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的皇帝│1247

青禾谈历史 2025-02-21 10:02:42
朱泚麾下大将李希倩,是李希烈的弟弟。李希烈得知弟弟被杀,朱泚兵败身死的消息,震惊恐慌之余,也非常愤怒。同时,李希烈早已对收服颜真卿彻底失去了希望,为了泄愤,李希烈派使者前往蔡州杀死颜真卿。 784年八月初三,一位中使到达颜真卿住所,对着颜真卿大模大样的宣旨:“有敕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准备接受皇帝的旨意。中使继续宣旨:“现在赐你一死。”颜真卿镇定自若的接受:“老臣办事不利,毫无成绩,罪当身死。只是不知使者是什么时间从长安出发的?路上用了几天时间到达这里?”中使回答:“我是从大梁(指李希烈处)来的,不是从长安。”颜真卿大怒:“你们不过是一群贼寇罢了,哪里是什么敕书?” 随后,颜真卿慨然赴死。 之后的李希烈叛军,在与听命于大唐朝廷的各镇节度使不断交战中,连遭败绩,实力受损,控制地域不断萎缩,李希烈只得率主力部队退守汴州,同时派大将翟崇晖率军围攻陈州。 十一月,大唐宋亳节度使刘洽率军救援陈州,大败叛军,斩杀叛军三万五千人,生擒叛军主将翟崇晖。随后,刘洽率军乘胜进攻汴州。李希烈心生恐惧,留下少量兵马驻守汴州,自己率军逃回老巢蔡州固守。唐军随后占据汴州。 接下来双方继续对峙,大小战役不断,互有胜负。 786年三月,李希烈派大军攻打郑州,被义成节度使李澄率军击败。 接连不断的坏消息,加上饮食不调,李希烈病倒,卧床不起。到了四月,李希烈病势越发沉重。 李希烈麾下大将陈仙奇,见李希烈逐步走向末路,早起了异心,于是趁李希烈病重之机,暗中指使其主治医生陈山甫下毒,毒死了李希烈。 李希烈死后,其子秘不发丧,想找机会先杀掉很大可能不会服从自己的领兵大将,然后提拔一批中低级年轻将领上来,协助自己掌控父亲的势力。不过,没等其计划实施,陈仙奇得知消息,率军将李希烈妻子儿女全部杀掉,然后举众降唐。 大唐君臣都非常高兴,唐德宗顺水推舟任命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 可惜,淮西之地并未从此安定,而是变乱不断,一直是大唐一大祸患。 淮西兵马使吴少诚为人工于心计,颇有才干、智谋,一直非常受李希烈宠信,是其真正心腹。对于陈仙奇杀死李希烈之事,吴少诚一直暗恨在心。这年七月,吴少诚找到机会,杀掉陈仙奇,占据淮西,自封淮西留后。 在唐德宗的认知里,这属于淮西内部矛盾,争权夺利而已。因而,抱着旁观,甚至乐见其成态度的唐德宗,正式任命吴少诚为淮西留后。 吴少诚颇有才能,在其治理下,淮西军事、民生都有长足发展。当然,这位也是乱世枭雄之流,野心勃勃,一心割据称雄。 799年,吴少诚出兵攻掠周围州郡,彻底激怒大唐朝廷。唐德宗下旨削夺吴少诚的官职爵位,并派出大军征讨。可惜,淮西军马,向来精锐,在吴少诚训练、指挥下,更是骁勇善战,连续大败朝廷军队。 双方打到800年,朝廷大军屡战屡败,彻底失去胜利的信心。无奈之下,唐德宗又下诏,赦免吴少诚的所有罪行,任命他为淮西节度使。之后,淮西一直在吴少诚控制之下。 吴少阳是吴少诚的心腹爱将,文武全才,在吴少诚麾下屡立战功,深受吴少诚赏识、器重。二人还是名义上的堂兄弟。 实际上,别看二人名字相似,很像兄弟,但吴少诚是幽州潞县人,吴少阳是沧州清池人,二人并没有亲缘关系。不过,吴少诚的父亲吴翔当年在魏博军中任职时,吴少阳也在,吴翔非常喜爱这个颇有本领的小伙子,视如己出。等吴少诚担任了淮西留后,吴翔索性花钱将吴少阳调到淮西,在儿子麾下任职,又让他正式做了吴少诚的堂弟。相当于自己认了个干儿子,给亲儿子找个助手的意思。 不过,吴少阳也是个野心勃勃之辈,随着地位的逐步提高,慢慢的,开始觊觎起淮西节度使的位子来。 809年,吴少诚病重垂危。趁此机会,吴少阳买通吴少诚身边的亲随,伪造任命书,自己掌管了淮西军政事务。随后,吴少阳害死吴少诚的儿子吴元庆。等吴少诚病死后,吴少阳顺利接管淮西,自封淮西留后。 大唐朝廷既管不了吴少诚,当然也管不了吴少阳,于是无可无不可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任命吴少阳为淮西留后。 814年,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接任。吴元济的野心堪比李希烈,比吴少诚、吴少阳都要大,接掌淮西不久,就发动了叛乱。 不过不管怎么说,李希烈被杀,陈仙奇、吴少诚至少在名义上,是臣服于大唐的,此时的大唐,属于难得的统一、和平时期,如果唐德宗能沉下心来,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同时加强朝廷能控制的军队的发展与训练,逐步提高忠心于朝廷的节度使的地位,利用这些人慢慢压制住那些实际上割据自立的节度使,使得朝廷至少拥有任免各节度使的权力,而不是由各节度使父死子继或者内部自行任免。如果唐德宗真能如此施政的话,大唐未尝没有真正中兴的可能。可惜,唐德宗却完全摆烂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施政不当导致大规模的战乱,逃离京师,最后不得不下罪己诏等一系列事件,彻底打击到了唐德宗,使之锐气尽消,总之,好不容易平定各处叛乱之后,唐德宗一改称帝之初的锐意进取、清简勤政的形象,越来越向一个昏君、庸君方向发展。 估计是经受了太多背叛,唐德宗变得越来越猜忌、不信任大臣,频繁更换宰执大臣。又因为对文武大臣的不信任,导致唐德宗越来越信任宦官,将执政之初的严禁宦官干政,变成重新将各项事务的监督权、掌控权,尤其是禁军的掌控权,完全交给了宦官。 宦官干政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朝堂上奸佞横行。因为皇帝宠信宦官,那么谁肯于大手笔行贿收买宦官,宦官就会在皇帝耳边说谁的好话,谁就会加官进爵,而那些不肯行贿受贿的正直官员就会受到排挤。 同时,因为对于战争的极度厌烦和惧怕,唐德宗执政后期,对藩镇完全采取了姑息、绥靖政策,各藩镇只要没有正式举旗造反自立为帝,随便怎么折腾,皇帝大多不闻不问,反正谁实际控制这个藩镇,皇帝就认可谁的地位。 唐德宗如此作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各藩镇割据态势越发明显,彻底积重难返。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