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王叔文、王伾的辅助,卧病在床的唐顺宗,治理朝政更加艰难。七月二十八日,在俱文珍等人屡次请求下,唐顺宗同意了太子监国的要求。同时,在俱文珍等人操作下,皇帝还下旨,启用旧臣太常卿杜黄裳为门下侍郎,左金吾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让二人同时拜相,做好彻底清除革新派的准备。
这还仅仅是开始。
八月初四,唐顺宗下达诏书,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自己做太上皇。
以半年前唐顺宗对皇位积极争取的态度来看,即使身体不好,他依然是很看重这个皇位的。现在仅仅过去半年时间,就主动禅位,说其中没有阴谋,恐怕无人相信。此时的唐顺宗,应该已经被俱文珍等人控制,身不由己了。毕竟,纵使贵为天子,卧病在床不能说话,身边又失去了控制朝堂与禁军的亲信重臣,也只能是任由人拿捏了。
八月初五,太上皇李诵移居兴庆宫,并下诏改年号为永贞。
历朝历代新皇即位,一般都要到第二年元旦之后才会改年号。这主要是为了体现对先皇的尊重。另外,从实用性来说,年号是为了记年的,如果新皇即位当年就改年号,一年中就会出现两个年号,不方便记年使用。
当然,特例总会有,例如这时的唐顺宗。
唐德宗是805年正月去世,顺宗即位,按照正常状态,要到806年正月,唐顺宗才会改元,也就是更改年号,史书中也会把806年视作唐顺宗元年,就是称帝第一年的意思。
但是,可怜的唐顺宗根本没坚持到806年就禅位了。这怎么办?怎么也得在历史上留下点记号啊?于是在禅位之后,唐顺宗打破常理,给自己定了个年号。记年乱点就乱点吧。
正因为唐顺宗这里改元永贞,因而,发生在805年的这次革新,被称为永贞革新。
八月初六,新皇还没正式即位,就传下旨意,贬王伾为开州司马,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不久之后,王伾在开州病死。第二年,王叔文也被新皇赐死。
八月初九,李纯在宣政殿正式即位,是为唐宪宗。
顺宗退位,宪宗上位,也意味着仅仅持续了半年的革新,彻底以失败告终。
九月,新皇下旨,将革新派主要官员纷纷贬去偏远州郡做刺史。不过,反对革新派的官员感觉对这些人的惩罚太轻,不解气,于是在十一月,又将这些人再次贬谪去更偏远州郡做司马,其中,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因而,永贞革新又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806年春正月初二,唐宪宗改元记年,新年号为元和。
正月十九日,太上皇李诵死于兴庆宫,年四十六岁。
历史正式翻过了永贞这一页,进入唐宪宗时代。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在偏僻、穷苦的永州整整生活了十年。柳宗元当然没有荒废这十年时间,既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那就在学问上下功夫,同时,柳宗元游历永州山山水水,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
柳宗元作品集《河东先生集》收录的六百余篇作品中,有超过半数都是在永州所作,其中包含大量代表作,如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永州八记》,诗歌代表作《江雪》、针砭时弊的作品《捕蛇者说》、寓言类作品《黔之驴》等等,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柳宗元在政治上提倡革新,文学上同样看不惯当时流行的骈文,认为其辞藻华丽,但空洞无物,于是和韩愈一起,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要求文章内容上结合实际,反应现实内容,文体上突破骈文限制,句式不拘长短,并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的理念。
散文方面,柳宗元、韩愈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815年,柳宗元被唐宪宗召回京师,可惜,依然没有受到重用,随后就被贬去柳州做了刺史。地位虽有提高,但受冷落、排挤的形式并没有改变。819年,柳宗元病死于柳州,年仅四十七岁。
和好友柳宗元相比,刘禹锡的遭遇更加曲折,不过,刘禹锡更加富有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被贬到朗州之后,刘禹锡的选择和柳宗元相同,做学问,游历山水,写文章。
81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时被召回京师。刘禹锡比好友运气好点,负责朝廷事务的宰相武元衡、李逢吉等人开始是准备将他留在朝廷任职的。可惜,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刘禹锡依然不改书生意气,看不惯这些志得意满的新贵,于是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讽刺这些人: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文学性并不高,但语涉讥讽、轻蔑,且辛辣而尖刻。
此诗一出,当即触怒了武元衡和李逢吉,将之贬往比朗州更加偏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好在御史中丞裴度在皇帝面前求情,刘禹锡才被改任到稍稍好一点的连州。
接下来的十余年,刘禹锡辗转于连州、夔州、和州等偏远州郡,直到826年,才被调回洛阳。
返回途中,刘禹锡在扬州恰好遇到了从苏州返回洛阳的好友白居易。白居易在宴席上写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一诗作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是啊,当年贬离长安时,刚过而立之年,现在则已是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了。
不过,漂泊半生,刘禹锡依然没有向现实屈服。
827年,刘禹锡在洛阳任东都尚书,828年被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刘禹锡特意再游玄都观,并写下《再游玄都观》一诗,接续前缘: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是啊,我刘禹锡又回来了,而之前那些迫害我、贬谪我的高官显贵们,你们又在哪里呢?皇帝都换了四个了,你们更是早已尽数成为历史的尘埃了吧。
之后,刘禹锡历任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苏州、汝州刺史、太子宾客等职。
晚年的刘禹锡,闲居洛阳,与好友白居易、裴度诗酒相和,闲适安然。
842年,刘禹锡病逝于洛阳,年七十一岁。死后追赠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