46军。
40军军长改为罗舜初担任,45军军长由陈伯钧兼任,46军军长是詹才芳。
关于兵团领导班子配置,陈伯钧曾经在日记里写到,一般说这种配置是公平的,但詹才芳不知何故未予照顾。
这里说的照顾,或许是职务上怎么没有提拔为兵团副司令。
詹才芳是老资格,是红四方面军出身。曾经与徐海东一起领导过游击队,俩人分别担任正副队长。陈锡联投奔革命时,就参加徐海东和詹才芳领导的游击队。因为形势变化,詹才芳率领一部编入红军主力,陈锡联成为他的警卫员。
在此后的作战中,詹才芳的职务不断调整,部队挺进川陕开辟根据地,扩编部队担任军政委,与周纯全、王宏坤、李先念都是军政委。在担任红9军政委时,许世友只是副军长兼师长,也是陈再道的首长。

随着红1、4方面军会师,对于北上还是南下有过一番斗争。四方面军最终南下打成都,在百丈关失利后北上。三大红军会师后,部队进行整编。四方面军不少将领到抗大学习,对张进行批判,四方军将领受到不小影响。
当全面内战爆发后,有些将领并没有被安排到主力部队,有些将领留在抗大学习、工作。詹才芳担任抗大1大队副大队长。真正到前线是在1940年,调去晋察冀军区担任三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在军事方面一直是副职。
随着抗战胜利后,李运昌司令挺进东北,原冀热辽军区改为冀东军区,李运昌提拔为冀东军区司令。解放战争时,有些抗战时期遇冷到四方面军将领,也开始逐渐被提拔重用起来。

1947年秋,冀东军区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8纵,他担任司令员,参加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
当部队南下中南时,作为老资格的詹才芳应该被照顾担任副兵团职,可上级没有这样做,让陈伯钧有些搞不明白。
陈伯钧虽然是老资格,在军队职务也不低,可实际上自己脱离军队时间很长。
陈伯钧在1932年就担任过军长,后到四方面军担任军参谋长,1936年担任红6军团军团长。抗战时期从120师旅长离开,到后方工作,担任抗大训练部部长,抗大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后调去陇东地区385旅副旅长,旅长王维舟年龄大了,他作为副旅长实际上负责工作。抗战胜利前调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工作。
抗战胜利,率领部队挺进东北,途经冀东被留下,担任冀东军区司令,可还没有正式上任,就被调去北平军调部工作。内战打响后,回到东北工作2个多月才落实,到东北军政大学担任教育长。几个月后调任合江军区司令。合江军区撤销后,干上干大队大队长。

1948年5月,洪学智接替大队长后,他担任刚成立第二前线指挥部副司令,协助萧劲光工作。1949年,他与萧劲光率领先遣兵团南下途中,部队改编为12兵团,他担任副司令兼军长。
他给自己有一个清楚认识:上级让他到45军工作,是要他多接近实际,多搞点工作,以加强自己的锻炼。因为自己多年来脱离军队,很多东西较为生疏。此前虽然在前线工作1年,但只是战役指导上见习了一下,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行政管理,以及实际政策,还差的很远。
或许从他这里认为,詹才芳更合适担任副司令,毕竟一直在作战部队工作。因此才有了“不知何故詹才芳未予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