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马鸿逵弥留之际,嘱咐妻子刘慕侠:死后把我的遗骸送回祖国

东方子帛说历史 2025-03-17 15:50:46

1970年,一位刚接受心脏手术的老者自觉时日无多,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在家人的扶持下,他安坐静候,期盼着真主的降临。

在病榻旁,他认真地对妻子刘慕侠说:“等我离世后,务必将我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我的心愿。”

随后,他脸色苍白,双眼紧闭,不停地喃喃自语。家人靠近细听,终于听清楚了他反复说的话:“我一定要回去,哪怕死了也要回......”

这位临终前仍不断念叨着想回国的老者,正是昔日权势滔天的马鸿逵。

【01 马鸿逵的“发迹”】

马鸿逵1892年在甘肃诞生。其父马福祥因协助清军镇压回族起义,受到清朝廷的器重。

1900年,八国联军侵袭京津时,马福祥全力护佑失势的慈禧与光绪逃往西安,此番忠心护主之举,使他深得慈禧的赏识。

马鸿逵5岁起便随父亲辗转军旅。到了12岁,其父马福祥花费1000两纹银,为他购得一蓝翎知县的空衔。

17岁时,马鸿逵入读甘肃陆军学堂。1911年,经人引荐,他在学堂内加入了同盟会,并暗中参与了反抗清朝的起义活动。

事后,马福祥召回马鸿逵,让他在军中担任营长。自此,马鸿逵遵循父亲铺设的道路,未再有越轨行为,最终成为西北地区的霸主。

1914年秋季,为获取袁世凯的信任,马福祥派遣马鸿逵前往北京,担任袁世凯的侍从武官一职。

那时,全国各地的军阀都派儿子进京,甘肃三大家族中的马姓后裔也被送至京城,因此,他们被时人合称为四大公子。

马鸿逵深得袁世凯赏识,因此被任命为袁世凯拨给马福祥的三营部队,即“宁夏新军”的统领。

这支队伍在宁夏驻守,他则居住在北京,每月三个营的新兵饷银全由他一人享用,用于吃喝玩乐,肆意花费。

1922年,首次直奉战争打响,交战两方均欲争取马氏父子以增强实力。马氏父子因难以预判战局,故对双方均采取含糊其辞的态度予以周旋。

奉系战败后,马福祥迅速通电声援直系,并斥责张作霖为匪。1923年,为向直系示好,马鸿逵携十万银元进京,资助曹锟进行贿选总统的活动。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再次打响。曹锟与吴佩孚任命马鸿逵为骑兵总指挥,并指令他率领部队前往赤峰,目的是从侧翼攻击奉军。

随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马鸿逵考虑利弊后,跟随冯玉祥撤军返回北京。曹锟退位,马氏父子随即转而支持冯玉祥。

1926年秋季,冯玉祥在五原举行誓师大会,明确表示支持南方的北伐行动,并决定派兵援助陕西。此时,马鸿逵的部队已经归属于冯玉祥的麾下。

马鸿逵在冯玉祥麾下并不显赫。1929年,其部队由第四军缩减为暂编第十七师,失去正规编制,军力大削弱,他也因此降职。

此时,冯玉祥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在双方胜负未分之际,马鸿逵又一次选择了中立立场,采取了观望态度。

冯玉祥在南京训话,批评时政,并让将领们写心得。马鸿逵以“读书有限,不擅写作”为由,礼貌地回绝了这一要求。

1929年5月,冯玉祥筹划反蒋时,马鸿逵鉴于蒋介石势力庞大,且受蒋的极力争取,最终决定背离冯玉祥转投蒋介石,并与石友三等人共同发表通电,拥护“中央”,呼吁维持和平。

那时,马鸿逵的父亲马福祥和表兄马鸿宾仍在冯玉祥麾下。他因此在部下面前痛哭,担忧地表示,恐怕父兄的性命凶多吉少。

事实上,他早已与父亲马福祥暗中勾结。他们的背叛,给了冯玉祥沉重的一击。

蒋介石得知通电后,非常高兴,随即回电嘉奖。他下令拨给马鸿逵部30万银元及千余枪支,以示奖赏。

【02 受蒋介石赏识】

1930年中原大战时,马鸿逵严控津浦、陇海铁路,确保蒋介石部队军火、军需运输。这两条铁路专为军运服务,导致客货运输近乎停滞。

于是,徐州地区民用食盐迅速短缺,马鸿逵便以军用食盐为由,派遣专车运盐,暗中大肆贩卖,从中牟取个人私利。

蒋介石对此保持沉默,意在迎合马鸿逵,确保他保持立场,防止其倒向对立面。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获胜并论功行赏,委任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然而,马鸿逵对此任命并不热衷,迟迟未赴宁夏就职。

