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乱虽然被平定,但其对大唐的伤害,深远而惨痛。
百姓屡遭战火,死走逃亡,民生凋敝,国力耗尽,府库空虚,“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国内矛盾加剧;大唐朝廷威权丧失大半,各藩镇拥兵自重,皆隐隐有割据自立之态势;边疆地区不稳,因为战乱,大唐边境驻军大量调回国内参战,吐蕃、回纥、契丹、党项等部族越发强大,不时攻略、侵扰大唐边境。
而且,经此变乱,朝廷越发难以控制藩镇的同时,大唐皇帝也就越发不信任所有武将,不管其是否忠心为国,从而也就更加信重身边的宦官,给与其更大的权力,又为宦官祸国埋下隐患。
叛乱平定,有功的文臣武将当然受到封赏,其中,以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为最。不过,让人无语的是,朝廷封赏虽厚,郭子仪却早已被彻底闲置,一直没有重新启用,李光弼为了避嫌,在徐州也是仅仅决断军旅之事,其余一切事务,绝不过问。只有仆固怀恩,因为刚刚平定叛军,领军在外,手中还掌握着大军,但也颇受朝廷忌惮,本人也忧心忡忡。
战争进行到最后,为了迅速平叛,大唐朝廷对愿意归降的叛军叛将,不但痛快接纳,既往不咎,还都给与高官厚禄的赏赐。
叛军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被大唐朝廷加封为相、卫、洺、邢、贝、磁六州节度使;叛军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唐,被加封为成德军节度使,继续统领赵、恒、深、定、易五州,并被大唐皇帝赐姓李,改名李宝臣;叛军睢阳节度使田承嗣降唐后,被加封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任节度使;驻守叛军大本营的叛军范阳节度使李怀仙杀掉史朝义降唐后,大唐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然后理所当然将幽州节度使封给了李怀仙,还多封了个卢龙节度使的名头。
这些归降叛将在大唐中枢没有任何根基,为了自保,主动投靠了最终领军平叛的仆固怀恩。平定叛乱中,仆固怀恩立下不世之功,但其人骄横狂悖,野心勃勃,本来正在担心战乱平定后,自己荣宠衰减,手中大权会被收回,有意拉拢这些归降叛将以为外援。因而,双方一拍即合。仆固怀恩向皇帝上表,奏请让薛嵩、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四人留在河北,统帅河北各藩镇。
大唐皇帝及朝廷文武公卿早就对无休止的战争厌烦透顶,担心如果不答应仆固怀恩的请求,会激怒这些人重新反叛,唐代宗又是个短视的皇帝,因而,干脆的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请求。
河北藩镇,自此强傲不可制矣。
这些叛将迫于无奈才归顺朝廷,现在又有机会重掌大权,当然不会客气。四镇中除薛嵩稍稍好一些,割据独立的心思没那么强之外,其余三镇,皆各自自行任命官吏掌控地方,聚集钱粮,招纳亡命,打造兵甲,并互为呼应,既不听从朝廷诏令,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并且自建立之始,三镇节度使的继任者就不由朝廷委派,而是自立节帅,朝廷不同意就起兵抗命,形成实际上的割据势力。
而此时的大唐朝廷,除了内斗、压制愿意接受朝廷指令的将领之外,根本无力解决争端,既不想也不敢挑起事端,只能采取姑息策略,任由事态发展,唐代宗也只想当几天太平皇帝。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唐代宗身边的佞臣们却不安分,为了争权,不断挑动是非。
仆固怀恩在平叛中立下大功,为人又骄横,其女儿还嫁与回纥可汗为妻,与回纥关系密切,因而不管是嫉妒其功也好,不满其为人也好,还是担心其有异心也好,朝野上下,敌视仆固怀恩者不乏其人,其中,以唐代宗身边亲信,中使骆奉仙和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为最,直接在皇帝面前,奏禀仆固怀恩有谋反之意。
仆固怀恩也深感委屈,自己拼上身家性命平叛,平叛中家族战死者四十六人,为了国事,女儿远嫁回纥,自己又费尽心思,甚至倾家荡产替朝廷笼络回纥兵马,到头来却被谗言陷害,愤怒之下,上表自辩。
唐代宗本来对仆固怀恩就心存忌惮,又分不清事情真相,于是派使者到仆固怀恩大营中宣旨安抚,并召仆固怀恩入朝觐见。仆固怀恩委屈归委屈,但本就存了异心,手脚又不干净,当然不敢入朝,于是见到使者后,一面抱着使者的脚嚎啕大哭,诉说委屈,一面却又随意找了个借口,将使者打发了回来,根本不来朝中觐见。
大唐朝廷对仆固怀恩更加猜疑,却又不敢有所动作。
此时唐代宗身边最受宠的,还是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程元振。这家伙和李辅国一起拥立代宗上位,又帮助皇帝除掉李辅国,深受信宠,掌控大权,骄横放纵,为所欲为。朝中群臣对其惧怕程度,超过当初的李辅国。
程元振其人,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因为私怨,多次陷害朝中大臣,顺者昌逆者亡。朝内外大臣无不对其切齿痛恨,却无可奈何。
掌权、弄权的同时,程元振对政事、军事,却又毫不上心。763年九月,趁着大唐内乱刚刚平定,吐蕃大军入寇大唐边境。边境将领告急文书雪片一样飞到朝廷,可不知为何,程元振却都扣押下来,并没有向皇帝禀奏。
此时朝政处置权都在程元振手里,因而,程元振不禀奏皇帝,皇帝就茫然不知,也就没有任何兵马支援边境,边境守军守将也就被吐蕃兵马打得狼狈败逃。
吐蕃大军顺利攻入大唐境内。
十月,吐蕃大军攻到泾州,泾州刺史高晖献城投降,并引导吐蕃大军直奔关中之地杀来。
直到吐蕃大军杀入关中,到达邠州之时,唐代宗才惊闻此事。而就在大唐朝廷匆忙间讨论御敌事宜时,吐蕃大军已经兵至奉天、武功,兵锋已到长安城下。
眼见战火又临长安城,大唐皇帝惊骇,满朝文武惊骇,城中士民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