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海宁陈家究竟有啥关系?

江南一郑 2022-03-26 11:36:38

影视剧中的康熙

几十年前,金庸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讲述了一段恩怨情仇的故事,里面提到乾隆皇帝和陈家洛是兄弟,他们同为江南海宁陈家子弟。

当然,清朝皇帝与海宁陈家的关系,早在这本小说出来之前,海宁当地就有这个传言好些年了。

金庸本人也在《书剑恩仇录》的后记中,提到历史学家孟森早就考据过,清朝不可能有皇帝是海宁陈家的后人。

这些传言,传乾隆的、康熙的都有,传乾隆的更多一点。

主要依据是:乾隆曾经四次巡幸陈家的安澜园。陈家有宅院,其中一座宅院的大厅匾额上题写了“爱日堂”,还有一块匾额上题写了“春晖堂”,都是御笔,皇帝亲手所写。字面的意思都作为子女赞美父母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借此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抚养之情的。

这就是清朝皇帝出于陈家的传言的主要依据。

乾隆

没有去过海宁的直接可以排除

首先可以排除掉的是康熙。

传言说陈家多次迎驾,但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没有一次到过海宁,所以你要再说有什么关系,就太扯了吧。

接着排除雍正。

雍正一朝,雍正初年,因为浙江海塘工程,才开始拨钱修筑。

雍正十一年,命内臣海望、直隶总督李卫,前往浙江查勘海塘,这是大规模修建浙江海塘的开始。

也就是雍正根本没有去过海宁。

再来看看乾隆。

雍正十三年十月,乾隆皇帝即位后,因关心民生,决定动用国库银钱,不再采用地方捐纳、增加税收的策略。

乾隆十六年正月,乾隆第一次南巡,虽然到了浙江,祭拜大禹陵,然后就返回了,没到海宁。

二十二年,也是到了杭州就返回了,也没有到海宁。

安澜园

换个角度,看看匾额是不是乾隆所写

据国史馆《陈元龙传》:“康熙三十九年,(元龙)迁侍讲学士。明年,转侍读学士。四月,上御便殿,作书,赐内直翰林同观。谕曰:尔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直言,当书以赐。元龙奏,父之闿年逾八十,拟“爱日堂”三字,御书赐之。”

也就是说,这块匾额上面的字是康熙题的,不是乾隆。

不光《陈元龙传》有记载,《词林典故·恩遇门》也记载了这件事,也不光赐给陈元龙一个人,和陈元龙同县的另一个官员也获赐书法作品,另一个人得到的是“澹远”两个字。

至于“春晖堂”匾额是怎么来的呢?

查阅《海宁州志》,原来在康熙五十四年六月,由康熙书写后赐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陈邦彦。

陈邦彦是谁呢?

陈邦彦的父亲陈维坤,是元龙的胞弟,早年间就去世了。也就是说陈邦彦是陈元龙的侄儿。

这就是说,两块匾额并非乾隆帝所书写,而是康熙。

安澜园

看看陈家人才鼎盛,家族兴旺的时间节点

陈家的高官显贵,在明朝时,主要是陈与郊、陈与相兄弟俩。陈与郊的后人,虽然也有考取功名做官的,但没有陈与相后人做官的多,高官多。

从明朝到清朝,陈家神奇的地方在于,他们家很多在一榜被录取的人不是父子,就是兄弟。

这样的情况,到了乾隆朝渐渐得就没有当初那么频繁和密集了。

康熙、雍正年间,陈家官运亨通,官居要职的人尤其多,科举考试入选的在康熙一朝最多。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会榜,元龙弟弟陈嵩,侄儿陈邦彦,陈诜的儿子陈世倌,三人同榜。

康熙五十六年乙未会榜,陈元龙儿子陈邦直,陈世倌的哥哥陈世仁,此外还有一个远房的兄弟,也是兄弟三人同榜录取。

打个比方,科举上榜好比抽签抓阄,如果屡次被一家抓到,就会被传得神乎其神,陈家真正神奇的时间节点,就是在康熙朝。

到了康熙五十年,也就是乾隆出生的那年,陈家只有两个人为公卿大夫,一个陈元龙,以侍郎身份下放广西任巡抚。另一个就是陈诜。

如果乾隆真的是陈家的血脉,按道理,乾隆即位后,陈家应该有更多的后人不说封侯拜相,至少朝中内外任职的人会更多,对不对?

安澜园

最后再来谈一下乾隆四次南巡

乾隆确实于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四次南巡,都到过海宁。这四次南巡,主要目的并不是所谓的“省亲”,而是为了浙江的海塘工程。

自乾隆二十五年,海宁的潮信开始对堤岸造成威胁,当地官员就修建什么样的堤坝产生了争议,到底是修筑“石塘”,还是“柴塘”。

乾隆皇帝第三次的南巡就是想亲自查勘。

既然到了海宁,海宁地方官员必须要接驾招待安排。陈家有三朝宰相,家国一体,特别是他们还有一个园子,是海宁名胜,所以没有比陈家更合适迎驾的啦。

陈家这个园子,本名隅园,宋朝时某个郡王的私家园林,几经易手,成了陈家的。乾隆皇帝很喜欢这个园子,随后圆明园部分设置都是模仿陈家的,乾隆还把陈家园林改名为安澜园,这也说明了乾隆帝南巡的目的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

其实这个海塘工程,还是挺复杂麻烦的一件事。

不修海塘,那么就需要百姓搬迁撤离海岸,放弃已有的田地房屋。

如果仅仅修建柴塘,不牢固,海水冲刷几次,可能就废,需要年年修;如果是修建石塘,石塘很牢固,但工程量很大,地方劳役赋税摊派也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最后采取了先修建柴塘,慢慢地等柴塘中堆积了砂石后,再来修建石塘了。

从上可以看出,修建海塘工程是个耗时的工程,这也就是为什么乾隆皇帝后四次南巡都要到海宁的主要原因。

对于清朝皇帝在修建海塘工程这件可以载入史册的事情上,当时的汉人,并不愿意相信满族皇帝会如此的勤政和这样的远见谋划,但如果把这样一个皇帝说成是海宁陈家的后人,那么百姓更乐于听到,特别是再加上这个皇帝还挺孝顺父母的。

婺源通才江慎修,不仅是经学大师,还懂天文数学,还会奇门占卜

十万太平军久攻不下一个小山村,为什么?包立身什么来头?

江南昆山望族徐乾学家族兴衰沉浮

为什么不能走司马门?司马门到底有什么讲究?

东捻军在山东半岛的覆灭与李鸿章的平捻方略​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