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统一中原的最大谋士,自比张良孔明,却因说皇帝家丑而灭五族

猪猪做美食 2025-03-18 11:51:35

崔浩,号伯渊,小名叫桃简,出身名门望族清河崔家,是曹魏时期司空崔林的第七代后人,也是北魏司空崔宏的大儿子。西晋那会儿,八王之乱一闹,北方的大家族好多都跑到南方去了,汉文化也跟着往南移。但也不是所有大家族都跑了。像王谢这些大家族去了东晋,可还有好多河北、河东、关陇的大户人家,他们要么是因为离南方太远,来不及跑;要么就是对司马家的皇帝不信任,决定留在老家。这些大家族啊,都精明得很,不会全押在一个皇帝身上,毕竟“皇帝轮流做,世家永流传”。所以他们不会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地方。崔家也是,有的在东晋、南朝做官,有的留在北方,崔浩就是留在北方的崔家里的一个佼佼者。

说到底,谁来坐那龙椅都差不多,挑来挑去,服务于哪家皇室不都一样?读书人心里的念头就是“文武双全,为皇室效力”,只要那胡族皇上别太狠,别太过分,能摆出一副“广纳人才”的样子,那汉族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很自然地就会顺水推舟,主动靠过去了。

崔浩脑子灵光,自认为自己智谋不输张良。他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还有太武帝拓跋焘手下都干过,尤其是太武帝拓跋焘,特别依赖他,视他为最得力的智囊。崔浩很多次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顾别人反对,瞅准时机,帮太武帝打下了胡夏、北凉这些国家,还打败了柔然,消除了北边和关中一带的军事压力,让通往西域的商路畅通无阻。因为立下大功,他被提拔为司徒、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还被封为东郡公。

拓跋焘老爱“搞突袭”,直接跑到崔浩家去。老崔呢,经常连衣服都没整好,皇帝来了也不见怪。要是赶上饭点,在崔浩家吃饭,不管饭菜咋样,拓跋焘每样都得尝尝,一点不挑剔。他俩关系铁得很,经常手拉手在屋里头聊悄悄话,跟一个人似的。拓跋焘常跟崔浩说:“你聪明能干,给我祖宗和我爸都卖过力,三代忠臣了,所以我特别亲近你。你得有啥说啥,别藏着掖着。我有时候心情不好,不听你的,但过后一想,你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

而且,拓跋焘还指着崔浩,向刚投降的高车头领炫耀说:“瞧瞧这位,他虽然拉不开弓,射不了箭,但脑子好使,打败你的主意就是他给我出的!”满脸都是自豪。

崔浩这家伙爱聊些杂七杂八的话题,写文章却不在行,但他占卜特别准,这在那些为鲜卑王朝效力的汉族文人里,简直就是个“独门绝技”。那些胡族皇上,整天骑马射箭,草原长大,哪知道什么诗词歌赋啊?就算想学点汉化的东西,也得靠汉族老师来教。他们在敕勒川那片地方形成的文化,你跟他们聊《周礼》、《春秋》,说孔孟之道,或者黄老、儒家那一套,人家根本不买账。崔浩呢,聪明得很,直接用占卜来算吉凶。拓跋家的皇上特别吃这套。有次宫里突然出现好多兔子,明元帝拓跋嗣挺纳闷,守卫这么严,兔子咋进来的?崔浩一占卜,说邻国可能要送美女来。结果第二年,后秦的姚兴真就送了大批美女来,好色的拓跋嗣乐坏了,对崔浩更是深信不疑,特别倚重他。

崔浩的算计本事真是一绝,从好多大事里都能看出来。他基本上出的主意都很准,跟诸葛亮似的。北魏刚建立那会儿,老是闹灾荒,国都粮食都不够吃。拓跋鲜卑的人就想,咱要不跑吧,回草原去。可崔浩硬是不让,说这要是一跑,准得引来战乱,国家就玩完了。他建议,咱就咬牙挺过去,等局势好转。这事儿就显示了农耕民族治国理念比草原民族高一筹。管理一个国家,哪能因为庄稼没收成就搬家呢?这样不仅动摇了国家的根基,还容易招外敌来犯。拓跋嗣听了崔浩的话,没跑,硬是挺过了灾荒,北魏就这么继续发展下去了。

