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萧劲光率领四野先遣兵团率先南下,抵达鸡公山时接到上级宣布组建兵团的命令,以及领导班子配置,组建12、13、14、15兵团。

先遣兵团改为12兵团,司令兼政委萧劲光,第一副司令陈伯钧,第二副司令韩先楚,下辖40军、45军、46军。
40军军长由原政委罗舜初担任;45军军长陈伯钧兼任,46军军长詹才芳担任。
相比在前线的作战经验,陈伯钧虽然资历不低,但脱离作战部队实际太久,上级怎么让他兼任呢?
陈伯钧是开国将领中在,少有的文化人,曾经考入四川第四师范学校读书,在参加学生运动时,被开除出校,后报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成为党员。
大革命失败后,参加起义,走上井冈山,成为代理连长。

在当时,他不仅是科班出身,而且有实战经验,有文化是部队稀缺的干部,职务提拔很快,担任连长、纵队参谋长。1930年就被任命为军参谋长兼纵队政委,后改为红3军师长。1932年,调任红1军军长。1933年,从瑞金红军学校毕业后担任红5军团参谋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因左的路线影响,调任师长。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四方面军红9军参谋长、红4军参谋长、,1936年调任二方面军6军团军团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部队改编后担任120师359旅旅长,半个月就被调去后方干军训、统战等工作。1938年从党校毕业后担任抗大训练部部长,半年后担任抗大二分校校长。1941年离开二分校回到延安担任军政学院副教育长;1942年调任385旅担任副旅长。

此385旅,并非陈锡联领导的385旅。该385旅是抗战之初成立的385旅,但旅部与770团留在陇东驻守,陈锡联率领669团奔赴前线,后来扩编为385旅。此时有两支番号的部队,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陈伯钧所在的是后方,他协助旅长王维舟主持全面工作。
抗战结束后,被派往东北。途中经过冀热辽军区,差点留下担任冀东军区司令。东北局与东北军区不同意,调去军调部工作。全面内战后,调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几个月,又调任上干大队大队长。
1948年4月,担任原辽东军区司令部改编的第二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协助萧劲光围困前线。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时,虽然是前线将领,但没有参与多少指挥。
1949年4月,四野先遣兵团南下时,他跟着萧劲光一起南下。

他说上级让他兼任军长,是希望他多接近实际,多搞点工作,加强自身锻炼。过去虽然在部队任职,可十几年不在一线作战部队,很多东西较生疏,尽管自己参加辽沈、平津战役可在战役指导上见习,对部队建设、管理以及很多方面还差的很远,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也解释了,上级为何突然让他兼任军长的原因。
随着部队解放中南,他也从作战部队调离,重新干军事教育,先后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等军事学院担任副院长、代理院长、院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