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六年,36岁的王杰首赴京参加会试,入围殿试获第十。最终殿试成绩列第三,即一甲探花,殿试榜首为江苏常州赵翼。
然而,仍出现了“意外”情况:
大清建立后,江苏共出29位状元。赵翼一度被视为极有可能成为第30位状元。
乾隆审阅王杰试卷时,觉其字迹清秀端庄,似曾相识。忆及尹继善任陕甘总督时奏疏,字迹与之相同,曾赞其书法精妙。
乾隆心生疑惑,询问后得知,王杰曾在尹继善手下担任书记之职。
王杰文采书法皆优,人品出众,获乾隆赞赏,被钦点为状元。入朝觐见时,乾隆见其举止文雅,更添喜爱,遂任其为翰林院编修。
不久,皇帝召见,面露喜色,甚是欣慰,随即任命其为翰林院修撰。
王杰之前,大清史上尚无陕西籍状元出现。
王杰原殿试居第三,乾隆却钦点为状元,引多人不服。一山东学士尤为气愤,欲试其才,遂出上联挑战。
泰岱地区三观卓立,孔子以圣著称,孟子以贤闻名,自古以来,齐鲁大地孕育了无数杰出文章。
王杰迅速对出了下联,其回应既保持了语句的流畅性,又确保了逻辑的清晰,同时精准地传达了原文的中心思想,字数控制得当。
歧山传承,文王彰显道义,武王恭敬治世,现今其学术正统已转移至西秦之地。
王杰的对联工整且蕴含帝王之道,令山东学士深表尊重。由此可见,尽管王杰为乾隆所钦点,但其确有非凡才能。
王杰于乾隆二十六年中状元后入仕,正式开启了长达42年的仕途。
王杰为官四十余载,清正廉洁,勇于直面权臣和珅。他是乾隆晚年少有的不依附且不畏惧和珅的朝臣,确实值得称道。
【01】
王杰祖籍山西太原,明末时其五世祖迁居陕西韩城金城区。曾祖父与祖父均为布衣未读书,王杰满腹才华熟经史,主要得益于其父王廷诏的影响。
王廷诏家贫辍学,却胸怀大志,熟读儒家经典。他不愿终身务农,叹道:我未能因读书出人头地,难道子孙也要世代为农吗?
王廷诏后任浙江杭州府石门县主簿,官居从九品。在职期间,他廉洁自律,勤勉为公,因此深受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王廷诏有三子,分别为王濬、王澈及本文主人公王杰。
王廷诏虽生活艰难,却重视子侄教育,其三子皆才华出众:长子王濬为乾隆十八年武举人,次子王澈为贡生,三子王杰更是乾隆二十六年状元。
乾隆七年,王杰被选补为韩城县生员,即已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的童生。
乾隆八年,王杰迎娶监生之女程氏为妻,该监生为国子监在读,无需秀才身份。
乾隆九年,王杰因资质出众被补为廪生。自乾隆十二年起,他于关中书院研读五年,至十七年离去。次年,王杰被选拔为贡生。
王杰29岁时并不算出众,但他被选为贡生,朝考合格即可入仕。他在朝考中取得第三名,因此被授予蓝田县教谕之职。
王杰因父丧未赴任,三年后投于陕甘总督尹继善门下为书记。尹继善器重王杰,常令其代写奏疏,情谊深厚。后尹继善被调京,遂荐王杰于巡抚陈宏谋。
王杰心怀大志,乾隆二十四年辞书记职,参加陕西乡试获副榜。次年再试,位列解元。凭此身份,赴京会试,终被乾隆钦点为状元。
【02】
王杰入仕次年,获乾隆钦命为湖南乡试副考官,赴湖南辅佐主考官,共同主持乡试。
乾隆二十八年,朝廷举办散试,王杰成绩优异,荣获一等第三名。
次年,乾隆帝诏令王杰赴福建担任督学之职,此举标志着王杰政治生涯的启程。
乾隆三十四年,王杰自福建归京,即被擢为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此升迁显乾隆对王杰福建督学五年之肯定,并命其充任会试总裁。
两年后,王杰升至从二品内阁学士,后历任礼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均为正二品,仅次于尚书且可上奏。此乃乾隆有意栽培,欲委重任于王杰。
乾隆四十七年,王杰获擢升为督察院左都御史,此事果如预期。其仕途进展顺利,职位提升合乎逻辑,用词准确描述其晋升情况。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他担任军机大臣,并兼任上书房总师傅。
王杰虽年过花甲,仕途未平步青云,但对布衣出身的他,位至重臣已属佳绩。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信任可见。若所教皇子登基,他将成为帝师,足以名垂青史。
事实表明,王杰确为帝师。
王杰任上书房总师傅时,对十五阿哥颙琰要求严苛,若读书不达标,则予以责罚,轻则训斥,重则令颙琰罚跪或站立。
熟知清史者皆知,乾隆三十八年时,颙琰已被秘密立为皇太子。
乾隆之后,大清的下一位皇帝是颙琰。他继承了皇位,保持了国家的稳定与传承,确保了皇权的顺利过渡。
王杰在大清历史上独树一帜,敢于让未来的皇帝罚跪,这样的举动,他或许是大清唯一一人。
乾隆偶遇王杰令颙琰跪,不悦,即令颙琰起,谓王杰曰:“教之,他为天子;不教,亦天子。此非君臣之道乎?”
