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五岁小男孩因妈妈拒绝和他一起洗澡而伤心难过。
男孩哭着说自己五岁了还没有和妈妈洗过一次澡,最后还发出了“灵魂一问”:
面对孩子的质问,妈妈忍俊不禁,极力解释说,因为爸爸是她的老公,老公和老婆是可以一起洗澡的。
可孩子并不买帐,还说:“下次再看见爸爸和妈妈一起洗澡,我就和你一起洗”。
很多网友看了,纷纷表示,对妈妈满满的占有欲,是妈妈的小情人,准没错了。
看到网友说到“孩子对妈妈的占有欲”,我不禁想起了“俄狄浦斯情结”。
视频中的小孩五岁,正处于俄狄浦斯期。
在这个时期里的孩子,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
3-6岁是个关键期,也称之为俄狄浦斯时期。主要表现在男孩跟爸爸抢夺妈妈,女孩跟妈妈争夺爸爸。
俄狄浦斯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古希腊神话中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
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还与母亲生下了多个孩子。
后来,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
在没有深入理解恋母情结之前,我一直未曾重视这一点。总以为孩子对妈妈的诸多依恋只是正常表现。
真正深入后才发现,如何让孩子顺利地度过“恋母”阶段,成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在那个阶段里的重中之重。
正如五岁男孩质问妈妈那般,“爸爸也是男人,为什么可以和妈妈一起洗澡,而他却不可以”?
这个时期的孩子,他已经萌生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他发现一直以来以他为中心的母亲并不属于他一个人,还属于具有强大力量和权威的父亲时,他内心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
他会本能地忌妒父亲,可又害怕父亲惩罚自己,同时又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父亲那样有魅力的人,以获得母亲全部的爱。
在这个时期的男孩,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让孩子潜意识中的“我想要妈妈”,转换成“我要像爸爸”,长大后也娶一位像妈妈一样的妻子。
于孩子而言,这是一个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次抗挫力的培养。
1、了解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
了解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孩子在什么时间段会有些怎样的表现,需要注意些什么。
在孩子的关键期,父母需要做的是什么,不能做的是什么,孩子的需求又有哪些等等,这些关乎孩子成长的基本知识,父母很有必要了解。
比如,皮亚杰的智力发展四阶段,艾利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阶段。
父母每多一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养育孩子时就多一份内心的从容与平静。
2、该分床睡时坚决分床睡
正确地说来,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可以分床睡了。
俄狄浦斯期通常指的是3-6岁。
在艾利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3-6岁也是一个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能够克服内疚,主动地向外探索,常常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认可,他就会向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三岁时的孩子已经开始具备自理能力了,而分床睡则是孩子迈出独立步伐的第一步。
因此,父母千万别舍不得,又或者担心太多,该让孩子分床睡时坚决分床睡。
3、不在孩子面前换衣服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换衣服,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常识。它跟孩子年龄大小没有关系,完全在于父母的一种自我意识与行为习惯。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人伦闹剧。
罗志祥和他妈妈,《天龙八部》里鸠摩智的扮演者李国麟和16岁女儿对吻……,这些“辣眼睛”的、不合乎于礼的举动,基本都是父母不懂得在孩子面前避嫌的结果。
儿童教育学家孙敬修曾对父母说:
“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时种下的是“随意”的种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开的也只会是“随意”的花,结出的便是“随意”的果。
父母有界限、有原则、有底线,孩子定然也是一个不逾矩的人。
4、不和孩子一起洗澡
女孩不和爸爸一起洗澡,男孩不和妈妈一块洗澡,这是通识。
孩子三岁以后,洗澡的事情就应该女儿交由妈妈,儿子交由爸爸。如果爸爸工作忙,常常不在家,可以让孩子穿着内裤,让妈妈帮忙洗。
五岁后,孩子便可独立完成洗澡一事了。
正如前面提到的妈妈与五岁儿子因洗澡一事而引发的一番“哭笑不得”。
如果爸爸妈妈一起洗澡能够避开孩子,不让孩子知道,这样的一件笑谈是否就不会发生了呢?
归根结底,有些尴尬的问题之所以从孩子口中说出来,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父母本身没做好。
他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但其实孩子精着呢!
而这样的一个“尴尬问题”,反映的恰恰是家庭教育的某个弊端。
在孩子面前,父母永远不要有“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的想法,然后恣意而为。
其实孩子一切都明白,他只是不说而已。
04写在最后白岩松曾说:“为人父母要小心你的思想、语言、行为,因为这些会变成孩子的性格,也会变成他的命运”。
养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能够随意的事情,好的家庭往往都有好的家训、家教和家风。
如果父母常常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地养育孩子,那于孩子而言,就犹如“砒霜”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