刘裕在南方崛起后,把东晋的司马家晾在了一边,自己当上了宋王,东奔西跑打天下,往北灭了南燕,往西跑到长安把后秦也给灭了,那时候他的军队真是厉害得没人能比。拓跋嗣心里头有点犯怵,毕竟北魏是踩着前秦苻坚的肩膀才在北中国站住了脚,根基也就几十年,还不是很牢靠。刘裕打着东晋的旗号,带着兵马打过来了,拓跋嗣就琢磨,这家伙灭了后秦之后,会不会顺手也把自己给灭了?这事儿真说不准。拓跋嗣一咬牙,决定跟刘裕硬碰硬,拼个你死我活。可崔浩却看出了刘裕的真实打算,他说:咱们现在北边有柔然压着,军事压力山大,要是这时候派兵往南去跟刘裕干架,柔然趁机偷袭咱们,那咱们可就腹背受敌,玩儿完了。咱不如先别理刘裕,让他去跟后秦斗,就算他真把后秦灭了,也不一定能在关中站稳脚跟。到时候咱们再派兵堵住他的退路,那肯定就占优势了。

所以拓跋嗣只是让军队在黄河北边跟着刘裕的船队一路往西,两军基本没什么交锋。后来的事情表明,刘裕还真是照着崔浩的计划行事,打败后秦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攻打东晋司马家的江山做铺垫,显示下自己的军事实力,给自己在政治上加点分,他压根儿就没想真正统一全中国。没多久,刘裕灭了后秦,就赶紧带着兵回建康争皇位去了。他好不容易打下的长安,先是落到了赫连勃勃的“大夏”手里,后来北魏灭了“大夏”,轻轻松松就把长安和关中给占了,真是毫不费力。

刘裕过世以后,拓跋嗣打算往南打,想去占领南朝宋的地盘。可崔浩劝阻他说,南朝宋实力还挺雄厚,咱这时候去打,肯定拿不下。结果,北魏的军队连河南的滑台这个重要地方都没能攻下来,就在黄河边上停下了。

拓跋嗣一走,拓跋焘就接了班,开始着手统一北中国。他首先盯上了赫连家的“大夏”。赫连家原本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混血胡人,他们的老大赫连勃勃,那可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拓跋焘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商量,到底是先搞定北边的柔然,还是先收拾西边的“大夏”。鲜卑大臣大多觉得,咱们都是马背上长大的,打柔然轻车熟路,更容易些。毕竟“大夏”的都城统万城,那可不是好惹的。可崔浩就不这么看,他说,柔然是游牧民族,你一打,他们就跑了,根本追不上,打了也白打,地盘占不住。反观“大夏”,他们家里正乱着呢,兄弟相争,百姓也不向着他们,地盘也就千把里地,正好下手。北魏一听,觉得有理,立马就动手干了“大夏”,结果一仗就给打趴下了。

后来攻打柔然、北凉和高车时,拓跋焘都听了崔浩的主意,军队势如破竹,攻下一个又一个城池,没有攻不下的地方。在打北凉那会儿,拓跋焘派安西将军李顺去探听消息,李顺往返北凉十二趟,每次都回来说那地方太远,全是沙漠,没水没草,去打的话肯定白费劲。大臣们也跟着说不行。崔浩就拿出《汉书·地理志》来说:“凉州的牲口是最多的,要是那边没水没草,牲口咋活?再说了,汉朝也不会在没水没草的地儿建城设县……这话根本站不住脚。”李顺一听就火了:“光听说不如亲眼见,我都亲眼瞧见了,你凭啥跟我争?”崔浩直接戳穿他:“你收了人家钱,就想帮着说话,你以为我没亲眼见就能被你骗吗?”拓跋焘立马下令往西打,到了那儿一看,水草多得是,地方也挺好,大军很快就把北凉给灭了。

真遗憾啊,这么聪明的人,最后却因一次不该出的风头丢了命。太延五年,也就是439年12月,拓跋焘让崔浩带着中书侍郎高允和散骑侍郎张伟去修国家的历史。他一遍遍强调,历史得按“实录”来写。“实录”呢,就是皇帝的日常生活账本,大事小事都得记下来,皇帝晚上睡得好不好,吃饭香不香,这些都得写进去。可以说,这是最真实、最靠谱的历史记录了。

崔浩压根没明白咋回事!

