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阴之变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员丧生,尔朱荣彻底掌控北魏

调侃历史 2022-05-17 10:10:27

公元528年年初,胡太后谎称孝明帝生下了皇子,将年号改为武泰,取一个以武力平定天下的好兆头。

胡太后复辟后,亲近的宦官佞幸掌握了朝廷大权,政事松弛,朝廷已失去威信,各地的民变风起云涌,朝廷直接控制的地区越来越小,可是,胡太后依然故我。随着孝明帝逐渐长大,胡太后自知行为不够检点,担心传到孝明帝的耳朵里,于是,在后宫之内大肆罗织同党,蒙蔽孝明帝。凡是孝明帝亲信的人,胡太后总是借其他罪名加以迫害。

郑俨担心这样下去,总有一天孝明帝会知道事情的原委的,遂决心杀死孝明帝,正巧潘嫔生下女儿,就对外谎称得了皇子,这都是为下一步取代孝明帝而做的准备。孝明帝对徐纥、郑俨等人也是深恶痛绝,可是,宫中全是胡太后的心腹,他是无能为力,这时、他想到了欲引尔朱荣入京勤王。

孝明帝能够想到尔朱荣,是有理由的∶一是尔朱荣兵强马壮,且距离京师很近;二是尔朱荣不是胡太后的心腹,遍观北魏朝廷中的领兵大将基本上都是胡太后的心腹,孝明帝让他们前来勤王,无疑是自投罗网;三是尔朱荣的女儿是孝明帝的嫔妃,这大约是孝明帝想到尔朱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四是尔朱荣过去曾担任过禁卫军将领,与京师禁卫军有着一定的渊源,尔朱荣的到来胜算较大。于是,孝明帝给尔朱荣写下了令其出兵勤王的密诏。

得到孝明帝密诏的尔朱荣立即发兵南下,他命令高欢率部为先锋先行出发,当高欢之军行至上党(山西省长治市境)时,孝明帝又下诏命令停止。郑俨、徐纥担心大祸临头,遂暗中与胡太后一起毒死了孝明帝。武泰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孝明帝突然去世,终年十九岁。第二天,胡太后立潘嫔所生的女儿为皇帝,大赦天下,但不久,又下诏称∶"潘充华所生的其实是皇女,因此,改立临洮王元宝晖的世子元钊为帝、文武百官晋升两级,宿卫将士晋升三级。"

三天之内,北魏朝廷发生的这一系列大事,尤其是胡太后形同儿戏的作为令天下无不张口结舌,啼笑皆非。临洮王元宝晖是孝文帝儿子元愉的次子,与孝明帝之间是堂兄弟关系,元钊为孝明帝的堂侄。由于孝明帝死时才十九岁,没有子嗣,胡太后只好将元钊过继给他继承皇位。说胡太后贪图权势而册立幼主不假,但也不尽然,以情理推断,孝明帝作为大宗,他的同族兄弟的年龄更小,在他的堂侄中间元钊可能是年龄最大的了。如果胡太后册立孝明帝的堂弟作为皇帝,她只是一个婶母的身份,以后的事情将更难处理。

北魏朝中在数天之内发生的这些事传到尔朱荣的耳中,让他勃然大怒。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时任直阁将军,胡太后命其前往晋阳,试图说服尔朱荣。尔朱荣打算留下尔朱世隆,但尔朱世隆说∶"朝廷对哥哥的用心深感疑虑,因此,才派我前来,如果哥哥如今留下我,朝廷肯定会提前做好准备,这不是上策。"于是,尔朱荣又让他回到了洛阳。

显然,尔朱世隆的晋阳之行不仅没有达到胡太后预期的目的,相反,尔朱世隆必定将洛阳的真实情况向尔朱荣和盘托出,而且,尔朱世隆回到洛阳之后,肯定也得到了尔朱荣让其策反洛阳禁卫军的指示。除此之外、尔朱荣对于将要册立的皇帝人选也进行了周密的策划。他与元天穆商议究竟立何人为君,二人一致认为孝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元勰对天下有大功,他的第三子长乐王元子攸素来就有声望,可册立其为皇帝。

在基本上确定了人选之后,尔朱荣又派遣堂侄尔朱天光与心腹奚毅、侍从王相一起偷偷进入洛阳,和尔朱世隆密谋与元子攸相见。不论是作为孝明帝亲信的元子攸,还是作为受到其兄牵连的罪臣元子攸,在胡太后的统治之下政治前途已经完结。因此,当尔朱天光见到元子攸、并说出尔朱荣的打算之后,元子攸当即是满口答应,并约定了日期。尔朱天光一行回到晋阳后,尔朱荣还是满腹狐疑,就命人用铜铸造献文帝儿孙们的像,只有长乐王元子攸的铜像铸成了,尔朱荣这才下定了决心,命令三军全部穿上白色孝服,兵发晋阳,以贺拔岳率领两千甲士为前锋。尔朱世隆听说后,从洛阳逃出,在上党与尔朱荣会合。

