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和抗大,两个校长隔空斗法

徐渡泸说正史 2024-03-21 05:43:37

说到1·28淞沪会战,网上一些标题,动辄就是国民党军队某某德械师,某某地方军投入战场后,打完了,打没了。如果是指这些部队大部伤亡,失去了战斗力,倒也算是一种比喻。但往往还要加上一句:无一幸存。

这就纳闷了。淞沪会战的参战各部伤亡惨重,一个师顶不了几天就要换下去休整,这个是有据可依的。比如36师,是最先参与进攻日海军陆战队的三个整理师(还有87、88师,有人叫德械师)之一,也是离取得一场关键胜利最近的师,曾经攻进了汇山码头。三个月的仗打下来,军长宋希濂说的很清楚,一万人的部队,只剩下3000多人。伤亡很大了,但从没说部队打完了。同样的还有桂系各师,伤亡近半,撤退到安徽整补。王耀武当时还是旅长的74师,退到南京后尚有一万七千多兵力。

守南京的,除了从湖北调来的徐源泉第10军团,绝大部分是淞沪战场上退下来的中央军嫡系。要是都打光了,那南京保卫战是谁打的?

这就是瞎编段子顾前顾不了后的结果,自己给自己的“论点”刨坑,因为每一个“打光了”,必然把一支部队后来打的仗给抹杀掉。要是“德械师”打光了,南京保卫战还有“德械师”什么事?说桂军打光了,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第一阶段津浦路南段作战,还有桂军堵住日军第13师团掩护台儿庄后方的功劳没有?战绩都被吹没了,这哪里是想歌颂国军抗战,这是妥妥的黑国军,是无脑黑。

即使不看任何史料,也该知道,伤亡惨重甚至全军覆没都不等于“无一幸存”。大规模作战,再严密的包围,战役军团或基本战略单位(国军的师)也没有“无一幸存”的事。西路军被马家军优势兵力在戈壁滩上围着打,还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皖南事变国民党部署那么周密,都有大量人员突围,即使1941年的中条山战役被日军多重迂回包围,国民党军伤亡极重且大量被俘,也没有一个军完全覆没、无脑黑因常识匮乏,只好用这种形容词,似乎无一人幸存才能表现打的英勇。

战场上,兵员伤亡历来是伤多于亡,即使是火力强度空前炽烈的朝鲜战场,志愿军阵亡与战伤的比率也在1:3以上。再者,阵地战有后方,伤员是要后送抢救的,淞沪会战仅红十字会系统就接下了数万国军伤兵,军队系统由于后勤混乱,很多伤兵确实“在后方路边没人管”,但上海各后方医院也都住满了。整个会战国军总计伤亡30多万,是伤亡数,不是全部阵亡。

编段子也是要讲点伦理的,牺牲的抗战军人当然要尊重,但没牺牲的,以后仍在作战的官兵硬被“说死”,夸大阵亡数字用来比惨,这是对抗战军人的不尊重,这些很难口下留德的,是嫌中国322万的抗战军人牺牲还不够多吗?

淞沪抗战,没有一支国军被日军歼灭,因为没有国军被包围。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歼灭战的前提必须是包围战,日军不是不想包围,也不是没有作战部署,是做不到,这也是正面战场国民党军能撑八年的重要原因。日军这个缺陷,全面抗战爆发后就被中国军队窥破。歼灭战必须是包围战这个常识,见于民国军事学者和参战将领的各种记载,简直是汗牛充栋,比比皆是。

从中找个有份量的来看看,有位既带兵作战,又管过军事研究和教育,而且向有善战之名的中央军嫡系将领,他是这么说的:

“日军作战,其战略战术最高原则,有八个字可以概括,即速战速决,包围歼灭。……他要征服中国,独霸东亚,海陆两面均有大敌,海上敌人是英美,陆上敌人是苏联,中国不算是他的敌人,所以对中国战争,不愿放胆的进攻,而要保持实力,预备将来与英美苏联作战……因此他仅能战败我们,而不能消灭我们的野战军,结束战争。”

