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浩劫谁酿成——安庆陷落的背后,是一场无关胜负的人间悲剧

崔崔不是催 2025-04-12 15:16:34
前言

克城这事儿,得果断点,别因为心慈手软坏了大事。你觉着?顺便问问,你最近咋样?

1861年,就是咸丰十一年那会儿,五月十八这天,曾国藩给他弟弟曾国荃写信,在信的最后,他挺平静地说了说对打仗和杀人的看法。

信里头的话听起来火药味十足,但湘军头头的口气却跟平常没啥两样,就好像他俩在湖南老家无数次坐在一起拉家常那样,说话平平淡淡,挺自然的。

十六天前,湘军的吉字营在安庆城北边的赤岗岭打了个大胜仗,把英王陈玉成手下的四千精兵全给收拾了。那一仗,有一千太平军拼死抵抗,最后战死沙场,还有另外三千人,明明投了降,却还是没能逃过一劫,被残忍杀害了。

曾国荃身为前线的总指挥官,在这场战斗里因为处决了太多投降的敌军,心里头挺不是滋味的。还好,他大哥及时给他打气,还好好开导了他一番。这样一来,曾国荃原本因为乱杀好人而有点内疚的心情,立马就没了。而且,他大哥在信里头还明确说了,“攻城的时候,多杀一些才保险”。这句话,简直就是给接下来要攻打城池的时候,定了个“狠狠杀一阵”的残忍调子。

现在,安庆城破还剩七十多天,英王陈玉成在外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救安庆于水火之中。可湘军就像给安庆套上了个要命的枷锁,正一点点把它勒紧……

【孤城待援,英王的艰难时刻】

到了1861年快9月的时候,湘军和太平天国在安庆已经打了快两年的仗,现在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这场争夺战,双方都拼尽全力,谁也不让谁。湘军想要拿下安庆,太平天国更是死守不放。就这么你来我往,打了整整两年。现在,战斗已经进入了最激烈的时候,就像烧开水一样,马上就要到沸点了。无论是湘军还是太平天国,都知道这场战斗的重要性。谁能赢,谁就能在后面的局势中占据有利位置。所以,双方都在咬牙坚持,拼尽全力,想要在这场决战中取得胜利。

差不多半年前,南北两路大军“攻打湖北”的计划没能成功,陈玉成只好带着三万兵马,从湖北东边撤回安徽战场,直接跟湘军包围城池的部队干上了。

接下来的好几个月里,英国国王不断派人到城外尝试救援,但可惜的是,士兵们伤亡惨重,就是没法打破湘军那铜墙铁壁般的防线。

安庆被敌军包围已经超过整整一年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城里面的粮食、草料、武器装备、还有药品都越来越少。士兵们的斗志没那么高了,大家都心慌慌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特别是到了7月头上,东北边的菱湖那边守不住了,安庆跟外面连着的唯一水路就被湘军给堵上了。以前那点少得可怜的补给,现在也进不来城里了。这座城就像被大海围困的孤岛,在风浪里晃来晃去,既不知道往哪儿逃,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情况已经紧急到了极点,那位年轻的太平军领头人心里焦急万分,于是拍板决定,在8月底把所有兵马都集中起来,准备拼尽全力做最后一战。

英王无疑是太平军里的头号猛将,这么多年来,他东征西战、战无不胜。但眼下在安庆城这儿,陈玉成得跟号称“曾铁壁”的九帅曾国荃对上,还有他那以“扎稳营、打硬仗”出名的一万吉字营湘军。

一开始围城的时候,因为人手不够,攻城用的家伙什儿也有限,曾国荃就没想着硬冲。他让人在城墙上大炮打不到的地方,挖了两条宽六尺、深一丈的沟,这两条沟还并排着。

这两条围着安庆城挖的人工大沟,从东、西、北三个方向把安庆给围得严严实实的。外面的那条沟,是为了挡住城外太平军的增援;里面的那条,则是为了防止安庆里面的守军往外冲。沟的两边,还都堆上了土堆、篱笆、木头栅栏,生怕敌方的骑兵冲进来。曾国荃挺聪明,他把湘军的营地扎在了这两条沟中间,既不慌张也不急躁,就等着敌人自己送上门来。

