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未署作者姓名,鲁迅、董作宾等人根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的记载予以最终论定“吴承恩原著” 。
《西游记》不仅展现了唐朝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更传递了一种不畏艰难、坚持信念的精神。书中名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道出了人心善恶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应时刻保持正念。
童年的梦,是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挥间,天翻地覆。
《西游记》不只是神话,它是成年人的哲学课,是生活的教科书。每一句,都是吴承恩笔下的精粹,每一段,都是人生百态的缩影。
刘震云说,三十岁后才能真正读懂它,而我说,读懂它,就是读懂了生活。

《西游记》开篇即言道:“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寥寥几句,把中国人的世界与历史总结了,且一笔把人带进了佛教的世界中。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用不同的比喻讲述了老百姓对人生的朴素认识,平实通俗,上口易懂。
和很多同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一样,《西游记》在内容上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在形式上,依然沿用了“说书”的模式,会在故事中夹杂一些诗词。而这种形式便需要艺人用半文半白、似诗似话的语言,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如果要配上诗词,就不能太雅,也必须通俗一些才能与整体文本浑然一体。这也就导致《西游记》中的诗词极具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

01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摘自《西游记·第一回》
此句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名誉和利益的竞争氛围,劝勉人们不要忽视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02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摘自《西游记·第五回》
有酒且尽情痛饮,那些是是非非就不要管了。比喻姑且尽情享受眼前欢乐。
03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摘自《西游记·第八回》
行善或作恶如果没有相应的报应,上天怀有私心。此句强调善恶行为必然带来相应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做的事情都会有相应的后果。
04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摘自《西游记·第十三回》
心中产生各种欲望和执着时,就会引发各种烦恼和纷争,当心中的欲望和执着消失时,烦恼和纷争也会随之消失。
此句强调了修养心性的重要性,通过控制心中的欲望和执着,可以摆脱烦恼和纷争,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05
过耳之言,不可听信。
——摘自《西游记·第九回》
风言风语不必理会,也不必相信。此句警示人们要警惕谣言、传闻和不可靠的消息,不可轻信或盲从,要经过辨别和核实。

06
道在圣传修在已,善由人积福由天。
——摘自《西游记·第九十三回》
道德和智慧是由先贤圣人传承下来的,但要实践道德、修行修德是个人的责任,善行是由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决定的,而福报是由天命所决定的。
07
未来事,过去事,观如月镜;
几家兴,几家败,鉴若神明。
——摘自《西游记·第九回》
未来之事,历史之事,如皎洁的明月般清晰;几家兴盛,几家衰败,如神明般明察一切。
08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摘自《西游记·第三十三回》
权位高或名气大容易招致人嫉妒和反对,给自已带来麻烦或祸害,劝人做事不要太张扬,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09
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摘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此句告诫人们要懂得感恩图报,对于受到的恩惠要以善意和实际行动回报,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美德。
10
山高自有客行路,
水深自有渡船人,
岂无通达之理?
——摘自《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比喻道路险恶,也会有通路。无论山多高,总有人能找到合适的道路来跋涉山脉。无论水多深,总有人能找到合适的渡船来渡过水域,难道没有通达的办法?

11
龙游浅水遭虾戏,
虎落平原被犬欺。
——摘自《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龙一旦离开大海落入浅水滩,就要遭受虾的戏弄;虎一旦离开深山跑到平川地,就会遭受狗的欺侮。比喻强者失势,会受小人的凌辱。
12
祖师道: "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 "猴王又道: "我无性,人若骂我, 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吴承恩《西游记》
评:无来无去,无名无姓,无影无踪,无烦无恼。
13
心定果然知浪静,
身安自是觉风微。
——出自:《西游记》
释义:当内心安定时,外界的风浪也不再能扰动你。人生如同大海,波浪起伏,风云变幻不定。而当一个人心神不定、情绪波动时,任何外界的风吹草动都会显得巨大无比。
然而,若能做到心性安宁,便可无惧风浪。正如海中若无风浪,海面自会平静;心若安定,外界的风雨也会微不足道。
人生的苦乐并非完全取决于外在环境,更多时候取决于内心的状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能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不慌乱,从而找到正确的应对之道。修心养性,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14
求神拜佛辞东去,斩妖除魔问西游。
人生若得真经在,何事忧愁挂心头。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提炼了《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核心精神与人生寓意。
“求神拜佛辞东去,斩妖除魔问西游”,这两句诗,描绘了取经的过程。东辞大唐奉天旨,西游灵山取真经。求神拜佛心猿定,斩妖除魔道路清。
“人生若得真经在,何事忧愁挂心头”,这两句诗,描绘了人生的真经。人生真经犹何在?世事纷扰挂心头。心之所向终将始,何愁路远不西游。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西游记》中的取“真经”为蓝本,转而引向人生“真经”,启发人们对人生“真经”的不断思考与不懈追求。
15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吴承恩《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心外无佛,自己纯真的本性就是佛。把心治好,有清净正直的思惟,有善良的言行,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我们的生活自然就能安稳祥和、幸福快乐。
16
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 出自《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它鼓励人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17
一点灵光彻太虚,
那条拄杖亦如之。
或长或短随人用,
横竖横排任卷舒。
——《西游记》诗词
短短几句,暗藏玄机。
“一点灵光彻太虚”,这 “灵光” 就像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本真,纯粹而明亮,能穿透世间的混沌。金箍棒亦是如此,它本是神器,承载着天地灵气,却又能被孙悟空随心所用。
“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金箍棒的伸缩自如,是不是很像我们在生活中的姿态?面对不同境遇,能屈能伸,不被外界束缚,保持灵活与自在。它被孙悟空挥舞时,没有固定的章法,却又威力无穷,这是一种自由,更是一种智慧。
我们常常在生活里找寻方向,其实不妨学学这金箍棒,守住内心的灵光,保持那份纯粹与坚韧,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节奏。
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途;
佛祖不是如来,而是自我;
那成群结队的妖精乃是人心生出来的欲望和执念;
三大徒弟其实是唐僧多面性格和天赋秉性。
正所谓:
见天地容易,
见众生也不难,
唯有见自己,
需过九九八十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