“(淞沪会战)当时日军,若本着他速战速决包围歼灭的原则,下极大决心,调集十个乃至二三十个师团,对我正面用小部队佯攻抑留,而以绝对优势兵力,从两翼包围攻击,使我正面动摇,继以中央突破,接着以一、二师团,径向南京挺进,及大规模飞机轰炸,粉碎我淞沪国军,或歼灭俘虏其大部,使之瓦解,是可以使我们的政府迁移都来不及的,无法支持长期抗战,北战场亦可如此作法,继之向武汉进军,占领大江南北各重要城市,这样只须几个月,就把中日战争解决……希特勒曾经讲过,如果我是日本,就把四百万陆军一起开到中国,先解决中国再说。”

“日军战略战术的最高原则,虽甚高明,但他作起战来,完全违背了自己的原则,种下了失败之因,故得相反的结果,终于投降。“

关麟征

上面这段话,是1947年5月上旬,关麟征对中央军校全体官生的演讲。关麟征身为该校(1947年蒋介石不再兼校长)第二任校长,这样的身份,于这样的场合(黄埔军校),是不能随意发表个人见解的,关麟征总结的是抗战历年来敌我战略战术的研究成果。

曾任日军师团参谋长的山崎正男,在《陆军士官学校》一书中也写道:在中国事变中,陆军虽然连战连胜,但从未全歼过一支中国军队。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日本驻华中的第十一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该军参谋长和东京大本营调价还价,如果要调走日军第四师团,就要放弃南昌和宜昌之一,可见兵力捉襟见肘的窘态。第四师团是日军从华中首先点名赴南洋作战的部队,而不是凶名昭著的第六师团,一度热炒的什么大阪师团只会经商不会打仗的说法非常可笑。第二次长沙会战,一路击破国军防线攻进长沙城的就是这个第四师团。

战略上的野心和兵力上的先天不足,是日本解不开的死结。但战役战斗中,火力和兵员素质上的差距,决定了中国军队必须要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这也是躲不开的战争规律。关麟征讲道:

“又射击技术,日军亦极精良,我则相差甚远。至劈刺一项,日军亦较我为优,每于肉搏之际,反复冲杀,我军吃亏者不少。“

说到战场注意事项,没有参加淞沪会战的关麟征,却指出了国军的硬伤:“我们在抗战中间,感觉最怕的,就是部队溃退,据我研究防止溃退的办法,就是估量部队不能防守时,既命其撤退到第二线,不能使部队力疲气竭时,被迫撤退,一定混乱。”

淞沪会战正是如此,本来各部队已经接令后撤,但蒋介石却改变命令,要各部再顶一两个星期,企盼正在比利时召开的国联大会制裁日本,以求得停战。于是,已经在途的部队再次重返前沿,在日军的强攻下全线溃败,各部通信中断失去指挥,吴福、锡澄两道重要国防线未加丝毫利用,致日军直驱南京城下,南京惨剧由此肇始。

“再一个是掌握部队,指挥官要掌握部队,不可脱离部队,遗弃部下。脱离部队,在古代兵法上叫做失兵,这是兵家切忌的事。“

关校长语气相当客气了,遗弃部队是军队指挥官最恶劣的行为,自古至今从中到外都必受军法严惩,看看南京保卫战中“德械师精锐“88师师长和教导总队总队长的步速,中央军要是早能做到”罚自上先“,日军也不会在南京俘获并杀害那么多失去指挥的官兵。南京战死的官兵很多,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被俘后杀害的,这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证据之一。战争是有组织的武装对抗,失去指挥意味着无法组织战斗,这个责任,正如宋希濂所说,是要领导者来负的。

说到激励士气,关麟征更是直切要害:“要本着【赏由下起罚自上先】的原则,绝不重人情,讲客气,现在许多部队,公私赏罚不明,所以腐败堕落。”

这个“赏由下起,罚自上先“,可说是关麟征的创举,在国民党军队中实属难能可贵,不过晚了,以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勋章为例,在大陆期间共发了192枚,但授予士兵的,一只手能数的过来,国民党历来“赏由上起,罚自下先”,轻视基层官兵的作用,蒋军就是这样把自己“奖励”到小岛上去的。

“不谎报,某次作战,在甲乙两军交界处一个山头,甲军报告他在守,乙军也报告他在守,结果我派人视察,两军都没有守。甚至谎报伤亡,谎报敌情,现在剿匪,仍然还有这个毛病,这是作战最大的缺点,本校学生,一定要养成不谎报的美德。“

不说谎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军队里要把不说谎上升到美德,还是在领国军风气之先的黄埔军校,关麟征也真是无奈。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抗战这个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战争大学校里,国共两军学到了什么,可从黄埔和抗大两个校长的讲话中对比一下,能说明很多问题。

