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担任64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傅崇碧,调任63军军长,编入志愿军19兵团序列,入朝作战。

政工干部转为军事主官,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场初期不少,但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63军无将可用了吗?
63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3纵,前任军长郑维山,政委王宗槐,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易耀彩,陆平任政治部主任,后龙道权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此时,为加强19兵团建设,郑维山被调去担任19兵团副司令,王宗槐被调去总政部担任组织部副部长。按说军长调走,副军长会接替,可易耀彩调去担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已经是正军职。
也就是说,部队只有龙道权副政委留下,其他人均调走。
这样一来,63军要补充领导班子,或者是空降干部,也或许从下辖师长中提拔。相比较来说,空降干部的可能性大,因为下辖师长的资历等情况还比较浅一些。

调傅崇碧跨军担任军长,或许有几点因素。
第一,傅崇碧所在的64军与63军都隶属于19兵团,参加解放华北、大西北作战后,奉命投入农业生产和修建宝天铁路。其中,64军全部与63军一个师4万多人投入铁路建设。
作为64军副政委傅崇碧,对63军的一些干部也是了解的。两支部队在一起大半年时间,而且过去,也都相互配合作战。
第二,傅崇碧虽然长期担任政工职务,可在解放战争时,担任过一段时间10旅政委兼代理旅长。当时旅长邱尉负伤,在后方休养,部队军政工作他一肩挑,在作战方面丝毫不逊色。尽管时间不长,但也得到充分历练。
因此,他是具备一定军事主官素质和能力的。

第三,缺少军事干部,虽然19兵团后来隶属于一野,但也是从晋察冀军区走出去的部队。过去晋察冀军区缺军事干部。当抗战结束后,各根据部队挺进东北时,晋察冀领导挽留过一些干部,但没有太多效果。而且还流失一些干部,原本隶属于于晋察冀军区的冀热辽部队划归东北部队。因部队精简,有人离开,加上1949年四野部队南下,带着一些将领。像杨得志、曾思玉原本该跟着部队归建刘邓麾下,被挽留下来。郑维山原本奉命南下大别山,加强刘邓大军,也被挽留等。
解放后,不少将领外调到其他军兵种单位任职。
多方面因素使得,傅崇碧跨军调任,也给他在军事领域充分历练,铁原阻击战让很多人看到一个儒将也能打硬仗、恶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