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才子纳兰性德的10首经典诗词,​一往情深深几许。

静心墨守 2025-04-28 10:23:29

公元1685年7月1日(清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纳兰氏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朝的一代权臣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二十一岁中进士。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之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01

《踏莎行·月华如水》

——清•纳兰性德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片写的是月下美景。“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先写月光照耀下的清澄水面,以及水面上粼粼似练的水波,再写水边的淡烟衰柳, “淡”和“衰”字,渲染出一种凄清忧愁的氛围。月影衰柳,淡烟波纹,景致如水,又是勾起纳兰心绪的氛围。纳兰写景,总是恰到好处。遥望天际,塞鸿“尽”南飞,便是情断景荒芜。“谁与问倚楼人瘦”,点出词人形象,由写景过渡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下片转写词人所思之人。首三句盛赞对方才学出众,非庸俗之辈,表现出词人对此女子的欣赏。“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连续用典,“风絮”代谢道韫,“金石”代李易安(即李清照)。有道韫之“未若柳絮因风起”,又有易安同明诚共撰之《金石录》。两人同是一代才女,不似爱慕虚华之人。纳兰写史上才女,意为追忆其妻。说她生平,自是如此的女子,能让他痴心、让他留恋,正有意趣相投之因。

最后一句“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一词“负尽”道尽感伤懊悔之情。过去时光美好,爱妻温婉有才,饱读诗书,尚能相伴之时。却没能长此相伴;已然人去楼空之时,却叹岁月无情。直怪责自己,辜负了那美好旧时光。生活安逸美满的时候,总觉月是圆的,殊不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着样子,终有一天,会被黑夜吞噬。那时才知,见得到圆月之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都没能记住它的美满。回忆起来,总觉得遗憾。全词哀婉曲折,百转千回,令人动容。

02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清• 纳兰性德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这首词至早当作于康熙十七年。词人目睹“春来梨花开,风去梨花落”的情景,联想到了亡妻卢氏,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作下此词。

上片“春情”二句谓梨花开放时已近暮春,虽然漂亮,但是不久就零落殆尽。但“春情只到梨花薄”,并不单指梨花因为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稀薄,而意在梨花盛开于美好的春天,来不及欢喜就被风吹落了。以春光比喻相处的美好时光,用凋谢的梨花来代指心中的爱人,暗示妻子年纪尚轻,不幸亡故,语句略带怨意。

“夕阳”二句责问斜阳为何匆匆下山,天色垂暮,而不管自己还在为妻子招魂,希望能复其精神,延其年寿。由怨生怒,语似无理,实为情深之故。下片写思忆。当年与妻子的定情诗句,特地另外写在银笺上,还密密地打着同心结,以示对妻子的爱心永远不变。甘愿作梦中人,以便能和妻子一起在梦中生活;或者对着亡妻的遗像呼唤她的名字,希望她能像传说中的真真一样,从画图上走下来,复活重生。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自然过渡到下片直抒胸臆,词意一气贯注,酣畅淋漓。

03

《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清】纳兰性德

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

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开篇即问“知己一人谁是”,而后自答"已矣”,推许爱妻是自己生平的第一知己,这样的写法,先声夺人,直抒伤痛之情。接下来却笔锋勒马,由刚转柔,由明转暗,用情语诉尽心底绵缚伤痛悔恨。“疏雨洗遗钿”一句清淡凄冷,亦情亦景。

全词情意飞涌直下,篇幅虽小,但字字句句缠绵婉转,至情至真。

04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清】纳兰性德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05

《天仙子》

纳兰性德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

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

此情待共谁人晓?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相思和孤寂之情的词作。  整首词前五句都是写景,对那位夜来无眠的愁人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通过愁人的耳之所闻,心之所思,身之所感等细节的描写,勾画出他此时的孤寂与无聊意绪。  夏天的衣服想必是较为单薄的,而词人在内悲凉之中,似乎也忘记了更换衣物,就这样穿着单衣来到庭院中。此时此刻,词人唯觉得八中悄然黯淡,左右环顾,看红色的栏杆围绕四同,改言又止之下,只是叹了一句,心中这样的情怀不知有谁知道。纳兰调是含素的,而有时甚至略显晦涩。“心悄悄,红阑绕”,若是有人相伴,则不会到这样孤寂无期的境地, 即使失眠,也能同游庭院中,清设闲话,或仅仅是陪伴也好神。

  最后一句写情,将词中所酝酿的愁怨一下子抒发出来,令人动容。  全词通篇都使用了词人最为擅长的白描手法,空灵自然,景情俱到,篇末点旨,但景情俱到。整首词显得格外空灵自然。在篇末,搁下一个或许已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将全词孤清寂寞意境推向了顶点。全词表达了词人相思孤寂的情怀。