他有意转任河南省主席,但自1932年其父马福祥逝世后,便无人再为他在蒋介石面前美言,这一愿望难以实现。

驻扎河南期间,他的军队骚扰民众,招致河南百姓极度愤慨。为其父办完丧事后,蒋介石接连三夜私下约见他,以示训诫。

这次,他能听懂蒋介石的浙江方言了。他们交谈甚广,包括马福祥病逝、地方政务、军队训练、读书心得、个人修养及工作方法等多个方面。

最终,蒋介石指令他即刻前往宁夏,担任省主席的职务。

在蒋介石的催促下,马鸿逵无奈前往宁夏赴任。自此,宁夏民众陷入了他长期的严苛统治之中,生活备受压抑。

1933年初,马鸿逵成为宁夏省政府主席。他执政时构建了党政军融合的体系,将党、政、军的权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

蒋介石令他赴宁夏履职时,为防其在西北势力坐大,借“剿共”为由,让马鸿逵留驻河南的部队不变,改由马鸿宾接管其职责。

马鸿逵接管了马鸿宾在宁夏的部队,两队互换了番号。蒋介石做出此安排,是基于他对两人的了解:尽管他们是亲堂兄弟,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矛盾。

马鸿逵之父马福祥生前对侄子马鸿宾颇为器重,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这一情况自然而然地引发了马鸿逵内心的不满。

为了利用并削弱其势力,蒋介石要求两人互换部队番号,但他们均不情愿接受这一安排。

马鸿逵重金收买了蒋介石的外甥俞济时为其求情,经俞济时斡旋,蒋介石最终应允马鸿逵率领两个团进驻宁夏。

马鸿逵抵达宁夏后,废除了马鸿宾委派的各级官员,依托自己统领的军队,重新组建了省政府各部门及各县政府。

与此同时,他极力打压马鸿宾部,致使马鸿宾部队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震惊全国。马鸿逵闻讯后,常在人前哭泣,看似极度忧虑蒋介石安危,然而在实际行动上,他并未有任何政治表态。

12月25日,蒋介石抵达南京后,马鸿逵因投机得逞而窃喜,随即在银川组织军民庆典,命令商铺与民居装饰一新。此外,他还策划了一场盛大的提灯游行活动。

马鸿逵的投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蒋介石对他的信赖。1936年,蒋介石先后授予他陆军中将和上将衔,并颁发了一枚二等云麾勋章。

西安事变后,全民族共呼联合抗战,迫使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陕甘宁边区的存在也因此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

这种局面让马鸿逵焦虑不安。他对自家堂兄弟都难以忍受,对于他认为构成重大威胁的红军,更是无法容忍。

在权衡形势后,他于1937及1938年间,按我方请求释放了部分被关押人员,并准许青年学生和群众公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后,他随即行动,大肆拘捕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严重破坏了我党的组织结构。

【03 担任甘肃省主席】

1942年,蒋介石到西北视察。为迎合他,马鸿逵斥巨资建造了“光园”与“怀远楼”,特供蒋介石居住使用。

蒋介石逗留宁夏时,马鸿逵陪其参观军政部门并会见人员,且早晚两次请安不断。他夜里少眠,因需亲自巡查岗哨情况。

马鸿逵摒弃了往日的土皇帝做派,对蒋介石极力讨好。蒋介石颇为受用,于是在1945年以抗战有功为由,赐予他“胜利勋章”及“忠勤勋章”。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为内战布局,高举“和平”旗帜。这一形势下,马鸿逵亦着手与共产党进行交往。

我党为争取他,不顾过往恩怨,派代表进行统战。他秘密接待代表,并安排省府秘书长照料其生活,表达了愿与我党建立联系的意愿。

若国民党中央强令他出战,他会提前通报并计划打假仗,同时,他将一份密码交由代表带回边区。

但蒋介石挑起内战之际,马鸿逵本性毕露,甚至派遣主力部队协同胡宗南,对陕甘宁边区发起了进攻。

因此,我军决定撤离延安,转至外线进行战斗,而马鸿逵趁机迅速占据了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盐池及三边一带。