王杰未受乾隆言语影响,坚持己见,直言道:
若我传授教诲,他将成为尧舜禹般英明的君主;反之,若不教,他或将沦为桀纣般的暴君,此即我身为师父的道理所在。
乾隆见王杰耿直,遂无言,默许其教育皇子之法。
王杰因兢兢业业获乾隆宠信,任上书房总师傅次年即授东阁大学士,掌礼部。时年63岁,正式入阁为相,位至人臣之极。
在清朝,对王杰这类非勋贵或官宦世家背景的臣子而言,能够入阁成为宰相,实属极为艰难之事。
刘墉于嘉庆二年入阁拜相,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及官宦世家,其父刘统勋被誉为“真宰相”。
雍正六年,张廷玉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他来自安徽桐城的名门张家,其父张玉曾任文华殿大学士及礼部尚书。
王杰获封东阁大学士,其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实属不易。
王杰虽未领兵,但其画像两次挂于紫光阁:一次为平林爽文起义,一次为平廓尔喀之乱,均为大清关键战役。与战功卓著的阿桂同列,足见王杰在这两次战役中作用重大。
为此,乾隆授予王杰太子太保的职衔。
王杰任要职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勇于直谏,为乾隆后期难得忠臣。面对乾隆宠臣和珅,王杰毫不畏惧,直接对抗,是乾隆时少数敢抗和珅且安然无恙之臣。
【03】
和珅贪婪狡诈,王杰正直无畏,常激烈争辩。乾隆晚年虽自负,却非昏聩,明察王杰与和珅之争为公非私,故不因争执而苛责王杰。
和珅偶得一幅水墨画,后遇王杰,遂邀其共赏。
王杰直言不讳,讥讽和珅道:贪财之风竟已至此!
和珅意识到王杰在讥讽他,却一时找不到反驳之辞,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离去。
和珅未总针对王杰,因王杰受乾隆重用,和珅欲与之交好,避其朝堂对立。某次议政,和珅为讨好王杰,开玩笑道:“状元郎之手,果然不凡。”
王杰直言不讳地对和珅说:“我这手并无索财之能,有何可取之处?”
和珅屡败于王杰,欲扳倒之。然王杰廉洁谨慎,和珅无把柄可抓。和珅心有不甘,时刻寻找报复之机。
和珅终得契机:他寻觅已久的“机会”终于浮现。
和珅闻王杰于故里建“三王府”、“四王府”,未及详察即急告乾隆。和珅言之凿凿,乾隆半信半疑,遂遣人赴陕西韩城核查。
乾隆所派之人至韩城,见状元王杰家境狭小贫寒。所谓“三王府”、“四王府”,实为当地人依姓氏排行戏称,并无他意。
乾隆得悉真相后大笑,即召和珅与王杰入宫,对王杰言道:
身为大清宰相,您的府邸竟异常简朴,实在与身份不符。
乾隆即刻赐王杰银三千两,用以修葺故居。
王杰对和珅状告之事一无所知,全程懵懂,尽管如此,他仍婉拒了乾隆的善意提议。
面对王杰的清廉谨慎,和珅虽欲刁难,却也找不到破绽下手。
嘉庆帝亲政后,立即将和珅下狱赐死,此在乾隆皇帝刚逝之后。审理和珅一案者,除大学士刘墉外,尚有王杰。
和珅受乾隆宠信二十余年,朝中多臣依附或避之。敢与之对抗者甚少,连“真宰相”刘墉亦多虚应。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福康安等,则与王杰同为不附和珅之臣。
【04】
嘉庆帝亲政,王杰作为首辅及帝师,尽心竭力辅政,频献良策。嘉庆对王杰亦极为尊敬。
仁宗亲政后,杰任首辅,遇事务守大局,尽心劝谏,皇上以礼相待,倍加尊重。
嘉庆五年(1800年),76岁的王杰因年老体弱请辞,嘉庆帝念及师恩未允,下诏挽留,并特许其拄拐杖上朝。
嘉庆八年(1803),79岁的王杰请辞归乡,临行前上奏疏于嘉庆帝。此奏疏闻名嘉庆朝,详述大清实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嘉庆帝赐予王杰乾隆帝曾用手杖及两首御诗。
王杰归乡后,仍每月向嘉庆帝上奏。嘉庆帝悉心批复,内容涉及军情、麦收、雨水等,如家人互报平安。王杰获此厚遇,此生无憾。
嘉庆九年十月,王杰夫妇同庆八旬寿辰。嘉庆帝命陕西巡抚方维甸携御诗、匾额及寿礼至王杰府邸,以示对王杰及其夫人的贺寿之意。
次月,王杰启程赴京,以表谢意。
谢恩完毕,王杰未立即归乡,而是于次年正月,在京城不幸去世。
嘉庆帝赐其谥号“文端”,并亲撰祭文,恩准其入祀贤良祠,同时准许其荣耀归葬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