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到什么程度为好,不是对不对,而是能不能!

哲学思维逻辑英语 2025-04-06 11:50:50

基础教育学到何时为好,是否都应当上高中、上大学?目前认识比较混乱。其中影响较大的为“现实派”,认为让所有学生都上高中、上大学没有必要,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学习、有能力学习,不如让这类学生早学技能早就业。这种认识如同不赞成身体锻炼,反正不可能人人都当运动员,做很多锻炼没有必要,还不如省下时间去做别的事。

这种认识的问题在于局限于应试教育和社会发展现实,所以称为现实论。一是局限于应试教育的现实,包括在学习内容、练习方式及考试导向方面,只有善于死记硬背、善于应对考试的人,才能适合上高中、上大学,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就是筛选,所以分流越早越好、越明确越好,反之分流越晚、越不明确,不但遭了罪,还影响了很多普通学生的现实发展。二是局限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主要体现在社会就业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有起有伏,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无条件就业;即使所有中学生都上了高中、上了大学,都成为硕士生、博士生,社会也无法保证他们都就业,特别是在经济低迷的情势下,何况还有个因就业期望值不同而就业不充分的问题。

“现实派”的根本特征是符合现实,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没有哪个家长和学生随意违背现实,做出与现实不符的决定。但与之相比,我们还是提倡鼓励“理想派”。

所谓“理想派”,目前的标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上高中、上大专。对此我们提出了逻辑性强、系统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改革建议。任何理想都是美的,应当为之努力的。回顾历史,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很大一部分理想,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学生都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这在几十年前可能被视为幻想。当然最理想的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大学,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现在让所有的学生都上高中、上大学,不是不对,只是不能,因为我们不具备条件。

但是,有没有比“不能”更好一些的可能?例如让所有学生不但都能上高中,还都能上大专?完全可能!只需要实现传统基础教育向现代基础教育转型,概括表达为:现代基础教育实行以无限知识了解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在此前提下实行“五二二二”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高专二年;高专二年后参加高考,考上大学的进入擅长的专业深造,没考上大学的也获得了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样的社会就业资格,涵盖绝大部分领域和层级,包括公务员和各级管理者。同时,实行终生的教育培训制度,使这些人在实践中继续深造,成为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