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用过日本三菱的自动笔,开过三菱的燃油车,但你是否知道,这家制造公司在战争期间还能秒转型,改而为国家供应战斗机和潜艇?
不只是三菱,日本知名车企本田亦然。甚至在美国也有一批企业,将军工与商业结合,带来惊人的财富。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开的车是造出东风导弹或战斗机的军工企业生产的,会不会很带感?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同样会选择军工复合体的道路吗?
三菱:如何从汽车到战斗机早在19世纪末,这家公司就已经投身于日本的工业化浪潮,并逐步涉足军工领域。随着明治维新带来的现代化大潮,三菱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型航运公司,摇身一变,成长为涉足采矿、造船、银行、保险等多个领域的工业巨头。
三菱重工在二战期间可谓是“战争发动机”,生产了超过10,000架零式战斗机,帮助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了压倒性的制空权,还造了约70艘潜艇,其中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潜艇——伊-400型潜艇。
战后,虽然日本在《和平宪法》的束缚下“被迫”限制了军事能力的发展,但通过将部分军工业务“伪装”成民用领域,把关键技术和制造能力保的是一点也没丢。
比如,三菱重工现在仍然是日本自卫队的“得力干将”,负责生产F-2战斗机、10式主战坦克和苍龙级潜艇等一系列装备。
美国把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在军事领域,然后再“摇身一变”,把这些技术转移到民用市场,推动了许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军民技术的转型GPS技术就是军工一体化的“操作”之一。最初,这项技术是美国国防部在1970年代为军队设计的导航系统,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已经有超过40亿台设备在使用GPS来告诉我们从哪来,要去哪。
1960年代,美国国防部搞了个叫ARPA的项目,最初是为了军用,但谁能想到,这个项目如今有全球有超过50亿人连接到这个网络,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命线”。
这种军工一体化模式企业通过在民用市场上大赚特赚,积累了资金,再把这些钱投入到军事研发中,就形成了一个“越滚越大”的良性循环。
比如,波音747已经生产了超过1,560架,而波音777则更是达到1,675架之多。这两款经典机型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很多灵感都来自他们在军用飞机研发中的经验。
当然,波音可不是独自唱独角戏。洛克希德·马丁在2022年雇佣了超过11万人,其中不少人都在高科技研发部门平均年薪超过10万美元。
这样一来,高薪岗位吸引了一大批顶尖人才,直接为技术创新添了一把火。例如F-22和F-35战斗机的隐身技术为材料科学和航空设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进步。
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大手笔地投入了500多亿元人民币的军民融合专项资金,专门用来鼓励军工企业“转型”到民用市场。在实践创新中,中国的大型军工企业也纷纷在这条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比如,中船重工不仅在军用舰艇制造上干得风生水起,还顺便“开辟副业”,全年完成营业收入595.58亿元的信息。
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营业收入为499.91亿元,机电设备业务营业收入为27.37亿元,动力装备业务营业收入为49.80亿元。
根据《军民融合发展报告》的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的效率仍偏低,约有30%的技术能够成功转化为民用产品,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通常为50%以上。
然而,军工复合体其实也并非全是好处,美国曾经也吃尽了苦头。
军工复合体的黑暗面中国在推进军工一体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学习其成功之处,也得小心别搞得“尾大甩不掉”,那样把自己捆得死死的。
截至2022年,美国最大的五家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雷神技术、通用动力、诺斯罗普·格鲁曼)占据了全球军工企业收入榜的前五名,总收入超过2000亿美元。
要想赚大钱怎么办?打仗才是最直接的办法。在过去的20年里,军工企业可是没少花钱搞“公关”,他们在游说上砸了25亿美元,还大方地给国会的重要人物送上了2.85亿美元的竞选捐款。
美国现任国防部长奥斯汀,他在2016年退役时是中央司令部司令,之后直接跳槽到雷神公司等多家公司当董事会成员,顺便还开了一家咨询公司。
前国防部长马蒂斯,他在入职之前可是通用动力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当了国防部长后,卸任时又回到了老东家继续坐镇董事会。
另一位前国防部长埃斯珀曾是雷神公司的高管,离开政府后,直接跳槽到制造军用设备的伊庇鲁斯公司,“前途”同样光明。
显然,他们深谙“有钱能使磨推兵”的道理,从二战结束到2001年,全球共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美国一马当先,发起了201次。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更是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到处挥舞大棒:出兵阿富汗,入侵伊拉克,空袭利比亚,干涉叙利亚……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成了全球战车的引擎,四处点火,把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入战乱和动荡的深渊。
结果就是超过9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数千万人流离失所,世界各地到处弥漫着战火和眼泪。
还有在这次俄乌冲突中,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赚得笑开了花。到去年年底,美国的军工企业已经从各国伙伴那里拿下了近220亿美元的军售订单。
这些订单囊括了弹药、通讯设备、无人机等一系列高科技装备,订单一个接一个地进账,更别提美国政府承诺向乌克兰提供的300亿美元军事援助了。
这些订单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全球军火市场的“王者”地位。据估计,洛克希德·马丁在2022年的订单增长了近10%,而波音公司在军用航空领域的订单也迎来了“大丰收”。
这场军火狂欢还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连锁反应,创造了成千上万的高薪工作岗位,从制造业到运输业,再到信息技术支持,整个美国工业体系都在这场冲突中沾了光。
一个成功的军工一体化模式应该是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点燃更多冲突的“火药桶”。我们要让这台“机器”助力国家强大,这样一来,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信息来源:
腾讯网:二战中的日本三菱重工,为军国主义助纣为虐百度新闻:在二战期间,美国的军工产业确实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新华网:“谁在管理国家?是战争机器”——起底美国军工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