安庆已经稳稳到手,九帅有的是时间和“猎物”耗着。但是,时间飞逝,对陈玉成来说,这就像头顶上悬着的一把大刀,随时可能掉下来要他的命。

8月25号晚上,一场决定生死的战斗打响了。陈玉成带着天京那边和皖南辅王杨辅清的增援部队,加起来大概有四、五万人,他们从集贤关出发一路往南,直接冲向安庆城北湘军的外围壕沟,攻势猛烈。

曾国荃亲自跑到最前线,带着各营的士兵死守战壕。因为陈玉成把最厉害的骑兵都留在了湖北,只剩下步兵,冲击力根本不够看。湘军,就躲在营寨和战壕里,枪炮一起开火,把往前冲的太平军打得伤亡惨重。头一晚上打下来,太平军就死了三千多人。

从八月底到九月初那会儿,城外头的太平军真是没完没了,连着昼夜发动了好几十次的猛劲儿攻打。与此同时,城里头的守军也是拼了命地想要往外冲。两边一起使劲儿,有那么一阵子,还真给他们冲破了最外头的那条壕沟。但话说回来,“吉字营”这帮湘军精锐也不是吃素的,尽管左挡右防、险情一个接一个,愣是没让英王的队伍再往前挪动半步。

伤亡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安庆城的北面已经变成了屠杀太平军的惨烈战场。英王陈玉成现在只有一个选择:要是没法快点打破湘军的包围,那安庆城里头的老百姓和士兵,就算能在战火里捡回一条命,最后也得活活饿死!

【生死血战,成败皆在此一举!】

1861年9月3号一大早,安庆那边的大仗眼瞅着就要打响了。是活是死,是救人还是毁城,所有这些打仗带来的纠结,等太阳一出来,就啥都明白了。

这事儿关系重大,英王陈玉成和辅王杨辅清都亲自跑到前线指挥。进攻的太平军战士上万人被分成了十个小队。他们不光拿着武器,背上还都背着大堆的茅草,打算等靠近那些沟沟坎坎的时候,就把茅草扔进去填平。

太平军猛烈反击时,曾国荃赶紧把能用的火炮都搬到了前线,还另外加了800多杆抬枪和鸟枪,一起送到战场上应战。

凌晨时分,枪声炮声突然响起,箭如雨下,火光冲天。在这熊熊烈焰之中,十支太平军队伍排成了扇形,一块儿朝着外壕的西北方向猛攻过去。

太平军的精兵猛将们,迎着湘军如暴雨般的枪炮火力,玩命地往前冲。每一步前进,都是拿命在拼,伤亡惨重,沿途尸体堆成了小山。但大伙儿心里都明白,这是拯救安庆的最后指望了。所以,哪怕血流遍地,也一个接一个往上冲,就算尸体堆得把路都堵死了,也得扒开战友的遗体,继续豁出命往前冲!

赵烈文,曾国藩身边得力的助手,那晚就在安庆前线,整个战争他都看在眼里。他在自己的《能静居日记》里头,把那天战场上那惨烈的情景,还有太平军那股子不要命的狠劲儿,都写得明明白白:

每次开炮都会在血路上炸开一道口子,但敌人还是照样往前冲。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就踩着他们的身体继续进攻。

在打斗正激烈的时候,有个湘军士兵扔出了火炮,不过因为引线太长了,还没点着就被太平军给捡了起来,然后又被他们丢了回去,扔进了战壕里。

那时候,濠沟里头堆满了弹药。结果,这一搞,把火药给点着了。那爆炸可猛了,守濠的士兵直接被炸飞出去老远,得有十多丈吧。剩下的人吓得要命,到处乱跑。这样一来,湘军原本牢不可破的防线,一下子就出了个大窟窿。太平军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就冲了上去,最前头的七八个人,一跃就跨过了战壕。

