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高岗妻子特意申请去图书馆工作,毛主席拒绝:必须教育部

东方子帛说历史 2025-03-17 15:52:12

1954年高岗逝世后,其妻因受牵连,带着身孕与四个孩子从东交民巷迁居新街口的四合院,从此,她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一家人的生活品质有所下降,但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心下,他们依然能够过上相对平稳安宁的日子。

1971年特殊时期,高岗的妻子和子女受到冲击。毛主席指示周总理保护他们,周总理随即接回在五七干校的高岗妻子及分散各地的孩子,并为其妻子安排了工作。

高岗妻子为不给总理添麻烦,申请去图书馆。总理告知主席后,毛主席坚决要求:“应安排她去教育部,她曾为东北教育界立下大功。”

高岗的妻子是谁?为何毛主席会对她如此看重?

【高岗妻子—李力群】

高岗之妻为李力群,其父曾任国民政府官职。然李力群与地下党叔叔甚亲,受其熏陶,十八岁便持叔叔上司引荐信,与同学共赴延安革命圣地。

在延安,李力群加入了进步青年的行列,组织高度重视这些满怀激情的知识青年,安排他们入读陕北公学,毕业后根据实际需求分配到各地急需人才之处。

李力群表现突出,未毕业即光荣入党。毕业后,她渴望前线报国,却接组织通知,需前往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报到。

李力群心中虽有失望,但仍遵从组织安排前往陕甘宁边区报到。未曾料到的是,此行竟意外地让她解决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李力群赴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处任职,凭借其师范高材生的背景,迅速适应了秘书工作。上级高岗对她态度友善,但李力群从未料想过会与高岗有工作以外的接触。

某日,高岗提议带李力群去见毛主席。在延安,能见到毛主席是进步青年的荣耀,李力群听后,毫不犹豫地应允了。

她兴高采烈地随高岗去见毛主席,并在主席处共进晚餐。

李力群因为是初次与主席共进餐,所以表现得十分拘束,举止间透露出一丝不自然。

主席说了许多祝愿她和高岗的话,她感到有些异样,但并未在意。高岗在延安地位显赫,她只是初入党的职员,交往仅限于公务,且高岗从未对她表露心迹。

李力群在参加一场晚会时,意外发现竟是自己的婚礼。这场由毛主席牵线的月下姻缘,让她在年仅十九岁时便成为了高岗的妻子。

【育才学校首任校长李力群】

日本投降后,高岗被派往东北任职,李力群也调往东北,在妇女委员会开展工作。正是在东北,李力群踏上了她毕生致力于的教育事业征程。

东北解放后,东北野战军接令入关参与平津战役,多数东野子弟随军南下。然而,仍有部分东北局机关、东北军区干部子女及烈士后代留在沈阳。

为解决部分孩子的教育难题,东北局决定在沈阳迅速建校。东北局组织部部长张闻天将这一重任托付给了师范毕业的李力群。

李力群那年仅二十八岁,自认为教书育人定能胜任,但谈及创办学校,她自觉难以担此重任。

李力群向张闻天表达担忧后,张闻天鼓励道:“这是组织信任你,尽管去做,我们会全力支持。校名定为东北第一育才学校,请老师的事,可找徐老协助。”

在组织支持下,李力群全力投入学校创办,张闻天与徐特立助力选址选师。1949年初学校开始招生,5月1日正式开学,李力群被任命为东北第一育才学校首任校长。

起初,学校学生不足二百人,全是东北局与沈阳军区干部及烈士的子女,实行供给制,学生均寄宿校内,包括李力群及高岗的两个孩子在内。

李力群见孩子们父母缺席,便将他们视如己出,悉心照料,给予他们如同亲生子女般的关爱与陪伴。

在学校,孩子们不仅能获取知识,生活上也备受关怀。李力群根据实际情况,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这些制度十分完备,覆盖学习与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孩子每周洗澡次数、宿舍床单被罩清洗频率等细节。尤为特别的是,周日返校时,学生需测温合格后方可入校,这在当时很独特。