国史修撰完成后,手下官员提议,这是我们大国的重要历史,得立碑留念。崔浩这些年深得皇上宠爱,可能有点得意忘形了。他不仅将国史刻在石碑上,还弄了个石碑林,放在大道边让人参观。当初拓跋焘让他参考“实录”来写,他就一股脑儿地照实记录。一笔一画,把拓跋鲜卑的历史,不管好的坏的,全都写了出来,连拓跋家那些不想让人知道的早期往事也没落下。那拓跋鲜卑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是从大兴安岭北段东边山顶的嘎仙洞出来的,拓跋焘祭祖的金文都刻在那洞里的石壁上呢!崔侍中把历史写得一清二楚,路过的人不仅有鲜卑人,还有大堆的汉人。虽说中原乱了百来年,五胡十六国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那些高傲的汉家学者还是自认华夏正统,把胡人当野人看。他们看到这所谓的“历史”,哪能不笑话。结果,这事儿就闹大了,被几个鲜卑贵族知道了,一块儿跑到拓跋焘那儿告状。

拓跋焘这回真的火了,我让你参考“实录”,本意是想给咱皇族的后代留个念想,让他们别忘了打江山有多不容易,结果你倒好,直接给外头的人看了?修史这事儿,历来都是后代给前代修,现存的朝代给灭了的朝代修。自个儿给自己修的“国史”,大多得藏着掖着,跟档案似的,哪能随便让人看。为啥?君王们怕啊,怕人瞅见那些不该瞅见的秘密。就拿李世民来说,玄武门之变,兄弟俩都栽他手里了,心里头压力大得很。贞观十六年、十七年,连续两年想瞅瞅国史,想把调子给定下来,结果被褚遂良给拦下了。春秋那会儿,崔杼把齐国国君给宰了,太史呢,硬是要如实记下来,说:“崔杼杀了他国君。”崔杼一听,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太史给宰了。太史的弟弟接着写,也被杀了。连着死了俩弟弟,太史家还剩最后一个弟弟,还是这么写。崔杼气得要命,但也没辙了,只好罢休。

中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们,心里头都揣着“君王权力是神给的”和“老天和人世间有感应”的想法。那些专门记下皇帝说啥做啥,还有祭祀啊、打仗啊这些大事的史官们,他们身上的担子可重了,因为他们写的那些,都是老天爷的意思,是命运的展现。要是他们写的不对,那就是把老天爷的意思给弄歪了,那就是骗老天爷。也正因如此,在古代的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跟信神信教没啥两样。

崔浩不知不觉间就被那种命运注定的想法给带跑了,没琢磨透主子的真正心思,结果惹出了大乱子。这种看命运决定历史的观念,正好撞上了拓跋鲜卑皇帝的忌讳。拓跋焘可没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宽的胸襟,李世民想看史书,臣子不给看,他还能厚着脸皮再求,绝不动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拓跋焘呢,学的是崔杼那套,你敢揭我皇家短?一刀下去,省得碍眼,心里也清净。五胡乱华说到底是啥?不就是那些民族看着中原帝国又强又富,心里痒痒,也想来争一争,抢个天命,争个正统。咱们皇家可是从大兴安岭的山洞里走出来的,一本“国史”把咱家的正统都给写没了,皇帝能饶了你?

公元450年,也就是太平真君十一年那会儿,崔浩因为卷入了“国史案”的大麻烦,结果整个家族五服之内的亲戚都被杀了,他自己那时候已经七十岁高龄了。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