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当这段文字映入眼帘,相信不少人都能条件反射般地在脑海中续上后续内容。《岳阳楼记》作为语文课本里的 “常驻嘉宾”,承载着我们学生时代的背诵记忆,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被广泛传颂。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范仲淹挥笔写下这篇佳作,或许是他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被眼前波澜壮阔的景色所震撼,心中万千感慨奔涌而出,遂成此千古奇文。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真的身处岳阳,亲身领略过岳阳楼的风光吗?这个疑问,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
惊爆!范仲淹没去过岳阳事实上,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确实从未踏上过岳阳的土地 。据历史记载,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而《岳阳楼记》正是他在邓州时所作。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那段时间他一直身处邓州,忙于地方事务,并没有前往岳阳的记录。
好友滕子京被贬岳州后,干出了一番事业,其中之一就是修缮了岳阳楼。滕子京深知范仲淹的文学造诣,便想借助他的生花妙笔,让岳阳楼声名远扬,于是给范仲淹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并修书一封,恳请他为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接到邀约后,虽未亲临岳阳,却凭借着这幅画和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好友境遇的感同身受,挥毫泼墨,成就了这篇震古烁今的《岳阳楼记》 。
好友之托与《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与滕子京乃是同年进士,二人相识已久,情谊深厚 。他们一同在官场沉浮,彼此理解,相互支持,堪称知己。在范仲淹被贬邓州期间,滕子京在岳州积极作为,将岳阳楼修缮一新 。他深知范仲淹的文学才华,便想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让岳阳楼凭借范仲淹的文章名传千古 。
于是,滕子京精心准备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记书》,信中详细地向范仲淹描述了岳阳楼重修后的壮丽景象,以及自己对这座楼的期望。同时,他还随信附上了一幅《洞庭晚秋图》,画卷上,洞庭湖的秋水碧波荡漾,岳阳楼屹立湖畔,周围的景色如诗如画,生动地展现出岳阳楼周边的山水风光和独特韵味,为范仲淹的创作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参考 。
范仲淹收到好友的信和图后,被滕子京的诚意所打动,也对岳阳楼的重修感到由衷的高兴 。虽然他未曾亲身到过岳阳,未曾登上岳阳楼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湖光山色,但他凭借着对洞庭湖的了解,以及与滕子京的深厚情谊,开始了《岳阳楼记》的创作 。
虽未亲临,胜似亲临
范仲淹虽未踏上岳阳的土地,却能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宛如亲见 。这离不开他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他对洞庭湖的深入了解 。
范仲淹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对历史典故、地理人文等知识有着广泛的涉猎 。他虽未去过岳阳,但对洞庭湖的声名早有耳闻,也读过不少前人描写洞庭湖的诗赋 。这些知识储备为他创作《岳阳楼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收到《洞庭晚秋图》后,范仲淹仔细端详,画中洞庭湖的秋水长天、岳阳楼的古朴庄重,都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结合自己的想象,将画中的静态景色转化为生动的文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来形容洞庭湖的雄伟壮阔,寥寥数语,便将洞庭湖那波澜壮阔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有着现实依据和合理想象的 。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其水域辽阔,周边山水相依,景色十分壮观 。范仲淹抓住了洞庭湖的这些特点,运用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和多变的景象 。
对于岳阳楼的描写,范仲淹则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阐述,展现出岳阳楼的独特魅力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简单的语句,点明了岳阳楼交通便利、文人墨客汇聚的特点,也为后文描写登楼者的不同心境埋下了伏笔 。
“记” 中真意:言志而非写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重点并不在于记楼,也不完全是为了描绘岳阳楼的景色,而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 。在文中,范仲淹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洞庭湖的阴晴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心境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描绘出一幅阴雨连绵、凄风苦雨的画面,此时登楼的人会心生悲伤、忧虑之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展现出春光明媚、风平浪静的美好景象,人们登上岳阳楼,会感到心旷神怡、喜悦万分 。
但范仲淹的目的并非单纯地写景抒情,他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和心境,引出了 “古仁人之心”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所追求的 “古仁人”,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谪到偏远之地,都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千古名句,更是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推向了高潮 。他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就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劝勉,希望滕子京能够超脱个人的荣辱得失,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远大的抱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
无心插柳,成就千古名楼范仲淹这篇未曾亲临现场创作的《岳阳楼记》,却与岳阳楼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相互成就 。《岳阳楼记》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一经问世便备受推崇,流传千古 。岳阳楼也因这篇文章而声名远扬,从一座普通的楼阁,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地标 。
如今,岳阳楼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人们登上岳阳楼,吟诵着《岳阳楼记》,感受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岳阳楼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让人沉浸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了解岳阳楼、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它让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追思和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
跨越千年的精神回响范仲淹虽未亲临岳阳却写下《岳阳楼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创作的奇妙与伟大 。它打破了我们对创作的常规认知,原来,即使没有亲身经历,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真挚的情感,也能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 。
《岳阳楼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崇高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如同一座精神的灯塔,穿越千年的时光,照亮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灵 。它激励着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胸怀天下,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
在当今时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是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还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具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关注社会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让我们再次走进《岳阳楼记》,感受范仲淹的智慧和情怀,传承和弘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