11月,我军包围榆林,蒋介石急电马鸿逵全力增援。马鸿逵顾虑兵力折损,迟迟不发兵。最终被迫出兵,但行进速度极为缓慢。

马部果然遭受重创,马鸿逵自此变得胆小如鼠。为确保自身实力,他对我军采取策略:多方拖延,绝不轻率冒进。

1948年末,中共高层宣布了43名首要战犯名单,蒋介石居首,马鸿逵亦在列,位居第39位。

想到罪行深重,他日夜难安,一闻“战犯”二字便脸色骤变,心惊不已。他时常惶恐地对人说:“我不是战犯,绝不可能是。”

蒋介石政权已岌岌可危,他不愿依附这艘即将倾覆的破船。然而,面对此境,他又该走向何方?

马鸿逵对待共产党劝降,一是拖延时间,玩弄手段,和谈态度暧昧不明。另外,他私下里也在秘密准备逃跑计划。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李宗仁代总统一边筹备南逃,一边仍勉力维持,意图改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马步芳与马鸿逵当时控制陕甘宁青新五省,尽管人民解放军即将席卷大西北,但他们仍梦想做“西北王”,觊觎西北军政长官及甘肃省主席之位,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李宗仁召见那位文武双全、擅长交际的堂兄,堂兄一听李宗仁的意见就连连摇头,搬出马鸿宾“反共”不积极的罪名施压,导致谈话立刻陷入了僵局。

李宗仁只好让马鸿逵先回住处安歇。几天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炮火声日益逼近,马鸿逵只能匆忙向西逃离。

西行归来时,马鸿逵短暂驻足兰州,并诚邀马步芳、马鸿宾共议时局。但马步芳未予理会,反遣心腹马绍武携巨款赴广州,通过重金打点,与白崇禧搭上了线。

白崇禧既为钱财替人出力,又觉马步芳如野马易控。相比之下,马鸿逵狡猾难信,可先令其辅佐马步芳。因此,西北军政长官一职基本确定由马步芳担任。

马鸿逵深感无力回天,明白大势已去,于是顺势而为,做出了让步。

经协商决定,马鸿逵推荐马步芳担任西北长官,马步芳就职后将推马鸿逵为甘肃省主席,并联合青宁兵团与胡宗南,共同计划收复西安。

【04 从巅峰到低谷】

马步芳上任后,意图卸磨杀驴,欲让儿子马继援任甘肃省主席,亲信马骥接掌青海省主席之位,以此推进甘青合并,图谋独霸整个西北地区。

6月中旬,青马部队孤军奋战咸阳,首战即折损一个兵团,反观宁夏兵团,却按兵未动,仅在一旁观望,未参与战斗。

马鸿逵在兰州苦候两月无果,终无法忍受,遂直飞广州面见行政院长阎锡山,一番牢骚倾泻而出。

阎锡山只是一味大笑打圆场,不愿卷入马鸿逵之事,意在调解两人矛盾,打算推举马鸿宾出面解决。

马鸿逵自幼便对二马之事心怀嫉恨。李宗仁则另有打算,欲让桂系将领刘仁出任甘肃省主席,意在借二马间的矛盾,对西北地区进行分化。

马鸿逵绝望之余,飞往台湾草山向蒋介石倾诉。蒋认为他尚有可用之处,遂当面承诺将很快正式发布他担任省主席的“明令”。

8月1日,广州政府正式发布了任命马鸿逵为甘肃省主席的文件。为化解马氏兄弟间的矛盾,行政院长阎锡山特地邀请他们来广州面谈,并安排两人入住同一家酒店。

不久,解放军包围兰州,马步芳急派秘书长马骥赴银川求马鸿逵援兵。然而,马鸿逵仅口头答应,并未派出任何兵力。

很快,青马军在兰州惨败的消息传至,马鸿逵非但未觉危机临近,反而暗自庆幸。但他心里清楚,解放军的下一个攻击对象将是宁夏。

面对此状,马鸿逵做了双重打算。对劝降者,他均礼遇相待,却从不明确表态,只是含糊其辞,以此拖延时间。

另一方面,内部实施了军事政治总动员,誓死保卫宁夏。马鸿逵虽公然宣称与共产党势不两立,私下里却满心忧虑。

他欲逃跑,却忧虑部下反对会扰乱士气。恰逢蒋介石电令马鸿逵参加军事会议,他便借此机会,顺理成章地离开了。

出发前,他特地带上新纳的五姨太和贴身丫鬟。随后,他便以身体不适为由,不再外出露面。

10月13日,马鸿逵租赁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前往台北。10月14日,他们历经艰辛后抵达台北,入住位于阳明山脚下的北极招待所。

