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德太子杨昭:杨广嫡长子,隋朝版朱标,他的死影响了隋史

方正刚不毅 2025-02-21 12:00:43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首任皇太子朱标自陕西返京后病逝。朱元璋追谥其为懿文太子,葬于明东陵。建文元年,其子建文帝即位,再追谥为孝康皇帝,庙号明兴宗。

建文四年(1403年),朱棣于靖难之役后称帝南京,随即恢复朱标原懿文太子称号。

朱标是朱元璋与发妻孝慈高皇后所生的首子,身为嫡长子。

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极为重视。

朱标乃朱元璋之子,同理,朱标的诸位弟弟也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

朱元璋任吴王期间,立朱标为吴王世子。

朱元璋登基为帝后,确立朱标为皇太子,地位稳固无疑。

朱元璋以培养未来皇帝的标准培育朱标,不设太子府僚,令满朝文武皆为其府属,以便外出时太子监国,能得到全体文臣武将的辅佐。

朱标堪当太子重任,自幼研习经史,仁慈宽厚,对弟友爱,诸王中威望高;且面对开国功臣,亦能展现威严。

洪武二十五年,这位近乎完美的皇太子不幸病逝。

朱元璋为保朱标继位,发动胡惟庸案,致三万余人被杀。但朱标先逝,其布局落空。尽管如此,他未传位其他子嗣,而是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大明皇位。

太子逝世后,朱元璋为保皇太孙,再次发动蓝玉案,此案致使一万五千余人受牵连并被处决。

朱元璋培养朱允炆六年即逝,随后22岁的朱允炆继位,被后世称为建文帝。

建文帝仅执政4年,便被其叔燕王朱棣篡位。

若朱标太子未早逝,大明将无靖难之役,皇位或由朱标一脉相承。但历史不容假设,唯有叹惋。朱标之死,直接关乎大明历史走向。

隋朝时,元德太子早于明太子朱标去世。若他能继承皇位,隋朝或可免“二世而亡”。元德太子早逝对隋史影响深远,其中缘由值得探究。

【得皇祖偏爱】

元德太子杨昭乃隋炀帝杨广与萧皇后嫡长子。杨广乃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嫡次子,本无缘皇位。因其兄杨勇为嫡长子,自出生便与父共享荣辱。

北周时期,杨勇凭借祖父杨忠的功勋,获封博安侯。

杨坚掌握实权后,其子杨勇被正式册封为世子。

580年,杨坚称帝前夕,杨勇被召至京城,晋升为上柱国兼大司马,负责宫廷禁卫事务的管理。

581年,北周静帝让位杨坚,杨坚建隋朝称帝。同时,其嫡长子杨勇被立为皇太子,参与朝中所有事务的决策。

杨昭之父杨广,获封晋王之号。

杨广封晋王次年,文帝为次子选妃,乃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萧氏,且为孝明帝后张氏所出之嫡女,出身显赫。

萧氏婚后随杨广赴晋阳,夫妻情深,杨广极为宠爱其发妻。

开皇三年,萧氏嫁杨广次年,文帝梦天神言将投胎杨家。不久,萧氏有孕。文帝忆梦大喜,遂令迎晋王妃回大兴宫安胎。

开皇四年正月,萧氏诞下一男婴。

杨昭乃杨广嫡长子,亦是本文主人公,封号元德太子。

杨昭出生后,祖父与祖母即留其在宫中养育,他深受宠爱。

熟知隋史者皆知,杨广阴鸷,而杨昭心性迥异于父,获祖父赞“有长者之风”。三岁时,杨昭常于玄武门前石狮旁嬉戏,遇文帝与文献皇后同行,文帝腰痛常搭肩于后,杨昭见状即避,屡引杨坚注意。

文帝慨叹:何人授其如此?此子天生有长者之风!