06

《洛阳春 雪》

——纳兰性德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鉴赏这是一首咏雪之作。此词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转入室内窗棂,借“暗香”传达对伊人的思念。结句蕴含新意,引人遐思联想,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由近及远,近处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洒满了无数的雪花,远处则是树木冥迷,乱山重叠,杏渺难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之中。  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由室外转入室内。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惆怅的琐窗深处。而这轻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那样的惹人怜爱,更何况它除了拥有轻盈的体态之外,还有“浓香”暗助呢。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用得巧妙, “浓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样有若孤高清怀的梅花还是词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寻味。

07

《河传》

——纳兰性德

春浅,红怨,掩双环。微雨花间,昼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鉴赏此词写微雨湿花时节,闺中女子的一段难以诉说的柔情。微雨花间,门掩双环,香销梦还,弹泪无言。下片前三句叹往事皆非,空作相思。后三句言当时与所爱者相会之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全词以形象出之,极缠绵婉约之致。

08

《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纳兰性德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鉴赏】  此篇颇含怨情,深切表达出词人长期扈从天涯,有家不得归、有妻不得伴的隐恨。  上阕开篇,“已惯天涯莫浪愁”,起句便情思精致。词人十分厌恶年年羁旅天涯的生活,这里故作反语。他告诫自己,已经习惯了离别,便不必随便怀愁了。“莫浪愁”三字恰恰说明他正在“愁”,“莫”字只是无力的安慰罢了。“寒云衰草渐成秋”,眼见这凄清景色,又不禁使人愁思满眼。“漫因睡起又登楼”,还是睡吧,不要因为辗转反侧难眠又去登上小楼,以免遥望家乡,心中徒增悲伤。纵然登楼远望,隔着千山万水也是不可能望得到灯下的妻子的。

  下阕烘托出“愁”,并点明“愁”之原因。“伴我萧萧惟代马”,词人行役边塞,陪伴他的唯有代地的战马,故觉“萧萧”。“笑人寂寂有牵牛”,七夕佳节,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天河欢会,世间多少男女执手遥望,而自己与妻子却天各一方,无法团聚,表现了词人有妻不得伴的寂寂之情,连牛郎见了都不禁会发笑。这两句刻画词人“寂寂”之心境形象生动而真切。身边唯战马相伴,天上有牵牛笑窥,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就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末句的“劳人只合一生休”是一句牢骚之语,表达了词人的埋怨之情。这句全是牢骚与怨气,是全词的高潮。  此词在自嘲的口吻中流露出对护卫生涯长期羁旅的厌倦,尤其是结句,表达出满腹的牢骚与怨气以及羁旅的劳苦。长年累月地奔波,身心劳顿,又不得不与亲人离散。这相思郁结之情让纳兰备受煎熬,因此更烦闷于无休止的羁旅。词中幽怨隐恨的情感溢满了全文,表达了词人那时最真切的思念之情。

09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风清丽朴素,说的是等闲家常话语,但其中的意蕴、情谊却深沉悠远。

这首词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与唏嘘。人生在世,特别是有情人,如果永远都能像初次见面时那般美好,该有多好。可是世事难料,人心无常,所以下一句写道"何事秋风悲画扇"。扇子夏天有用,秋天就没用了。这里用了一个典故:班婕好曾得到汉成帝的宠爱。后来赵飞燕得宠,还进谗言迫害班婕妤。班婕妤失宠后,非常悲愤,就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大意是:我班婕好就像您皇帝手里的扇子,您喜欢我的时候,扇个不停,天天都留我在身边。现在秋天到了,您就将我这把扇子装到箱子里,再也不理我了。班婕好的扇子意象影响颇深,后人就以"秋扇见捐"或"秋扇被弃"比喻女子被抛弃。

第三、四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典故出自南齐谢眺的《同王主簿怨情》:"故人心尚尔,故心人不见。"这两句是谢眺模拟女子的口吻,表白女子对于爱情的忠贞执着。后四句"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用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长恨歌传》载,唐玄宗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在骊山华清宫盟誓,愿世世为夫妇。白居易在《长恨歌》里也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杨二人感情深厚,可最终还是落得生离死别的下场。据说唐玄宗在逃往成都的途中,听闻雨声和车鸾铃声,思念贵妃,采其声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雨霖铃"的词牌就由此而来。(《明皇杂录》)

这首词的题目是"拟古决绝词"。所谓"拟古",一般是指模拟古诗或是古乐府诗。"决绝词"就是写男女之间决断之情的词作。纳兰借"古决绝"的主题,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怀。

10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

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意象与结构独具匠心。“山一程,水一程”像一幅流动的风景画,描绘出作者跋山涉水、奔赴远方的旅程。画面中山与水交替出现,以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令人感受到漫长的行程。接下来的“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则勾勒出军队行军的浩大场面,作者身在其中,更显其壮志雄心。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提醒我们,当我们远离家乡、在外奋斗,无论身处何地,家乡总是心灵的港湾。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永远是我们情感的支撑和精神的寄托。同时,词中所表现的壮志与柔情并存,也启示我们在追求事业和理想时,不忘保持内心的柔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