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手中的子弹,给日军造成普遍的心理阴影

金陵小赵聊历史 2024-03-26 07:07:16
1941年1月,八路军战士聂文魁只领到5发子弹。班长还对他严肃地说,没把握别打,瞄不准不打,距离远了更不能打。 班长说的“三不准”,其实是八路军的普遍现象。谁都知道,战场上,你死我活,谁先开枪,谁就能生存下来。谁的子弹多,谁的胜率就更大一些。 可是,不要说聂文魁所在的部队,连主力部队每人也只有10发子弹。子弹变得特别金贵。 不得已,聂文魁开始指望缴获。因为,日军每名士兵携带的子弹平时却有60-80发,作战时,另外再带50发备用。一架机枪配弹450发。和八路军比,富得流油。 39年下半年后,蒋委员长不再批准发子弹给八路军。只有缴获和自己动手造。太行山区产硫磺,铁,但没有黄铜。无法生产弹壳。 聂文魁在班长的叮嘱下,开始在战场上捡日军留下的空弹壳。交给班长,统一集中起来,换子弹。当时,八路军总部的通知是,领一发子弹时,要带一个空弹壳,否则不给发。 时间一长,日军也发现八路军缺子弹,狡猾的日军干脆在机枪弹匣外罩一个袋子,这样,即使打完,空弹壳也掉在布袋子里可以带走。 当时,太行八路军已经建了2所兵工厂,最大的是黄崖洞兵工厂,后来被日军毁坏。另外一所是马兰头兵工厂,也是较早成立的。 起初,工人把空弹壳重新装上黑火药,做新的弹头,生产二次使用步枪子弹。 可问题又来了,聂文魁领到黑火药子弹后,每打一下,枪身就冒出黑烟,不仅脸上烟熏火燎,而且,日军很容易辨别出他的位置。 后方兵工厂短时间内生产了以浓硫酸做成的无烟火药。这样解决了冒烟的问题。兵工厂派出小分队,带上做好的成品弹头和工具,在战场上直接装弹。 日军突然发现,八路军射击后,子弹带着尖厉的声音,被击中后,更是痛苦难忍,仿佛身体被拿掉一大块。鬼子找到弹头,神情沮丧,这种弹头发着红色光泽,弹头是圆的,布满了裂缝。 这种子弹,被日军称为“红色圆弹”,杀伤力远超日军自己的子弹。为了不给八路军捡子弹壳,日军发动“囚笼”政策,把农村分割成小块,建碉堡,让八路军无法展开上规模的战斗,这样,缴获变少,也捡不到空弹壳。 另外,穷凶极恶的日军不断发起目标为兵工厂的扫荡,1943年5月,汉奸告密,说蟠龙镇一带有八路军兵工厂,日军连续“扫荡”17天,6月,日军直接在蟠龙镇设据点,可惜,多次寻找,也是大海捞针,毫无收获。日军想不到,马兰头工厂隐藏在山麓连绵的洞穴之中,洞洞串连。 这种二次复装弹,其实是由黄铜的替代品,铜元制成的。这种铜元质地坚硬,开始,技术人员以手工在冲压机上挤压定型,可是太硬失败。最后用土办法,用骡子牵着冲压机的力量挤压铜元,获得成功。 这种弹头,因为打磨不均匀,留下一丝丝裂缝,发出铜元的暗红色光泽。灌好铅之后,简单地打磨处理,就交付使用。 再说聂文魁,自从班长告诉他,可以多领几发后,他的射击更加精准。扣动扳机后,子弹像离弦的箭,在高速飞行中,空气穿过裂缝,发出刺耳的声音。打中日军后,铜皮碎裂,铅芯在身体里翻滚。难怪,日军要害怕。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就是1939年,中断子弹供应,1940年粮食断供下英勇的八路军真实写照。换作其它的武装,早就投降或者鸟兽散了,怎么会想到土法造枪,造子弹? 一颗颗生锈的子弹,留给我们宝贵的启示: 人生的遭遇有很多,也许当它降临时,我们没有准备。但不管有多大的困难,第一不能畏惧,第二,要勇于行动,反复总结,有这种精神,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