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强渡乌江的红军功臣,因不满职务离队,毛主席说情:给条活路

方正刚不毅 2025-02-19 13:44:49

1940年某日,延安本宁静,忽闻总部传来骂声,门口值勤战士即刻辨出,乃彭总之声。

他们擅自离队,行为恶劣,无须多议。应依纪处理,即予处决。

屋里人欲再言,闻彭德怀语皆默。实则,我军对逃兵处罚极为严厉。

井冈山时期,朱老总一警卫员出逃,被红军捕获后自杀。抗战初期,新四军团长叶道志叛逃,被军长叶挺捕获并直接处决。

正所谓“无规则不成体系”,彭德怀之言条理清晰,众人无言以对,陷入长久沉默。不知过了多久,终有人发声,乃毛泽东。

毛主席言:“老彭,你言之有理,但他乃红军强渡乌江之英雄。乌江之险,若无他,红军恐已不存。”

彭德怀闻言紧皱眉头,似有反驳之意,却又无言以对,因毛主席所言确为事实。

杨上堃是毛主席口中的红军强渡乌江战役的功臣。

杨上堃乃江西兴国革命老区人士,早年家境贫寒,历经诸多困苦。这些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性格。

17岁时,杨上堃为求生活有望并改变命运,毅然加入红军,决心在战火硝烟中磨砺青春,历练自我。

相较于牺牲的红军战士,杨上堃颇为幸运。更甚者,长征前夕,他已被提拔为连长。

杨上堃离乡兴国之时,未曾预料归期遥遥,数载光阴转瞬即逝,待他重返故里,人生已历翻天覆地之变。

1935年初,中央红军长征至乌江,此黔北天然屏障,水流湍急,流速每秒1.8米。敌军逼近,红军亟需渡江,否则中国革命将面临重大危机。

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一营三连初担渡江任务未果,团长遂改派二连执行,该连连长由杨上堃担任。

面对绝境,杨上堃展现出老红军的坚毅,他未诉苦,未推辞,坚定喊道:“请首长信任,我们誓必完成任务。”

执行任务时,杨上堃面无沮丧与后悔,他寻得一位兴国老乡,递上包裹嘱咐:“若我牺牲,望有机会将物归家,使家人知晓。”

那一刻,杨上堃展现出无人能及的勇气,成为了真正的勇士。

杨上堃成功完成任务且幸存,中革军委授予他“勇士”称号。同时,与他一同渡江成功的人员均获组织奖励,得列宁服一套,上绣“军委奖励”四字。

按理说,杨上堃对革命贡献巨大,应受组织重点培养。然而,他最终选择主动离开队伍,原因何在?

中央红军到陕北后,党组织重视杨上堃,送他进红军大学深造并升其为团长。若此趋势持续,他授衔时或至少为中将。但抗战时,杨上堃却遗憾地走了弯路。

1937年平型关战役结束后,八路军115师分兵,聂荣臻率部创建晋察冀军区,同时,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负责开辟该军区一分区。

杨成武深思熟虑后,任命红军功臣杨上堃为一分区一团参谋长,职位适中,杨上堃表示满意,然而这份满意仅维持了三年。

1940年,陈正湘由团长升为支队长后,众人以为杨上堃会接任团长。然而,杨成武出人意料地任命二营营长宋玉琳为团长,而让杨上堃担任支队参谋长,令人惊讶。

参加红军后,杨上堃始终奋战一线,不喜参谋长之职。特殊时期尚可接受,但此次他难以接受,认为杨成武似有针对之意。

袁彪为一分区侦察科科长,罗昭辉为侦察股股长,二人对杨成武有怨言。闻杨上堃亦心怀不满,遂决定联合杨上堃,计划离队逃亡。

杨上堃心中所想单纯,无意离队,仅欲自立队伍抗日,展现自身能力,以期获得杨成武的认可。

杨上堃因简单想法历经艰辛,甚至一度濒临生死边缘。

一晚,杨上堃与袁彪等人离军分区,杨成武得讯后急遣部队拦截,于河北徐水县截住他们。杨成武觉事态严重,即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党中央随后获悉。

战争年代,逃兵按我军纪律多被枪决。彭德怀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对此极为愤怒,遂提议将所有涉事者一律处以枪决,这便导致了前述事件。

毛主席惜才,认为枪毙红军功臣杨上堃可惜,故为其说情,望彭总网开一面。身为党的核心,毛主席仍尊重众人意见。

杨上堃作为红军功臣,深得中央领导认可。毛主席发言后,众人纷纷为其求情。最终,彭总让步,杨上堃得以幸免。

后来,杨上堃回党校学习后,被调往东北。至解放前夕,他晋升为副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杨上堃调回江西家乡工作,重见熟悉风景,踏上故土,内心充满感慨与愧疚。

二十年前,一名怀揣理想的青年自此启程。二十年后,历经风霜、身心疲惫的他,终于重返故乡。

毛主席始终关照杨上堃,在特殊时期视察江西时,特别提及并保护了他。因此,杨上堃顺利度过难关,直至1984年安然离世。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