曾国荃在后面盯着战局,一看情况不妙,他立马拿起刀就往前冲,自己动手砍了几个太平军。他还下令让督战队看好后面,谁要是敢逃跑,就直接杀掉,绝不留情。这么一来,那些快顶不住的湘军士兵又鼓起勇气,再次跟太平军干上了,还成功地把太平军又挡了回去。

天边开始亮堂起来,黑夜眼看就要过去。这场打得天昏地暗的大仗,已经打了好几个钟头。湘军这边死了好几百人,火药也用了十七万多斤,还有五十万斤的铅弹也都打了出去。

太平军整晚都在浴血奋战,他们不顾一切地一次次冲向敌人,炮火连天中发起了整整十二波冲锋。一万多名勇士组成的敢死队,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连流淌的河水都被鲜血染得通红。尽管如此惨烈,他们还是没能靠近安庆的城墙半步。

继续往前冲,也只是白白送命,想赢的机会几乎没了。安庆就在眼前,可陈玉成还能让多少人去送死,太平军又能流多少血?

但如果把剩下的士兵都派上战场,光靠咱们这点人,怎么跟湘军那些枪炮对抗?等战火一停,战场上啥声音都没了,只剩下死一样的寂静。那个以前特别厉害、谁都不放在眼里的陈玉成,现在眼里全是痛苦和不甘心,他含着泪,下了命令让大家撤退。

【围城日久,安庆已风雨飘摇】

营救行动最后没能成功,英王只能带着剩下的兵马,心情沉重地往北方撤退。安庆这座城,被攻破、人民遭殃,已经是早晚的事了。但在那悲惨结局到来之前,咱们再回头看看这座被战争害苦了的城市吧。

从1860年5月份湘军把安庆团团围住那会儿起,城里的1万6千名守军,还有他们好几万的家人和平民百姓,就基本上没再从太平天国那边收到过啥救援物资了。

眼看暴风雨就要来袭,这座孤城注定得经历一番磨难。不过,在被围困的头几个月,安庆的日子还算过得去。虽说进出不太方便,但城里的生产、生活还算有条不紊。只有当偶尔传来几声炮火声,才让人意识到,战争就在眼前,军民们心里才会咯噔一下,感受到那股紧张的气息。

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原因是,曾国荃并不着急发动攻击。湘军搭建的营地和挖的战壕,最近的也在三公里开外。再看桐城、赤岗岭、菱湖这些地方,虽然战斗打得挺凶,但因为距离远,城里的军民压根就感觉不到。

再说安庆,它是太平天国在长江边上一大重镇,啥物资都不缺。城里管得严,男女老少每天都能分到至少一斤粮食。而且,好多房子都给拆了,空出来的地儿全种上了蔬菜水果。这样一来,就算安庆被敌人围得水泄不通,也能靠这些撑上好一阵子,正常运转没问题。

没错,好几万人需要的物资,那真是个大得吓人的数字。英王在城外天天想着法子送救援的东西进来,可这点东西哪够,就像是拿一小杯水去救大火。更糟糕的是,路上还被湘军的水军和陆军给拦住了,大部分东西根本就进不了城。

到了1861年那会儿,安庆的情况开始有点撑不住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守城的军队又想出了新招儿来解决给养问题。

这时候,虽然三面都是陆地包围,但城南的长江里头,还是不停有各式各样的外国商船在开来开去。按照《天津条约》里头说的,他们有权通航做买卖,所以湘军水师就算想封锁江面,也拿他们没办法。这些外国人还挺高兴,愿意出比市价高出好几倍的钱,给安庆的太平军送去大米、面粉、油盐,甚至还有枪炮弹药这些紧缺的东西。

