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姜与干姜都是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不缺的调味品,但生姜晒干后成为干姜,其作用和用法是完全不同。以下是对“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的说法,结合历代经典本草文献及临床应用进行解析。
一、说法的来源
此说源自中医对生姜与干姜药性的经典总结,最早见于明清医家对《伤寒论》方药的注解:
1、《本草思辨录》(周岩):“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
2、《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生姜性温,善发散;干姜性热,善温中。”
3、《本草备要》(汪昂):“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为温中散寒之要药。”

二、“走而不守”与“守而不走”的含义
(一)生姜“走而不守”
1、药性特点:
【性味】:辛,微温(《神农本草经》)。
【归经】:肺、脾、胃经(《本草纲目》)。
【作用趋势】:发散力强,药效短暂而偏于“动”。
2、“走”的体现:
【发散表寒】:如桂枝汤中用生姜助桂枝解肌发汗(《伤寒论》第12条)。
【行散水湿】:如小半夏汤中用生姜散胃中停饮以止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走窜通络】:生姜汁外用可引药透达体表(《肘后备急方》)。
3、“不守”的体现:药效持续时间短,不固守于某一脏腑,善祛外邪与局部寒湿。
4、经典应用:
【外感风寒】(生姜配桂枝、麻黄)。
【胃寒呕吐】(生姜配半夏)。
【痰饮咳喘】(生姜配细辛、五味子)。

(二)干姜“守而不走”
1、药性特点:
【性味】:辛,热(《神农本草经》)。
【归经】:脾、胃、心、肺、肾经(《本草经疏》)。
【作用趋势】:温里力强,药效持久而偏于“静”。
2、“守”的体现:
温中焦之寒:如理中丸中用干姜温脾阳以止泻(《伤寒论》第386条)。
固守阳气:如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伤寒论》第323条)。
守而不散:药力缓慢渗透,持续作用于脏腑。
3、“不走”的体现:药效集中在脾胃、心肾等里寒证,不向外发散。
4、经典应用:
【脾胃虚寒】:干姜配人参、白术。
【亡阳厥逆】:干姜配附子、甘草。
【寒饮伏肺】:干姜配细辛、茯苓。

三、临床应用对比
药性
生姜
干姜
主治方向
外感表寒、胃寒呕吐、痰饮初起
里寒腹痛、阳虚厥逆、寒饮久伏
作用时间
短效,偏于“急攻”
长效,偏于“缓补”
代表方剂
桂枝汤、小青龙汤、小半夏汤
理中丸、四逆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禁忌
阴虚内热、实热证慎用
实热证、阴虚火旺禁用
四、经典文献
1、《伤寒论》(张仲景):生姜:桂枝汤(生姜三两,助解表);干姜:理中丸(干姜四两,温中焦)。
2、《本草纲目》(李时珍):“生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强调生用发散之性);“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引气药入气分”(强调固守脏腑)。
3、《长沙药解》(黄元御):“生姜行郁而荡浊,干姜守中而温阳。”
五、总结
1、“走而不守”:生姜以发散、行散为主,作用短暂,针对表寒、水饮、气滞等“动态病机”。
2、“守而不走”:干姜以温里、固守为主,作用持久,针对里寒、阳虚、寒饮等“静态病机”。
3、配伍关键:生姜常配解表药(如桂枝)或止呕药(如半夏);干姜常配温里药(如附子)或补气药(如人参)。
4、注意事项:生姜久服易耗气阴,干姜过量易助火伤津;二者不可简单互换(如桂枝汤用生姜发散,若误换干姜则失去解表之力)。
重要提示:姜与中药的配伍必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使用。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