尔朱荣发兵南下的消息传到洛阳,胡太后十分害怕,将朝廷群臣全部召入宫中商议对策。此时的胡太后已经是众叛亲离∶秽乱宫闱、弑杀亲子、以皇女谎称皇子即位、又册立幼主等等,这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已经完全破坏了她在各阶层人们心中的形象。而据《魏书·郑羲传》称,胡太后为了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人为地压低高门士族入宫女人的职位,也引起了重视门第的汉族士大夫们的强烈不满。

王公大臣们都痛恨胡太后的所作所为,在她的一再追问下,大家始终是装聋作哑,一言不发。只有黄门侍郎徐纥说道∶"尔朱荣不过是马邑的一介小胡,才能平庸,不度德量力,胆敢兵向京师,这正是所谓的螳臂当车。如今京师禁卫军足可以制服他,只用守住河桥,观察他下一步的行动即可。尔朱荣千里而来,师老兵疲,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击败他。"胡太后表示同意,遂以黄门侍郎李神轨为大都督,率领禁卫军前去抵御,另派郑季明、郑先护率军驻守河桥,武卫将军费穆驻扎在小平津(孟津北)。

显然徐纥低估了尔朱荣的能力。不说别的,单说尔朱荣曾担任过禁卫军军官,在北魏禁卫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穆黑的儿子穆建任直阁将军兼武卫将军,就是尔朱荣的妹夫;驻守小平津的武卫将军费穆,在盛乐战败南下后,首先就是到秀容投靠了尔朱荣,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尔朱世隆在离开洛阳之前也是禁卫军将领,在其从晋阳回到洛阳之后,一定也在禁卫军中做了大量策反的工作。

同时,徐纥和胡太后还不知道长乐王元子攸也已经投到尔朱荣一边了,因此,他们同样也不知道元子攸一旦投入尔朱荣的怀抱,影响将是爆炸性的。元子攸曾长期担任禁卫军军官,在禁卫军中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同时,他的母亲是李冲的女儿,而郑俨的堂兄郑洪健则是李冲的女婿,郑洪健的弟弟就是郑季明。假如没有元子攸的介入,尔朱荣兵向洛阳以诛杀徐纥、郑俨为名,荣阳郑氏肯定会一致对外的,可是,正是由于郑俨的堂兄弟们又是元子攸的舅舅辈,因此,在尔朱荣南下之时,荥阳郑氏就截然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对抗尔朱荣;另一派则是拥护元子攸——客观上起到支持尔朱荣的效果。但是,对此胡太后和徐纥是一概不知,反而将郑先护和郑季明派往河桥,担任驻守河桥这一重任!后果可想而知。

当尔朱荣来到河内(河南省沁阳市)之时,又派遣王相秘密来到了洛阳。这次王相抵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顺利地将元子攸接出洛阳。四月九日,长乐王元子攸与哥哥彭城王元劭、弟弟霸城公元子正一起偷偷从高渚(在河南省孟津县境内)渡过了黄河。

四月十日,元子攸一行来到河阳(河南省孟州市),与尔朱荣相会,军中将士齐声高呼万岁。四月十一日,尔朱荣奉元子攸为皇帝,元子攸任命其兄元劭为无上王,元子正为始平王,以尔朱荣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兼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太原王,食邑两万户。元子攸就是北魏历史上的第九位皇帝孝庄帝。

在黄河河桥以北,北魏朝廷修筑了两座城池,孝文帝时期,在这里设置了北中郎府,护卫着黄河河桥,被称为北中。郑先护和郑季明兄弟就是守卫的这两座城池,二人听说元子攸即位的消息后,当即开城投降,尔朱荣的部队遂兵不血刃顺利渡过了黄河。李神轨听说尔朱荣的部队已经渡河,即率众逃回城内。费穆也弃军向尔朱荣投降。胡太后派出的这三支部队瞬间瓦解。

