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教中小学生写作文的资料,一个个都号称有模板、有技巧,可以短时间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一笑看着这些宣传,怎么感觉跟明清时的八股文很像呢?
八股文,起初只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经义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演变成了“标准化作文”。
八股文就四书五经取题,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需要点明题意,承题则要进一步阐释,起讲开始论述观点,而起股、中股、后股则是文章的主体,需要通过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论证。最后,束股总结全文,大结则是对文章主题的再次强调。
你得像玩填字游戏一样,用古人的语气,按照上面说的严格的格式,写一篇文章,还不能自由发挥。
正因为有这么严格的模式规定,所以在那个年代,学霸的日常就是“拟题”、“抄袭”和“背诵”。
各位中小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生们,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那时候的“学霸”会把四书五经中的题目拟个遍,然后找“枪手”代写,自己再背下来。到了考场上,只需稍微改头换面,一篇“原创”的八股文就诞生了。
明朝的书商也发现了这个商机,大肆招人编写八股文范文集,总结出一套套写八股文的模板和技巧,这种书一经出版就被卖得断货,堪称超级畅销书。
明朝大才子杨慎就说过:“士子专读时义,一题之文必有坊刻。稍换首尾,强半雷同。使天下尽出人空疏不学,不知经史为何物,是科举为败破人才之具也。”
八股文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选拔真正有学问的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却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形式主义。考生们不再关心真正的知识,而是沉迷于如何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文章。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怎么写八股文,但却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经史百家,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反而被埋没了,只会背书的“机器人”反而能拿高名次。
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明朝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成了“书呆子”,不知道历史,不懂治国理政,更别提什么创新了。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就直言不讳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坑。”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甘愿被八股文束缚。像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就站出来大声疾呼:“良知比八股重要多了!”可惜,他的声音在那个时代显得那么微弱。最终,八股文还是像一座大山,压在了明朝学子的心头,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这座大山才轰然倒塌。
八股文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在今天,八股文常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僵化、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孩子们,能逃脱新时代的“八股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