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937年-978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末代君主,世称 “李后主”,字重光,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于961年继位,时值南唐国势衰微。他面对北宋的强势压迫,采取妥协政策,年年纳贡以求偏安,沉溺于宫廷享乐与文学艺术,治国并无建树。975年,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李煜投降被俘,南唐灭亡。
《清异录》记载 “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一场盛大的宫廷花会,拉开五代气韵悠长的插花风气,传闻李煜命宫人以金盆盛水,插名贵牡丹、芍药,缀以珍珠宝石,极尽华丽, “佛前供花”的虔诚,李煜笃信佛教,南唐宫廷广建寺院,或效仿佛教供花传统,以插花为礼佛仪式,追求“一花一世界”的禅意。被俘汴京后,传说李煜曾将窗外枯枝插入破瓮,以“残缺之美”寄托亡国之痛,体现其后期词风中“以悲为美”的升华。

01
《渔父》李煜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的这首《渔父》宛如一幅淡墨的写意画,于简洁笔触间,勾勒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逍遥之境。开篇以四个“一”字,“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节奏明快又富有韵律,仿佛将读者轻轻引入那春风微拂的江面,乘上一叶扁舟,手持钓竿,感受着自然的纯粹与宁静。而“万顷波中得自由”则是整首词的灵魂所在,在浩渺无垠的碧波之上,渔父摆脱尘世枷锁,肆意享受自由,这既是对渔父生活的礼赞,更蕴含着李煜对自由超脱境界的无限憧憬。让读者体悟到那份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自由与快乐。

02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昔日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河山;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03
李煜《渔父》两首浪花有意千重雪, 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 一竿纶, 快活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 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微评】
《渔父》又名《渔歌子》,原是唐教坊曲,后成词牌名,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名为渔夫,志不在鱼,山水寄情,大有隐逸之风。
据《南唐书》说,李煜曾身历宫廷争斗,有过一段避祸隐逸的生活。
《渔夫》可能就是出自那个时期,巧借渔夫来掩饰,为的是保全自己。
李煜的《渔夫》浅白如话,情调轻快。有人却说它太浅显,不够委婉含蓄。殊不知,李煜词最大的特点正是直抒胸臆,真情显露,让人产生心灵共鸣。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李煜出处:出自李煜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心得: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这种闲云野鹤般的神仙日子,让人心生美好。繁忙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去享受“有物我皆忘”的肆意洒脱。一粥一饭,一草一木,皆是平淡岁月里的温柔。

04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后主李煜,从南唐一国之君沦为大宋阶下囚徒。汴京的深秋,他独居小楼,举目皆寂。夜半无人,他踩着吱呀作响的木阶登上西楼,抬头见月似残钩,垂首见梧桐叶落,庭院萧瑟,清冷如铁。这一方囚笼,锁住了他的自由,也锁住了故国的山河旧梦。“无言”二字,是千言万语哽在喉头。亡国之痛、思乡之切、身世之悲,皆化作沉默的枷锁。残月如钩,钩起往事如烟,钩碎了一腔愁肠。梧桐本是双栖之树,如今叶落枝枯,只剩孤影对寒秋,连风声也似呜咽。“剪不断,理还乱”,离愁如丝,缠绕成结。他曾是挥毫泼墨的才子,是坐拥江南的君王,而今连愁绪都成了凌乱的线头,无处可解。
“别是一般滋味”,究竟是苦?是涩?是悔?是憾?他说不清,道不明,那一声声不为人知的自叹,将百般滋味揉进墨中,字字滴血。此词无一句直抒胸臆,却句句剜心。月冷、桐孤、院深、秋锁,皆是词人破碎山河的倒影。

05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简析 这首词抒写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情,是词人触景生情而作。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则从对方的角度着笔,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愁别绪如春草般蔓延,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全词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手法自然,笔力透彻,情感真挚,具备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06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也是对他跌宕一生的梗照。浮生若梦,春水东流,家国天下已成旧事,执笔伤怀,了却此间。纵观李煜短暂的一生,悲戚而又苍凉。
07
《长相思 一重山》
南唐 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译文: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赏析:《长相思 一重山》是南唐词人李煜的作品,抒发了一位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思愁。这首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
08
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 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微评】以歌代哭,泣血绝唱!

09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五代〕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赏析】
《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描写春宫夜宴歌舞享乐的盛况,是李煜在南唐全盛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形象丰美,情趣盎然,显得俊爽超逸,高雅不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出场前先是画妆。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10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似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国被灭,由帝王成为阶下囚,万语千言只无言,这落差之大,独上西楼,怎一个愁字了得?月似钩,此情此景,就如这寂寞的梧桐被深院锁在这清秋中。短短两句,叙事写景抒情,按顺序写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把离愁写成一团乱麻,太贴切。帝王还是帝王,他的愁还别是一般滋味呢。这首词,共四句,一般人都看得懂,只是,手法的高超无人能及,失败的帝王却成为真正的词帝。这样的纯白描,在词中,是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