此时,洛阳城内已乱成一团,胡太后将孝明帝的后宫嫔妃全部召来,剃去头发,出家为尼,胡太后自己也剃去了头发,她深知大祸已经降临,想借此能够保住性命。徐纥假传圣旨,趁夜打开了皇宫大门,从宫中牵出十匹御马,仓皇逃出洛阳,朝兖州而去。徐纥的两个弟弟一个徐献伯为北海太守,一个徐季彦为青州长史,徐纥派人向两人通报,让他们携带家眷南逃。当时羊侃为泰山太守,徐纥老家也是山东人,与羊氏有一定的渊源,遂投奔了羊侃。真个是树倒猢狲散。郑俨也逃出洛阳,回到家乡荥阳。郑俨的堂兄郑仲明(郑季明的哥哥)为荥阳太守,郑俨与之打算占领荥阳起兵,但不久就为部下所杀,传首洛阳。

在此期间,费穆暗中对尔朱荣说∶"大人兵马不足一万,如今长驱直入,来到京师,之所以有征无战,是推奉了皇上,顺应民心。大人之兵既然没有战胜之威,众人内心并不畏惧。以京师人口之众,文武百官人才之盛,一旦得知大人的虚实,必定会产生轻视之心。如果不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处罚和杀戮,在朝廷里树立您自己的势力,大人北返晋阳之时,恐怕还没有越过太行山这里就会出现变故了。"

费穆深知洛阳的实情∶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官分清浊,文武分途,武将的地位逐渐下降。假如尔朱荣不在朝中清除过去的官员,待其离去之后,姑且不说争权夺利的因素,即便仅仅从心理上来说,原有的官僚体系也不会对一个契胡酋长有尊崇之意的。费穆的建议也透露出京师武官对高高在上的文官们的不满。听了费穆的话,尔朱荣深以为然,他询问自己的表兄弟慕容绍宗说∶"洛阳人士繁盛,骄傲奢侈,习以为常,如果不加以剪除,恐怕难以驾驭。我想趁着百官前来迎驾之机,将他们全部诛杀,你说可行不?"慕容绍宗是后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后代,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就是慕容绍宗的堂舅。慕容绍宗回答∶ "胡太后临朝称制,荒淫无道,天下怨声载道,对她无不唾骂。大人掌握精兵,心存忠义,却突然杀戮众多朝臣,恐怕不是上策,请您深思。"但尔朱荣不听。

于是,尔朱荣命令百官前来河阴迎接孝庄帝。不过,在圈定被杀的百官上,尔朱荣也是经过了缜密的考虑的。元顺素以忠直著称,尔朱荣让自己的亲信、大行台郎中朱瑞给元顺传话说∶ "你去对元仆射说,只用留在衙门,不用来了。"元叉之父元继过去对尔朱荣很好,尔朱荣也特意安排元继不用前来,另外,一些曾经给武官们鸣过不平的官员如山伟、孙绍、辛雄等人也都一一被安排在洛阳值班。

与此同时,尔朱荣在部署这次大屠杀时也提前与禁卫军方面达成了默契。领军将军元鸷也是宗室疏属,此人体格壮硕,武艺高强,长期充当禁卫军将领,一步一步升任为领军将军、畿部都督。元天穆与元鸷均出自高凉王拓跋孤,二人是堂兄弟关系,尔朱荣之所以能够与元鸷拉上关系,大约与元天穆有着直接关系。尔朱荣要想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屠杀行动,如果没有征得禁卫军的同意,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四月十二日,北魏群臣手捧皇帝印绶,带上皇帝车马仪仗前往河桥迎接孝庄帝。但他们谁也不知道,一场大屠杀正等待着他们。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派遣骑兵闯入皇宫,将胡太后和三岁的幼主元钊带至河阴(洛阳西北)。见到尔朱荣后,胡太后喋喋不休,竭力为自己辩护,说得尔朱荣一肚子不耐烦,最终他拂袖而起,下令将胡太后和三岁的元钊投入黄河淹死。

接着,尔朱荣请孝庄帝沿着黄河西行,行至距离河阴两里地的陶渚,然后,把朝廷百官带至孝庄帝的行宫西北,声称将要举行祭天仪式。等到百官全部到齐以后,尔朱荣的契胡骑兵将众人团团围住,下令骑兵对手无寸铁的群臣大肆屠杀起来。

至于河阴之变的具体地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阳)关县西南十三里古遮马堤,即后魏尔朱荣杀朝士千三百余人于此。”关于遇难的具体人数,《魏书·尔朱荣传》称为一千三百人,据学者考证,史料上有明确记载有名字的王公大臣有八十三人,《资治通鉴》称两千余人,《洛阳伽蓝记》有版本称两千余人,有版本称三千余人。可能这里并不矛盾,因为被杀的人中可能也包括大臣的侍从。据《通典·职官》记载北魏“内外文武官七千七百六十四人,二千三百七十一人内,五千三百九十三人外”,仅以一千三百人计算,河阴之变所屠杀的人数就达北魏官员总数的七分之一,京官总数的一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或者叫河阴之难。

0 阅读: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