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13bc7c950196164c159335f0bb9a40.jpg)
一份报告让毛主席苦思冥想三天三夜,最终决定与国民党决裂。
1946年5月的一天,秘书胡乔木发现毛主席眉头紧锁,脸色严峻,在窑洞里通宵看一份报告。
是什么让毛主席寝食难安?
四平丢了。5月18日,司令员林彪令山东七师,新四军三师第7旅断后,自己带着主力离开四平,前往公主岭一铁路休整,国民党军控制了这个铁路枢纽和交通要地。
在这一天,廖耀湘指挥新七军攻下城东北的塔子山制高点。在凶猛的火力前,担任总预备队的359旅和新四军3师第10旅的战士成群地倒下。数次来回拉锯,也没能夺回塔子山。林彪思考再三,决定迅速撤离四平。
事后,守城的3个主力师被打残。民主联军副司令员黄克诚认为不能再打了,国民党军在武器,战术协同,机械化程度明显超过民主联军,
继续打,肯定打不赢。
于是,黄克诚联合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认为二战刚结束,苏联蒙受巨大损失伤,国家急需重建,寻求苏联的支援,不太可能。而国民党得到美国那么强大的支援,认识到目前实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件。所以,现在必须忍让,退后,积蓄力量。等待国际条件成熟时再反攻。
黄克诚的报告代表民主联军将领们普遍想法。经过四平一战,主力师全部丧失战斗力。所有将领普遍悲观,对黄克诚等领导人感到失望。
实际上,战役前,黄克诚就感到一种异常。林彪罕见地到四平前线指挥,并对他说,“这次不死,也准备负伤”。
4月18日,第71军,新一军进攻四平正面,很快退了回来。蒋介石大发雷霆,将东北保安副司令梁华盛撤职,由杜聿明统一指挥。并严令71军军长陈明仁回一线指挥。身在沈阳的陈明仁回到71军,首先指挥占领了八面城。
为了迎敌,林彪已经用上所有的兵力: 从八面城— 塔子山,正面是保一团和万毅的7纵56团。西边是山东七师和万毅7纵主力。东面由新四军3师7旅、8旅、10旅担任防御。359旅在公主岭做总预备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4ca5977fb57dfc7646ed21692bba57.jpg)
延安在这一天,发来电报,“奖励四平守军。并考虑增加兵力,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在将士浴血奋战时,国民党军又派出郑洞国全权指挥四平战役。同时,新六军一支先遣部队65团绕开威远堡,以坦克卡车冲散了南满3纵的防线。向塔子山一侧靠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5c0a60158af68a8738d16f85a3fde5b.jpg)
投入四平作战的国民党部队,既有丛林作战经验丰富,全美械的新六军,也有远征缅甸,战斗力强,经验丰富的新一军和滇军。
打还是不打?毛主席苦苦思索3天3夜,给黄克诚作了回复,“你的报告都是真实情况,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对国民党的困难估计不足,二战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好得多。如果没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黄克诚拿着电报,心里实在想不通,“蒋介石比我们还困难?”即然中央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就先避其锋芒,在运动中找机会。离开四平后,前敌司令部从四平退到长春范家屯,又撤到吉林舒兰。最后,黄克诚做了最坏的打算,放弃哈尔滨,进北满大山里打游击。
正是毛主席在电报中反复告诫黄克诚,李富春不能退让。四平之战后,民主联军没有退却,始终坚持作战,而随着沦陷区的收复,占领四平的国民党军不断分兵,进入东北各大城市,要处理伪军,恢复城市管理,要恢复民生,要遣送日本战俘家属,负担和困难越来越大。
一年后,民主联军南下,再次发起对四平的攻坚战,虽然,因援军赶来,放弃战斗,没有攻克,但却起到分割了国民党军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东北战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