所以在被封闭了差不多一年多后,安庆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但还没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不过到了1861年夏天,情况突然变得糟糕起来。

一开始,清政府跟上海英国领事馆的公使卜鲁斯谈妥了件事儿。从7月份起,英国海军的炮舰就开始在安庆那边设卡,不让任何外国船靠近。这样一来,守军原来主要靠的那个补给路子,就被彻底堵死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七月份刚开始,陈玉成在菱湖两岸建的十二个营地被湘军全给端了。英王之前靠小船从菱湖水上运粮进城的路子,这下彻底断了。城外的那些阵地、据点,一个不剩全丢了,安庆直接变成了个“孤岛”。

外头的援助一停,粮食问题很快就冒了出来。刚开始,城里的人和兵还能杀些牲畜,挖点野菜填填肚子。但没多久,这些就不够了,他们开始找草根树皮,甚至蛇虫鼠蚁来吃。等到连鞍甲皮革这些都被吃光了,情况就更糟了。最后,人肉竟然也成了东西,被人们大大方方地摆在市场上卖,还标上了价钱。

围城的日子漫长又煎熬,许多士兵饿得没了力气打仗,而平民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他们在垂死边缘挣扎,无望地盼着生命的终结。到处都是痛苦的叫喊声,让人心里难受。街道上堆满了尸体,没人去管,只能在大夏天的太阳下晒着,慢慢地烂掉,散发出臭味。

安庆城里,每天都发生着令人心碎的事儿,人们为了活命,互换孩子来吃,甚至劈开骨头当柴烧。这日子已经苦得没法说了,可谁想到,他们还得面对一场更可怕的灾难……

【无边浩劫,孤城的至暗时刻】

9月5号半夜,湘军挖的地道挖到了安庆城墙根儿,然后他们就把早先埋好的炸药给点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跟打雷似的,石头碎片满天飞。就这么一下,安庆北边的城墙就塌了一大块。

湘军成千上万的人马从二十多米宽的缺口猛地冲进去,那一刻,曾经风光无限的重镇安庆,遭遇了它几百年里最惨淡的一天。

一进城,湘军就看到到处都是饿倒的太平军士兵,他们饿得没力气反抗了。城楼上,还有好多炮手,脸色白得吓人。为了防止这些刚被拉来打仗的年轻人逃跑,他们早就被铁链子绑在了炮上。现在看到湘军进城,这些新兵吓得直接跪在地上,求着快点死了算了。

安庆那边,叶芸来和吴定彩这些守城的将领,还在带着剩下的士兵拼死抵抗。但街巷里的战斗,声音越来越小,动静也越来越不大了。很明显,他们最终会全部被消灭,这点已经没有啥好怀疑的了。

城里头的市场早就空了,啥吃的都没了,就剩那些吊着的牌子,看得人心里难受——人的肉要五十文钱一两,刚死的人的肉还便宜些,只要四十文一两。再看那些住户,大半都走了,屋里头空荡荡的,听说有的家里,锅里头煮的都是人的手脚,碗里还装着啃剩下的手指头。

道路被死尸堵得严严实实,鲜血到处流淌,活下来的人在难以忍受的臭味中艰难活着。战争把这个城市摧残得不成样子,但这样的凄凉景象,一点也没让胜利者心软。他们有个老规矩,就是攻下一座城后,要连续搜捕三天三夜,安庆城也逃不过这劫数。

在这之前,吉字营的军饷已经拖欠了足足半年,城外的日子又暗无天日,让人等得心急如焚。这种漫长的等待,把大家的坏情绪都逼到了极限。当他们望着那座皖省最有钱的城市,金银财宝、衣物宝贝多得数不清,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凶狠可怕的表情……

城里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抢光了,拿不走的全给砸了。入侵者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拼命抢夺、占有,还大肆破坏所见的一切。地上能搜刮的都搜刮完了,他们又开始挖地下的坟墓——“拆墙掘地,连棺材都不放过,只为找宝贝”。

