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样学,了解知识掌握原理,既无负担又出人才!(一)

哲学思维逻辑英语 2025-04-19 04:08:40

导言:我们提倡现代基础教育“以无限知识了解为核心”不是空洞理论,而是体现在每个学科上。英语学科如何体现已经发表。从本期开始连续六期发表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书或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六大趋势(原理)。本文只讲六大趋势,事实部分从略。这样学历史,无须操练性记忆,考试也只考原理,既无负担,又出人才!

第一趋势:由武力向文明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人类社会逐渐从武力走向文明。主要体现在:

1.主体变化——从个体到国家。在原始社会,发生武力的主体主要是个人、家庭,再上升到部落、部落联盟;到奴隶社会进一步上升为具有国家性质的朝代;到了近现代,则上升为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及至国家联盟。这是个武力主休从个人到集体,从小集体到大集体不断上移的过程,是个武力主体从普通自然人随意担任到必须由合乎法理的组织担任的过程。目前,武力主体已经基本上仅限于国家,这就使得随意的、散乱的、大量的武力冲突明显减少。

2.品质变化——从残暴到文雅。原始社会对人的生命的毁坏仍然具有很强的动物性特征,极其残暴、血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包括武力工具的进步,对人的生命的毁坏逐渐由直接到间接、由流血到不流血,残暴性渐次降低,文雅的品质不断提升,例如对人处以死刑,从五马分尸到砍头、枪毙,直到充分体现人性的注射,即是明证。现代战争即使你死我活,也尽量避免残暴血腥,凡是残暴血腥的,都会受到全人类的一致遣责。

3.量频变化——从密集到稀少。人类社会越往前,武力发生的数量越多,频率越高。原始社会武力的发生几乎是全员的、每日的,而后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渐减少。据统计,在有文字记载的近 3500多年,在人口、民族、国家大量增长的情况下,世界平均每年才发生战争4-5次,当然一些散乱的武力冲突可能没有计算在内,但总的看武力发生的数量肯定越来越少,间隔越来越长。在本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隔二三十年,到目前六七十年过去,并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也许再过很长时期也不会发生。地区性的小型武力冲突也不断减少。

4.规模变化——从格斗到战争。最早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武力,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体力格斗,即使使用了如棍棒或石块之类的工具,也还是体力的较量。随着武力主体的逐步扩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使用工具越来越先进,格斗性的武力逐渐变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战斗或战役,直至出现人数众多、时间很长、技术先进的大规模战争,包括局部的和世界的战争。武力规模的升级表面看是武力的升级,其实表明一般的、普遍的武力冲突数量在减少、频率在降低。

5.工具变化——从简物到技术。原始社会的武力工具直接使用树枝或石块等自然物,再逐步学会一定的技术加工,如削尖树枝、磨利石块,再到学会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制造武器,如制作炸弹、枪炮等,大致经过了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钝兵器到利兵器,从慢兵器到速兵器的过程。技术是文明的内涵之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表明武力包含更多的文明内容。

6.秩序变化——从混乱到规则。人类社会越往前,由于自发性强,随意性大,武力的发生和进行越混乱。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钦的规则被建立,讲不讲规则成为是否讲文明的尺度,例如从早期体现义气的“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到近现代战争体现人道的“优待俘虏”,再到正规战争开始前体现透明度的“宣战”,都表明武力逐渐按照公认的规则进行,反映了文明水平的提升。

7.价值变化——从私利到公利。人类社会武力的发生从满足最低生存需求到获得更多需求,从为私到为公,从不合法到合法,从有害到有益,其价值性逐步提升。目前人类对武力已经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武力的发生只有为民族、为国家、为抵抗侵略、为捍卫和平才具有正义性,才是必要的、可行的、受保护的。为了保护并增进这种价值文明,人类社会于近现代开始探索建立世界性的权威机构、权威力量和权威法律,努力遏制非法武力的发生,取得越来越多的实际成效,明显促进了文明水平的提升。

8.道德变化——从尚武到抑武。原始社会及至之后很长的时期,人类了保证生存或努力获取更多的财富,也包括为了求取公平正义,必须具有强大的尚武精神。这在近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民族或民间仍然有所体现。随着法制社会的普遍建立和加强,抑武渐成主流意识,逐渐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尚武精神则被逐渐淘汰。文明最本质的内涵是道德,从道德的高度否定随意的、非法的尚武精神,将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社会从武到文的进程。

未来预期:武力主体将固定于国家和世界权威机构两级,国家对内在必要时、对外在受到侵略时合理合法使用适当武力。世界权威机构对国家或地区间发生的非正义性武力按照公认的准则和程序在必要时合理合法使用适当武力,除此之外的其他武力行为将被强力遏制消除。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