杨昭渐长,文帝议其婚事。杨昭闻之甚悲,文帝询其故。杨昭答:汉王叔未娶时,常伴祖父;娶后离京。孙恐亦离,故悲。

文帝闻孙言,感其至性,愈发钟爱之。

开皇十年(590年),年仅7岁的杨昭被祖父赐封为河南王。

七年后,文帝选慈州刺史崔弘升之女崔氏为孙王妃。崔弘升北周时封黄台县侯,隋时晋公并守卫皇城,深受文帝信任。文帝以此女许配孙儿,尽显对孙儿之偏爱。

文帝为孙儿娶妻,设宴款待群臣,并按臣子等级赐予赏赐。

【被封为皇太子】

杨昭受祖父祖母宠爱时,其父杨广与生母晋王妃萧氏亦竭力获取文帝与文献皇后信任,最终成功策划夺取了太子之位。

杨昭之父杨广野心勃勃,身为嫡次子,却早早图谋太子之位。

文帝节俭,杨广为得父宠,亦装节俭。文帝至府,杨广藏美人,仅留老丑侍奉,并置断弦灰琴于显眼处。

文帝果然被儿子欺骗,因此世人皆评价晋王为仁孝之人。

杨广为获文帝宠爱,还在文献皇后面前装孝顺,离别时难舍难分,深得皇后喜爱。文帝后宫仅文献皇后一人,子女皆其所生,故皇后极厌臣子或子嗣宠妾。

太子杨勇宠溺妾室云昭训,冷落太子妃致其病逝。文献皇后疑太子与云昭训合谋,严斥太子,并派人严密监视。

杨广与兄长不同,他在母亲面前专宠发妻萧氏,萧氏乃是杨昭之母。

萧氏积极助力夫君争太子位,晋王与王妃受婆婆探视时,她刻意与宫人同食同寝,此举深得文献皇后认可,对萧氏儿媳极为满意。

杨昭父母获文献皇后信任,同时杨广争取到文帝宠臣杨素支持。文帝身边渐成反太子杨勇势力,以文献皇后和杨素为主导,杨广篡位之路因此更为顺畅。

杨广在众皇子中声誉最佳,历来享有贤良之名。

文献皇后日益轻视太子杨勇,反而在文帝前频赞次子杨广。

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广设计陷害长兄杨勇,致其太子之位被废,自己被立为新太子。文帝更命杨广看守杨勇,使其无从辩解。

仁寿四年(404年),文帝驾崩,随后杨广登基,被后世称为隋炀帝。

隋炀帝登基后,册封原配萧氏为皇后,其嫡长子杨昭,因母为皇后,故被立为皇太子。

杨昭成为隋朝第三位亦是最后一位皇太子。

【03仁爱太子早逝】

杨昭与父隋炀帝迥异,他武力过人,善拉强弓,且性情谦和,举止沉稳,不易动怒。即便他人有大过,他也仅言“大不是”,实为谦谦君子。

昭具备武力,擅长拉强弩。他性格谦逊,言辞和顺,从未显露忿怒之色。

杨昭身为皇太子,生活节俭朴素,堪比祖父文帝。用餐时,他饮食简单,不追求桌上摆满丰盛饭菜。

屋内摆设简约,帷布与席子等物品均显朴素无华。

若臣子家中有年迈父母,杨昭会亲自探问其安康。逢年过节,他还会赐予这些臣子及其父母恩赐。

这样仁爱的太子,自然能深得人心。

这位仁爱太子,不幸早逝,令人扼腕,确是天赋之才遭天妒,命运多舛。

大业二年次岁,杨昭封太子后赴洛阳见隋炀帝与萧皇后。依例居数月当返长安,然杨昭欲多陪父母,遂请隋炀帝允其在洛阳续住。

然而隋炀帝未予应允,杨昭为此多次跪地恳求。

杨昭体胖,多次跪求后病倒卧床。

隋炀帝召来巫者为太子诊疗,巫者称病因乃已故房陵王杨勇作祟所致,告知了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时,伪造文帝诏书赐死长兄,随后追封其为房陵王。

这年七月,杨昭病逝,终年23岁。

【三子中有两子曾为皇帝】

隋炀帝对杨昭去世深感悲痛,追谥其为元德太子,并在其陵墓旁建寺,以便缅怀。

隋炀帝与萧皇后有嫡次子杨暕,元德太子病逝前杨暕已封齐王。后隋炀帝欲立其为太子,大业三年任其为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并转元德太子旧部两万于其麾下,朝臣争相巴结。

但最终,隋炀帝未立次子为皇太子,反因其屡行不法、擅用厌胜之术,将其冷落。

隋炀帝因元德太子之故,偏爱杨昭三幼子,于杨昭病逝一月后,将三子均册封为王。

杨昭之庶长子杨倓,系大刘良娣所出,受封燕王。至杨昭逝世之际,杨倓年仅四岁。

杨昭之庶次子杨侗,乃小刘良娣所出,受封越王。及至杨昭病逝,杨侗年仅三岁。

杨昭的唯一嫡子杨侑,乃元德太子妃韦氏所出,被册封为代王。杨昭去世时,杨侑年仅两岁。

杨昭的三个儿子中,两人曾登基为帝,这其中缘由究竟如何?

代王杨侑受隋炀帝宠爱,613年留守长安。后任太原太守,仍留守长安。617年李渊起兵占长安,拥立杨侑为帝。隋炀帝被杀后,杨侑禅位李渊,李渊建唐。619年杨侑逝,被追封隋恭帝。

越王杨侗性格宽厚,隋炀帝巡游时他留守洛阳。隋炀帝江都被杀后,王世充等拥立他为帝,年号皇泰。杨侗为王世充傀儡,619年王世充称帝,毒害杨侗。

杨昭长子杨倓聪明英俊,深得隋炀帝宠爱。隋炀帝留其他孙子守地,却带杨倓在侧。618年江都之变,杨倓欲入宫告密被阻,终与隋炀帝一同被宇文化及所害。

【结语】

元德太子杨昭仁厚节俭,三子性格类父且聪慧。若其早继皇位,隋朝或不同。然杨昭于隋炀帝登基次年病逝,实为遗憾。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