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许世友回乡,与亲叔对视一眼立马抽出砍刀,老母吓得连忙下跪

史在没有弦 2024-09-27 04:22: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1985年11月9日的阴霾之下,许世友的土葬仪式在宁静中缓缓进行,成为自任弼时之后第二位未经火化的中央领导。这一“特例”出自邓小平之手,一个原则性极强的决策者。邓小平深知许世友的特殊性格和历史贡献,终于决定“特事特办”。但为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还要开此先例?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许世友自幼生长在贫苦的农家,童年的艰辛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年少时,为了谋生,他曾在武术学校担任杂工,后在少林寺磨练了一身好功夫。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裴玉亭在麻城六乡成立农民义勇队,队伍主要由未经战斗训练的农民组成。

裴玉亭迫切需要一位能迅速将这些农民训练成战斗队伍的人。许世友自告奋勇,担任炮队队长,并向上级承诺:“请放心,我一定会让这支队伍有所作为!”尽管被称为“炮队”,队伍实际上并无重火力支持,仅有的武装也就是几把老旧步枪。

他们需要自行解决更强大的火力支持,简直如同一个敢死队。几场小规模战斗后,上级注意到许世友在战场上的表现异常激进,甚至有些鲁莽,因此对他指挥重兵抱有疑虑。但许世友内心深处,是极其重视兄弟情谊和责任感的。

他决心减少部队的损失,投身于武器研制工作。面对缺乏炮支援的困境,他发起了自制火炮的计划。夜以继日的努力让他终于造出了一门原始的“木炮”。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许世友亲自带领木炮上阵,巧妙地部署战斗序列,带领前锋部队直扑敌阵。

他的部队在他的指挥下配合无间,成功击溃了敌军。随后许世友多次领导敢死队完成各种艰难任务,他的勇气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使他在革命队伍中崭露头角,逐渐拥有了众多忠实追随者。

随着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连上级也不得不承认:“许世友已非昔日那无畏的少年,他成熟多了。”许世友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很快被提拔为营长,参加了红军。

在1939年的潮湿七月,新四军的第二支队第4团在张道庸的率领下展开了一场巧妙的战术行动。目标是位于朱门地区的一座坚固的日军碉堡。经过精密的观察与计划,张道庸决定执行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目的是分割碉堡中的日军力量。

随后大约30名日军被诱导进入了事先设定好的伏击圈。张道庸在适当时刻大声命令:“兄弟们,冲击!”随即,手榴弹和机枪的连番轰炸将日军迅速消灭,只花了短短几分钟。听到外面的战斗声,碉堡内的日军群起而出,意图复仇。张道庸立即命令部队隐蔽好,准备第二轮伏击。

当更多的日军逐渐接近伏击圈时,张道庸突然冲出,手持巨刃直奔敌群。日军指挥官被他的突然冲击吓到了,拼命挥舞着指挥刀,但最终未能阻挡张道庸。张道庸在激烈的近身战中夺过敌军指挥官的武器,并迅速结束了他的生命。

1953年,许世友终于得到批准休假,他迅速安排好工作,便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母亲年事已高,身体日益衰弱,他想要陪伴母亲度过一段时间;二是履行当年向乡亲们的承诺——以酒敬亲。

新县的乡亲们曾在战争期间给予许世友和革命队伍巨大的支持和庇护,现在,作为山东军区的司令员,他想要以实际行动感谢乡亲们的恩情。在出发前,许世友特地邀请了两位炊事员同行,以备不时之需。

次日携带炊事员和通信兵的车队驶入河南新县。尽管县里领导安排了丰盛的款待和住宿,许世友考虑到要与乡亲们共度时光,并希望避免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他选择了简单用餐后继续前行。

因为许家洼位于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车辆难以进入,他们不得不转乘马匹深入山中。许世友骑在马上,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心中既有归家的喜悦,也有为家乡贡献的责任感。

他计划在回到许家洼的同时,查看并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交通设施,确保乡亲们能够通行无阻,物资可以顺畅进出。一路上,消息传开,知道许世友将回乡的乡亲们纷纷出来迎接。当许世友的队伍抵达村口时,他立刻下马与乡亲们热情打招呼,并指示炊事员在家门口准备好酒席,以便款待来访的乡亲们。

许世友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动,他一边回应乡亲们的热情,一边穿行在人群中。突然,他的目光在人群中定格了,一个耳熟能详的面孔映入眼帘。经过几秒的沉默和深思,他认出了这是多年未见的三叔许存礼。

记忆中的恩怨情仇瞬间涌上心头。在众目睽睽之下,许世友情绪激动,抽出随身携带的手枪,指向了许存礼,厉声喝道:“许存礼,你曾对不起我的家人!

