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的数据,墨西哥汽车产业的“美国依赖症”早已深入骨髓,2024年墨西哥每生产10辆汽车,就有7辆直接运往美国。
可就在,2025年4月2日,美国突然宣布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墨西哥工厂的负责人可以说是欲哭无泪,每辆跨界车成本暴涨4000美元,这生意还怎么做?
美国的关税政策看似针对全球,实则精准打击墨西哥。数据显示,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占美国进口量的40%,仅铝合金缸盖一项,墨西哥企业Nemak就掌控全球四成市场。
但如今,美国客户要求Nemak必须在美国设厂,墨西哥发展了多年才造就了本土供应链的黄金时代,现在却在关税大棒下戛然而止。
从“自贸盟友”到“规则提线木偶”
2018年《美墨加协定》签署时,三国领导人举杯庆祝北美经济共同体的诞生,宣称这是21世纪贸易协定的典范。但六年过去,这份协定早已面目全非。原条款中“62.5%零部件北美产可免税”的规则,被美国悄悄替换成“美国制造优先”。
这让墨西哥经济部长十分无奈,按照老约定,墨西哥90%的输美汽车都满足原产地要求,但现在只有美国零件能免税,墨西哥零件反而要交保护费。
这种规则篡改引发连锁反应,例如福特、日产为避税,后续可能将高端零部件生产迁回美国,墨西哥工厂终将沦为拧螺丝的“末端车间”。
更关键的是,墨西哥政府砸钱推广了这么多年的本土电池研发,结果车企发现用国产电池整车关税更高,“爱国”成了赔本买卖,这样的结局太讽刺了。
新能源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原本计划在墨西哥投资50亿美元建电池厂,如今项目无限期搁置。可以看出,在利益引导之下,一众企业不得不重视“美国关税”,墨西哥终究成了牺牲品。
如何把墨西哥变成“经济殖民地”?
美国的战略远不止于关税,从要求墨西哥配合禁毒、接收被美驱逐的移民,到施压审查中国投资,每一步都在收紧对墨西哥的控制。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嘴上喊着“主权不容交易”,却不得不交出多名毒枭头目换取关税豁免。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更公开警告,若墨西哥继续允许中企借道进入美国市场,将面临更严厉制裁。
这种威胁的策略立竿见影,2024年墨西哥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77.9%是存量企业利润再投资,新项目占比不足9%。一家日本车企高管透露,他们原计划扩建墨西哥工厂,但现在宁愿多付运费把生产线转到东南亚。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除了针对墨西哥,也在针对中国。
中企的墨西哥困局
对于在墨西哥建厂的中企来说,若车辆使用中国产电机,进入美国时将面临25%基础关税加上10%中国成分附加税的双重打击,比亚迪如今就陷入了这种困局中。
更棘手的是,美国还要求墨西哥海关对中国关联企业进行二级审查,包括追溯投资资金来源、监控技术人员签证等
这并非孤例,根据媒体报道,美国的战略远不止于关税数字游戏。
在2024年美墨高层对话中,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抛出一份21世纪经济伙伴清单,要求墨西哥在180天内完成,审查所有中资项目,审查境内所有中资企业的股权结构,尤其在新能源、5G等敏感领域,对使用中国零部件的出口商品加贴“风险警示标签”。
到2026年USMCA重新谈判时,美国计划将“排除中国零部件”写入条款,墨西哥或被迫对中企关上大门。
作为交换,墨西哥可申请部分关税豁免。这种“现代版不平等条约”让墨西哥陷入两难:拒绝则汽车产业崩盘,接受则沦为美国经济附庸。
因此,墨西哥的态度飘忽不定,一边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加征关税,另一边又批准中资参与玛雅铁路建设。这种操作背后,也算是墨西哥在中美夹缝中的求生本能。
墨西哥的特殊性在于,其与美国的地理绑定远超他国。每天有1.2万辆卡车穿越美墨边境,相当于每分钟8辆。这种深度依存让墨西哥经济自主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幻想。
美国的软刀子同样锋利。通过“产业链回流补贴”,通用汽车获得12亿美元联邦资金,用于将墨西哥的电机生产线迁回密歇根州。与之对应,墨西哥北部工业区已有23家零部件厂裁员超过40%。
墨西哥的遭遇撕开了全球化时代的虚伪面具,以及美国一贯的霸道行为。当美国发现“自由贸易”不再绝对有利时,便毫不犹豫地挥舞规则大棒。墨西哥汽车产业的坠落轨迹,恰是后发国家困境的缩影,要么接受“经济傀儡”身份,在产业链底端苟活,要么在封锁中艰难突围。
对中国而言,我们可以发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正在显性化。加快与东盟、中东的产业链融合,推动“一带一路”本土化落地,或许能分散风险。
墨西哥这样的国家,其命运早已超出经济范畴,成为大国博弈的计量单位,美国要的是绝对忠诚,而墨西哥人民要的,只是一条不被割韭菜的生路。
这场关税战争没有赢家,当美国忙着用规则重塑世界时,也无法逃过历史发展的铁律。靠霸权维系的秩序,永远抵不过人类对公平发展的渴望。
参考资料
韩笑鹏:关税大棒落下,墨西哥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了 2025-04-02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