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杨慎作为“明朝第一才子”,不仅工于书法,能文、诗词及散曲,一生著述等身。《明史》中对于杨慎有这样的评语:“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称赞其诗词为“三百年来最上乘”。
史上有一首最霸气磅礴慷慨悲壮的《临江仙》至今无人能够超越。这首词将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感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还被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这便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自幼聪慧,才学惊艳天下,少年得志。公元1511年24岁的杨慎获殿试第一,状元第一。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十三年后却因“大礼仪”事件触怒世宗,被贬谪到了云南,终其一生未能返京。
杨慎到达云南后,并没有因为被贬谪而消沉,而是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足迹几乎遍布云南。这一时期也是他诗词创作的巅峰。
一次他路过四川泸州码头,看到一位渔夫和一位樵夫在波涛滚滚的江边摆上简单的食物,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顿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杨慎有2300多首问世的诗词,若选出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诗词则当属《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代·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全词用通俗易懂的字句,去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苍凉悲壮的基调,是作者终归淡泊宁静的半生痛悟。
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描绘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消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出一种超脱旷达的胸怀。
上阕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引发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和感慨。是非成败都如同浪花般转瞬即逝,只有青山和夕阳永恒不变。
下阕则刻画了白发渔樵的形象,他们淡泊宁静,惯看世间风云变幻,以一壶浊酒笑谈古今之事。整首词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审视和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对人生的释然。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被称为史上《临江仙》第一,主要有以下原因:
意境恢宏:词的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将长江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相结合,意境雄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哲理深刻:“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非成败都如过眼云烟,而自然永恒,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感悟。
情感超脱:下阕“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塑造了超脱的渔樵形象,将古今大事置于笑谈之中,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的文学美感主要体现在:
语言优美:用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滚滚”“淘尽”“依旧”“几度”等词,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
对比鲜明:将英雄的是非成败与永恒的自然景象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情和自然的永恒,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韵律和谐:《临江仙》词牌格律严谨,这首词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其历史价值在于:
历史反思:以词的形式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一时的得失,具有一定的历史启迪意义。
文化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如被用作《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融入到大众文化中,传承了中国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二首: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豐五年,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苏东坡被贬黄州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挫折,内心多有抑郁,于是向佛家、道家寻找智慧。
这首词是作者夜晚归家所作。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达了词人退避社会的生活态度和希望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赏析: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词的上阕动静结合,以有声衬无声,写夜饮醉归,家僮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一句交代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也交代了作者的状态,夜里在东坡饮酒,醉了又醒,醒了再喝。反复饮酒,定是有无法排遣的忧愁苦闷。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一句中,苏轼被家童关在门外反而悠然听江水,这里也能展现出作者乐观的态度、开阔的胸襟。
词的下阙写万籁俱寂,江涛之声引起思绪万千。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用典,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
“夜阑风静彀纹平”以景寓人,不仅仅是江面平静,更加体现诗人内心的平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直抒胸臆,直皆表达作者在无奈过后豁然开悟,想要置身于江海的理想。抒发出超然物外,洒脱旷达的情感。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词,这首词将苏东坡的人生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夜风静寂,独醉东坡,苏轼偏偏要趁此美景,乘上扁舟,任意西东。在逆境中,他会更加坦然,更加超脱,不会让环境吞噬自己,反而借着好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成为完整的自己,从而面对更广阔的世界。
在悠长的历史里,无论怎样的料峭,或是寂寞,苏东坡会在永恒的浩大江面上一苇以航——他早已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几千年后,我们读起这首诗时,依然会被诗中的情感所感动。
苏轼的经历启示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喧嚣,都要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学会在忙碌中给自己留白,培养兴趣爱好,与亲朋好友相聚,去感受自然、艺术的美好。不要让无尽的忙碌消磨对生活的热爱,要勇敢打破常规,去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学会放下不必要的负累,忘却“营营”之事,或许就能像苏轼一样,在困境中找到心灵归处,以洒脱姿态笑对人生风雨,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让生命绽放别样光彩 。

第三首: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写作背景
晏几道出身富贵,后家道中落。他与友人沈廉叔、陈君宠交往密切,二人家里蓄养歌女,小苹便是其中之一。晏几道常与她们往来,作词抒情。这首词可能是晏几道在与小苹分别后,回忆往昔相聚情景所作,通过对往昔欢情的追忆和如今孤寂处境的描写,抒发了对昔日恋人的怀念之情。
上阕
-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从梦境醒来,看到曾经欢聚的楼台如今大门紧锁,醉酒醒来,帘幕也沉沉低垂。描绘出一种人去楼空、寂寥冷清的场景,暗示曾经的欢乐不再,如今只剩孤身一人面对这空寂之境。
“去年春恨却来时”:去年春天那种怅恨的情绪又在此时涌上心头。说明这种离恨别愁并非偶然生发,而是长期郁积于心,每到特定时节便会复发。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人独自站在落花之中,细雨濛濛里燕子成双成对地飞舞。以景衬情,“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人独立”凸显出词人的孤独寂寞,而“燕双飞”则与词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其孤单之感。
下阕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回忆起初次见到小苹时的情景,她穿着衣领上有两重相叠心形图案的罗衣。这一句点明了回忆的对象,通过对小苹初次见面时穿着的细致描写,展现出词人对那次相遇印象深刻,也暗示了小苹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
“琵琶弦上说相思”:她拨动琵琶弦,倾诉着相思之情。既写出了小苹弹奏琵琶技艺的高超,也暗示了两人之间曾经有过的情感交流,借音乐传达彼此的心意。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当时的明月如今依然还在,它曾经照耀着如彩云般美丽的小苹归去。以景结情,明月见证了往昔的相聚,如今明月依旧,而人却已远去,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将词人对小苹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整首词蕴含着深沉而细腻的情感。通过对往昔与歌女小苹交往情景的回忆,以及对如今孤独处境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昔日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惋惜、怅惘之感,以及家道中落后身世飘零的淡淡哀愁。词中情感真挚,从回忆的甜蜜到现实的孤寂,层层递进,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