入住当晚,宪兵即迫使他离开招待所。他只得连夜转至市区旅社。之后,他又悄悄回到古亭区和平西路的住处。

这位曾身居一品高位的大员,现今却沦落到这般田地,着实令人感慨万千,不胜唏嘘。

马步芳的义子因早到五天,将西北战败归咎于他,导致舆论一时盛传“马步芳在战,马鸿逵却旁观”。

11月,台湾“监察院”与部分山西省“监察委员”指责二马因贻误军机而失守阵地。随后,熊斌邀他至阳明山面见蒋介石,蒋当面对其严厉斥责,但马鸿逵心中颇为不服。

他将对蒋的不满隐忍,转而将怒气倾泻于马步芳父子。但随着弹劾案的曝光,舆论迅速发酵,一时之间,风波四起。

【05 晚年凄惨去世】

马步芳狡猾多谋,预感前路艰险,便借朝觐之名投靠中共。马鸿逵未曾料想,其忠心耿耿为蒋介石效力,结局却如此凄凉,内心伤痛不已。

他虽对马步芳心怀怨恨,但仍钦佩其“远见”,随后萌生远走之意。很快,他安排四姨太刘慕侠前往香港就医。

12月,马鸿逵收到妻子电报,称其“病危”,盼见最后一面。基于此,他携六姨太赵香兰自台湾赶往香港。

次年,邹德一与马敦静一家陆续找借口飞往香港。此时,台湾行政院正式对马鸿逵处以“撤职查办”。面对此境,马鸿逵对台湾已彻底绝望。

随后,尽管收到蒋介石的电召,他仍决定不归,而是依靠与陈纳德的旧交情及财力,设法安排家人一同移居至美国。

最终,他部分实现了目标,带着在港的家人前往美国,先定居旧金山,后迁至洛杉矶。抵达后,马鸿逵在洛杉矶创立了一处牧场。

他内心并不平静,对蒋介石的态度感到不满。然而,由于家眷被扣留在台湾,他只能在私下隐忍,不敢在公众场合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情绪。

他私下里难以抑制思乡之情,掩面哭泣,喃喃自语:“我这辈子,可能再也回不到大陆了。”

马鸿逵后半生流落异乡,尽管衣食丰足、财富充裕,但家中妻妾间争宠斗艳,子女关系也不和谐,这给他带来了深深的苦恼。

1956年,邹德一,即五姨太,为摆脱家庭痛苦,提出离婚。马鸿逵支付了15万美元作为补偿,之后邹德一重新组建了家庭,丈夫是一位大学教授。

刘慕侠专注于家务,对丈夫少有关怀,而丫鬟出身的赵兰香仍尽心照顾他。至1960年,马敦静与侄儿马家骅因财产纠纷打官司,最终甚至将马鸿逵告上了美国法庭。

马鸿逵受此重击,病倒后再未康复,长期卧床。最终,他在美国洛杉矶病逝。尽管生前极度思念故乡,却终究未能叶落归根,客死异乡。

他生前对家属表示:“你们是否加入美国籍,自己决定。但我生是中国人,死后也要葬在祖国的大地上。”

马鸿逵病逝后,赵兰香六姨太遵循其遗愿,独自护送遗体回台湾。长子马敦原已在台等候,他带着儿子马家骅及甘肃老乡,一同在机场迎接。

尸体被运至台北新生南路清真寺停放两天,随后在台北县三张犁回教墓地安葬。因其曾任国大代表,台湾当局特批新台币30万元作为丧葬费用。

次年,遵循马鸿逵遗愿,四姨太刘慕侠将唐玄宗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所用的两支玉筒安全送回台湾,并最终将其妥善保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