关麟征对黄埔生们说:

“直到现在,对于日军作战方法,还有许多官长,尚不能深切了解。“

“现今之战斗,为全体之韧性战斗,而阵内战几居战斗经过之主要部分,绝非一冲即可决定胜负,因之近战教练,演成为步兵主要课目,应特别注意训练之。”

关麟征举了北伐的例子,讲那时两军相遇,就抢制高点,哪一方占了制高点,也就取胜了。日军的《战斗纲要》则要求,阵地攻击时要在火力掩护下坚决突入对方阵地,行果决白兵战,以刺刀解决战斗。

也就在关麟征这场演讲的同时,1947年4月19日,林彪在东野师以上干部会上,专门做了论战斗作风的讲话,林彪不讲要加强近战教育的话,如果一贯不训练,说也晚了,他只讲解什么叫勇猛顽强。

勇猛,是对进攻战斗的要求:“要不怕伤亡,前赴后继,不怕伤亡才能缩短敌人的射击时间,只有不怕伤亡,才能减少伤亡。“

顽强,是对防御战斗的要求,要做到“无论敌人怎样攻也攻不动“,”不是稍微抵抗一下就算“,”要让敌人在工事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一点日本人是相当厉害的“。

讲到近战,林彪的原话是:“光荣的部队是刺刀上见过红的部队,这一手是最勇的,只有上刺刀杀出威风来的部队才是厉害的队伍。“

下面坐的都是师旅级指挥员,这话等于说,要想当主力争荣誉,仗怎么打刺杀怎么练,你们看着办。

关麟征是1947年刚接任黄埔军校校长的,个人之力终究难以回天,这次讲话没过一个月,华东战场上“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处逃“。

不过,关麟征对这位四期学弟的战术很不给面子。

“据学生来信报告,匪军采用什么剪刀战术,锥子战术,可能发现更多的怪名词,大家也许怀疑本校长何以未曾讲到,但我相信上次所讲的剿匪战术,对于目前匪军战术,大部分可以概括,其他特别名词,都不足为奇,如匪军的三三制战术,麻雀战术,一点两面战术,名目新奇,实在研究起来,没有多大价值,乃将旧有战法,改换名目而已,军事学,一则要求新颖,一则要求平实,所以附带告诉你们,将来到部队以后,不要为一般新奇名词所迷惑,而应踏踏实实的分析匪军情况,研究战斗对策。“

身处敌对立场,关麟征的话可以理解。必须值得肯定的是,关麟征说出了三三制这些战术的源头,不是什么凭空创造的,是长期战争中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符合战术演化的客观规律。只是抗大校长善于总结,善于让干部战士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于实战。

也是在同一时期, 1947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编印了一本战士教材,叫《运动战与战斗作风》,开篇就讲,我们现在实行的是运动战,而部队尚不懂得运动战,运动战的道理被战士们普遍理解了,才能发生力量,才能便利指挥,怎么样让战士普遍理解,必须有方法:“除上课外,运动战要放在班排小组中去讨论,方法是由启发酝酿,到提出问题,再到展开争论,直到把问题弄清。”

和关麟征的苦口婆心相比,这就是本质区别,国民党部队里能允许士兵和官长、兵头争论?官长让你怎么打你怎么打就行了,哪那么多废话。

​对于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表现,现在有个说法是,农业国对工业国,打败仗很正常,也不管仗打的怎么样,战术战法是否在进步。关麟征下面这句话,用一个军人应有的担当和自爱,狠狠打了这些人的脸:

“我们装备武器不及人,是我们科学不发达,而我们的战斗技术不进步,就难掩饰羞耻了。”

但最让人佩服的,是关麟征的这一段话:

“我们别的可学人家,战斗技术去学人家,实在太惭愧了,我们现在战斗射击与劈刺,敌火下匍匐运动,以及战斗适应动作等,均采取美式,我认为这都是我们军人的耻辱,也是我们军事人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所造成的结果,这种风气,不但是我们学术上致命的打击,也是我们民族性最大的缺憾。”

​扔光自己的东西,照搬照抄,邯郸学步的结果前车可鉴:当年曾被解放军风卷残云。

现实意义,揣摩吧,如果说关麟征前面的话让人佩服,对这一段,则是敬仰。

0 阅读:5

徐渡泸说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