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知人善任,敢于破格提拔人才,因而,其麾下能臣良将频出,如魏元忠、娄师德、姚崇、张柬之、宋璟等名臣以及王孝杰、郭元振、唐休璟、李多祚等名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狄仁杰了。
狄仁杰是并州太原人,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刻苦读书,专心致学,长大后通过明经推举步入仕途,担任汴州判佐。
谁知不久之后祸从天降,狄仁杰遭小吏诬告。当时恰好工部尚书阎立本担任河南道黜陟使,巡察河南道各地,考查官吏,负责审理此案。审问之时,阎立本发现狄仁杰德才兼备,此事是受人诬陷,盛赞狄仁杰是沧海遗珠。阎立本认为像狄仁杰这样的人才不能被埋没,于是推荐他做了并州府法曹参军。
典故“沧海遗珠”即来源于此,指代被埋没的杰出人才或珍贵事物。
阎立本,是活跃于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名臣,唐代著名画家,当初曾奉秦王李世民之命作《秦王府十八学士图》,传为美谈,其代表作《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都为传世名作。
狄仁杰在并州做官时,父母都远在河阳。每当狄仁杰思念父母亲人时,就登上太行山南望父母所在的方向,寄托思念之情。一次,狄仁杰又登上太行山,望见一片白云孤独的在天上飘过,飘向遥远的南方,对身边人慨叹:“我的父母双亲就住在那片白云下面。”狄仁杰伫立山头良久,直到白云彻底飘得看不见了才返回。
典故白云亲舍、白云孤飞即来源于此,借指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还是在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为法曹的郑崇质因公出差要去很远的地方,可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身边不能没人照顾。郑崇质非常为难。狄仁杰主动找到郑崇质表示:“你的母亲重病,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病重的亲人为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忧呢?”然后,狄仁杰主动找到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由自己代替郑崇质出行。
狄仁杰的做法让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因为小事和司马李孝廉不和,感觉非常惭愧,主动找李孝廉道歉,二人和好如初。蔺仁基非常敬佩狄仁杰,经常称赞他“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典故斗南一人即来源于此,意思是称赞此人品德才识独一无二,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关于狄仁杰的典故还有很多,都是称赞其德行高雅,才识不凡的。
作为民间故事中能和北宋的包拯包青天相媲美,以善于断案闻名于世的传奇人物,真实历史上的狄仁杰虽然没有民间故事中那么传奇和夸张,但同样以善于断案闻名于当世。
狄仁杰曾经担任过大理寺丞的官职。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最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大理寺丞为大理寺中的属官,负责审理各种案件。狄仁杰一年内审理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一人冤诉,“时称平恕”。平恕,持平宽仁,公平正义的意思。
狄仁杰正直敢言,不惧皇权。就在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时期,一次,有两位将军误砍了昭陵,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柏树,高宗李治非常生气,下旨诛杀二人。狄仁杰据理力争,坚持二人罪不至死。李治勃然大怒,斥责狄仁杰要陷自己于不孝之地。狄仁杰依然坚持,并以西汉时期汉文帝与张释之的典故劝谏李治。最终,李治也只能按照法律规定,判罚砍树的二人流放岭南。
还有一次,狄仁杰上表弹劾左司郎中王本立,借助皇帝的恩宠肆意妄为,请求皇帝将之交付有司查处。高宗李治特意下旨赦免王本立。狄仁杰并不退缩:“国家虽然缺乏优秀的人才,但并不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陛下您为何因为爱惜一个有罪的人,而损害王法呢?如果陛下您坚持要赦免王本立的话,请先将我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好让其他忠贞之臣以我为借鉴。”狄仁杰的话,让李治无言以对,尴尬不已。最终,王本立被治罪,朝廷肃然。
688年,武则天称帝前夕,越王李贞为了响应儿子李冲,在豫州起兵造反。这个时间,狄仁杰恰好出任豫州刺史。李贞造反迅速失败,受其牵连,应当判罪的有六七百家,被籍没入官府当奴婢的达五千人。有司官吏催促狄仁杰尽快判决。狄仁杰却一面拖延,一面给武则天上密奏,说明这些人仅仅是受到牵连,希望武则天能轻叛这些人。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仅仅判处将这些人流放丰州。狄仁杰相当于救了这些人的性命,这些人也对狄仁杰感激涕零。
当然,狄仁杰这种正直敢言的行为,也让他得罪了很多高官贵戚,因而,其仕途也是屡经波折,多次被贬谪。
还是在豫州,李贞叛乱被平定之后不久,当时节度诸军平叛的中书侍郎张光辅还在豫州,他麾下将士依仗平叛有功,向豫州官府肆意勒索,索要各种物资。狄仁杰却根本不予理睬。张光辅大怒:“你一个小小州官,敢轻视我这个全军元帅?”狄仁杰更是愤怒:“扰乱河南的,只有一个越王李贞。现在李贞死了,却出现了一万个李贞。”
张光辅没听明白,责问狄仁杰这话是什么意思。
狄仁杰怒发冲冠,斥责张光辅:“你统帅大军所要诛杀的,应该只有一个越王李贞。可是平叛之时,你却纵容大军肆意劫掠,滥杀归降之人冒充功劳,鲜血染红了郊野,这不是一万个李贞又是什么?我只恨手中没有天子赐予的尚方宝剑,否则我哪怕身死,也必然诛杀你于当场。”狄仁杰的斥责,正气凛然,骂的张光辅无言以对,尴尬不已。
回朝后,张光辅上奏章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职为复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