此刻的许存礼,已是白发苍苍,面对侄子的枪口,他惊慌失措,跪地求饶。许世友冷声说道:“你今天的下场,是你自己种的因。”就在许世友准备动手之际,他的母亲挤进人群,冲到他面前。她用尽全力阻止儿子,哭喊着解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已经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改过自新了,你就放过他吧!”

许世友面对母亲的哭泣和乡亲们关切的目光,心中的愤怒逐渐平息。他深知,报复不能解决问题,也不是他母亲希望看到的。他缓缓放下手枪,决定放过许存礼,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件事让许世友深刻理解到,宽恕有时比复仇更需要勇气。他将枪收回,对乡亲们宣布:“从今往后,我们要以和为贵,共建美好家园。”乡亲们为这场和解鼓掌喝彩,庆幸他们的英雄选择了宽容和大度。

在1970年代,许世友已准备迎战越南的频繁挑衅。由于南海的战略重要性和丰富资源,该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周边国家,特别是越南和菲律宾的争夺焦点。这些国家利用中国政治的不稳定频繁挑衅,尤其是南越,其在美国的支持下尤为嚣张。

1973年9月,南越政府公然将南沙群岛等多个岛屿划为自己领土,并在国际上宣称这些岛屿属于南越。面对这种公然的领土挑衅,中国决定采取行动。1974年1月19日,在许世友的精心策划下,中国海军派遣了数艘小型战舰与南越的大型军舰进行正面对抗。许世友运用其精湛的军事战术,成功地将南越海军击败,极大提振了国内的士气并震慑了南越。

紧接着,许世友在1974年1月20日策划了对南越军队占据的金银岛的夺回行动。尽管金银岛地势险峻、杂草丛生,但许世友的精准部署确保了行动的顺利进行。部队上岛时发现,南越守军已被前一天的败绩吓得撤离,岛上空无一人。

在队伍庆祝胜利的同时,许世友却未敢松懈,预见到南越可能的反扑。果不其然,得知多个岛屿被占领后,南越当局急忙派遣军舰前往珊瑚岛。许世友迅速调整防御策略,并协调空军介入,成功遏制了南越的增援行动。南越见状,不敢贸然进攻,最终撤回。

在1979年的初春,中国面临来自越南的重大挑战。越南军队在边境地区多次驱逐和迫害华侨,更是在边界线上频繁制造摩擦。在2月17日,为了保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中国政府决定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74岁高龄的许世友毅然请缨,主动要求前往战场。尽管已是耄耋之年,许世友的战斗意志依然坚定。他的请求让军委既感动又担忧——喜的是许世友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军,对越南的地理和战术有深刻的了解;忧的是,他的身体状况显然已大不如年轻时,恐怕难以承受战场的严酷。

尽管家人和朋友劝他思考个人健康,许世友坚决要求亲赴前线。他的决心使得最终军委批准了他的请求,但在一个条件下他不得擅自前往最前沿的战地。

到达越南后,许世友的军事本能迅速占据上风。尽管受到命令限制,他依然强烈要求前往前线亲自指挥。面对上级的禁令,他坚决表示:“我怎能在后方指挥?只有亲临战场,才能有效指挥部队。” 他的坚持最终使得参谋人员不得不暂时向上级隐瞒他的实际行动,只是在他前往前线的同时,必须确保他能在当天返回。

在许世友的精心指挥下,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充分发挥,战局很快发生了有利的转变。他的战术精明和决策果断为军队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许世友凯旋而归。在一次庆功会上,他笑着对大家说:“大家总说我老了,可我觉得自己现在比二十年前还要硬朗!” 这番话引得众人哄笑,也彰显了他坚韧不拔的战士精神。

1985年,许世友安详地离世。临终前,他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希望自己能够被土葬,与母亲合葬在一起。考虑到许世友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的特殊情况,中央最终同意了这一不同寻常的请求。

0 阅读:53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