城被攻破那一刻,好几十位太平天国的女家属为了不被侮辱,都选择了自我了断。而那些成千上万普通老百姓的老婆孩子,可就遭殃了,她们被抢来抢去,吓得大喊大叫,最后都变成了湘军满足私欲的对象。

现在,只有成年男人算是暂时躲过了一劫,但由于有大量的战利品需要搬运,他们不得不被当成劳动力,干着重活累活,“得帮士兵们把各种东西扛出城去”。

安庆城里,坏事连连,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悲剧一桩接一桩,而且还没个头。没多久,驻守在祁门的湘军头头曾国藩,竟然下令要屠城。

【既已带兵,何必以多杀为悔?】

我们这一代人真倒霉,生在了一个乱世,更不幸的是还得带兵打仗,每天做的就是杀人,想想都让人心里发凉。但不管怎样,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爱护百姓的念头,或许这样能给自己积点德,给后代子孙留点福报吧。

不管这些话是不是真心话,被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的曾国藩,在战争的风暴中心,也试着展现出自己仁爱的一面。但他这份仁爱,主要是对那些忠于君王、热爱国家的老百姓,那些跟着叛军“混”在一起的安庆百姓,可不在他的关爱名单上。

特别是当战争的输赢跟个人的未来、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时,曾国藩可不在乎再次向大伙显示他那“曾狠手”的吓人名气。

既然领兵打仗,那就该以消灭敌人为目标,没必要因为杀人多而后悔。七月初那会儿,湘军打下菱湖两边的营地时,曾国藩就反复跟弟弟曾国荃说,千万别心慈手软。结果那一仗,好几千主动投降的太平军,战后全都被杀了。

现在大事已成,不管是想吓住那些叛军,还是想报复安庆军民长时间的抵抗,湘军头领心里头对“长毛贼”的恨那是深入骨髓。于是,他又一次挥起了那把沾满鲜血的刀。

先是,大批太平军战士选择了投降,紧接着,是无数没有武器的老百姓。总共杀了一万多人,只要是年纪在男孩扎辫子以上的,无一幸免。面对这场大灾难,有人想跳江游泳逃跑,却被水上的军队给拦截杀了。就像鸟巢被掀翻,没有一个人能躲得过这场浩劫!

根据曾国藩的心腹李榕所说,安庆那一仗,湘军总共干掉了四万多敌人,包括来增援的、城外筑垒的、投降的,还有城里的。战斗结束后,城里又多了好几万无辜老百姓的性命没了。

那天,安庆城外面,河面上漂着好多尸体,把河道都给堵上了。结果,长江里行驶的船只都没法顺畅地走动。

在安庆城里,那场面真是吓人,骨头遍地都是,跟野草似的。这边还有好几千具尸体露在外头,臭味浓得让人受不了,苍蝇成群结队地飞来,黑压压一片,看着真是让人心酸,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赵烈文是湘军里的一员大将,他在《能静居日记》里头,实实在在地写了安庆被屠之后的惨景。那时候城里暗得不行,走路都得点着蜡烛。那股阴森恐怖的气息,到现在都还没散去,尸体腐烂的味道,臭得让人没法靠近。

碰到这种让人心碎的事儿,赵烈文心里头一点也没觉得像赢家那样痛快,反而是“心里乱得慌”,忍不住就想问:“这场大灾难,到底是谁闯的祸?”

老百姓在天下太平时不一定享福,天下大乱时更是遭殃。满清和太平天国的是非对错,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反正,英雄豪杰功成名就的背后,都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战场上拼命挣扎。战争赢了,他们也没过上安稳日子;战争输了,他们就得承受无边的痛苦。生在这样的乱世,他们真是太倒霉了。而且,不管是赢是输,他们又做错了什么?

0 阅读:1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