建国初期,国家正待全面重建,物资相对匮乏。由于学校实行供给制,孩子们在学校用餐的条件有限,伙食质量自然不高。

李力群心疼地望着孩子们苍白的脸庞,特别是托儿所的孩子们连牛奶都匮乏,这让她更加忧虑,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身体会支撑不住。

李力群下定决心,要设法改善孩子们的伙食以提升他们的体质,同时确保不给组织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

李力群在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额外承担了一项任务,即亲自寻找资源,旨在改善孩子们的伙食状况。

李力群辛勤努力,促成学校建起奶牛场,饲养内蒙捐赠的奶牛,保障了孩子们的牛奶供应。她还邀请营养师,为孩子们精心设计营养餐。

李敏等长期在苏联生活的孩子回国后,她特地为适应她们的苏联口味,亲自学习并制作苏联菜肴,以满足她们的饮食需求。

李力群的付出赢得了全校师生们的尊重和信任,许多孩子视这位年轻的李校长如母亲般亲近,因此,纷纷亲切地称呼李力群为“妈妈”。

东北育才学校解决了四野将士子女的教育生活难题,李力群全心全意关爱他们,让父母安心投身国家建设。多年后,孩子们仍感念她的付出,毛主席也称赞她为东北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晚年的李力群】

1952年10月,高岗被调往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李力群携子女与高岗一同迁居北京,告别了她全心投入的育才小学。

抵达北京后,高岗因受主席信赖,迅速迎来政治生涯的巅峰。地位提升后,他全家从计委大院迁居至东交民巷。

那段时间,高岗异常忙碌,昼夜不停歇。为此,组织安排他的妻子李力群暂时放下工作,专注于家庭,以便高岗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

一年后,高岗不幸在政治上犯下重错,丧失了生活信念。1954年8月,他狠心离世,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李力群及四个年幼的孩子。

高岗离去后,受其牵连,李力群与孩子们不得不从东交民巷搬出,另寻住处。

主席亲自下令要照顾好高岗家属:高岗子女由国家养育;为李力群及子女安排新住所,并配备必要人员,如厨师,确保生活无忧。

李力群怀着身孕,携四子迁至总理协助寻得的新街口附近四合院。尽管新居不及旧处,但她只愿与孩子平静度日,远离高岗自杀事件的阴影。

那个时代动荡不安,运动接连不断。李力群因受高岗牵连,几乎每场运动都未能幸免。最终在总理的庇护下,他被安排至安徽五七干校锻炼,得以避开进一步的冲击。

1971年,特殊时期正盛,毛主席与周总理心系李力群及其子女。主席叮嘱总理确保她们安全,并将她们接回北京,务必妥善安排她们的生活。

经总理亲自过问,李力群迅速返京,其分散各地的子女也相继被接回。最终,李力群一家五口在北京得以团圆。

总理特意安排她们住在王府井附近的四合院,并嘱咐李力群及家人使用虚假户籍信息,以确保他们不受骚扰。

李力群安顿妥当后,总理询问其工作意向。考虑到自身身份特殊性,为避免给总理带来困扰,她决定寻求较少与人接触的工作,遂向总理申请调至图书馆。

总理向主席汇报了李力群的工作申请,主席得知她想去图书馆后,立刻拒绝道:“李力群同志对东北教育事业贡献巨大,养活了东北军区将士子弟,应安排她到教育部工作。”

根据主席的指示,李力群被分配至教育部任职。这一安排顺利落实,他随即开始了在教育部的工作。

不久后,她收到了国庆观礼的邀约,接着又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主席的关怀下,孩子们顺利考入心仪学校,未受父亲问题的波及。

1983年,李力群以副部长待遇离休,但她心系教育事业未改。昔日东北育才学校的学子们常来探望他们敬爱的李校长、李妈妈。

2020年4月6日,李力群因病去世,终年一百岁。

李力群的灵堂朴素而庄严,挂着东北第一育才学校学生敬献的挽联:“不忘培育之恩,永远怀念李校长。”字句醒目,表达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怀念,愿李校长安息。

1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