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一位高知妈妈的自省,她说自己把儿子养废了。
儿子初三,每天只干一件事,那就是玩游戏。
从怀孕开始,为了陪伴孩子成长,这位妈妈就辞了职,在家里做起了自由职业。
妈妈所有的重心也都放在了培养儿子上。
自儿子上幼儿园起,找外教学英语,上各种兴趣爱好班,击剑、游泳、羽毛球、航模、编程……,只要见儿子稍微有点兴趣,妈妈便无条件支持学。
此外,还有每年的旅行,国内国外跑了个遍。
有高收入自然就有高消费,身为中产家庭,给孩子找外教,上各种兴趣班和到处旅行,这倒无可厚非。
毕竟,培养孩子本就是要花大价钱的。
只是,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她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竟然是电子产品——ipad。
此后,手机、笔记本电脑,还有专门玩游戏的电脑,她的儿子都应有尽有。
看到这里,我大约明白了她是怎么把儿子养废的?
父母的自以为是,是养育孩子的大忌正如高知妈妈所说,她和老公是很开明的,认为让孩子早接触网络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认为自己是可以控制的。
但问题是,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体验和感受。
人的本性就是趋难避易,贪图轻松安逸也是人之本能。
让那么小的孩子玩ipad,这不把孩子往火坑里带么?
虽然妈妈认为是可控的,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不仅不具有自控力,还会沉迷于眼花缭乱的电子屏幕。
再者,面对手机等电子产品,很多成年人都无法自控,何况是孩子呢?
父母真是自信过了头。
对一个6岁的孩子而言,不从养育角度,单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说,让孩子玩电子产品就是极其不合适的。
男孩养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孩子的幼年、童年和青少年三个时期都不宜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
因为这三个阶段,对保证健康的亲子关系而言非常重要。
精神分析有句话,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说的就是关系的重要性。父母和孩子关系好,教育孩子就不需要费多大力气。
如果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好,无论父母费多大劲,找多少专家,花多少钱,也教育不好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了解孩子,其实并不然。
当父母只看到孩子好或不好,优秀或差劲的一面时,就说明父母并不了解孩子了。
父母对孩子的宠溺或放任,就是在“废”孩子高知妈妈从儿子生日赠送他一个ipad开始,到后面再拥有一整套的专门用来玩游戏的台式电脑,这中间都发生了什么?
几乎可以想见的是,妈妈在对待孩子玩游戏一事上,一直没太重视。
不然,孩子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电子产品,更加不可能会有用来专门玩游戏的电脑。
在这件事情上,妈妈很明显存在着严重的疏忽和遗漏,她既高估了自己的掌控力,也低估了孩子对游戏的吸引力,更可能从未走进过孩子的心灵,真正了解过孩子。
作家苏心说过: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自律性很差,没有几个孩子能管住自己。不要以为你去上班了,他会在家里学习;你去睡觉了,他还在学习;你看他老老实实坐在那里,说不定正在玩游戏呢!”
在玩游戏一事上,孩子只要脱离父母的约束范围,自觉就无从谈起。
真的,你连想都不要想。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能够自觉,那多半是自欺欺人。
看到一位网友在文章底下的留言,觉得说得特别好:
对孩子的无底线放纵,让孩子在和父母的博弈中一次次胜利,任由孩子按照天性成长,而人的天性就是懒,不想动脑动手。
长此以往,孩子就被养废了。
谁说不是呢?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道: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孩子被养“废”,归根结底,都是父母宠溺或放任的结果。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许多“孩子啃老”的新闻。
究其根本,几乎无一例外地要么是父母太过宠溺,一手包办,要么是放任孩子所造成的。
忘记是谁说过,养育孩子就像放风筝。
孩子就是“风筝”,父母手里的线不能拉太紧,也不能放太松,只有刚刚好,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照看下使劲飞翔。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迹可寻。
孩子最终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源自于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