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7年电影《投名状》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即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1870年“刺马案”。
电影情节堪称魔幻传奇,涵盖结拜、偷情、反目、复仇等。然而,该案件背后的真相,是否真如表面所展现的电影般离奇?
【惊天一刺,奇案初现】
同治九年七月廿六,即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于官署西侧校场检阅士兵。检阅毕,因距官署近,遂步行归。近署时,有人以菏泽话高呼“大帅”。
一平民装扮者突现,拦路递上状子,称有要事相告。后续事件,史书记载各异,细节有出入,但概况相近。
马新贻审阅状子时,一男子突冲至其前,挥刀猛刺其右胸。随从猝不及防,慌乱不已。刺客张文祥不逃,弃刀大笑:“我乃张文祥,敢作敢当!”随即自首。
马新贻重伤送医,因致命伤挣扎一晚,留遗书称“耿耿此心,死不瞑目”后去世。其死引发全国轰动大案,此刺不仅穿其胸膛,更搅动晚清政坛平静。
此案轰动全国,因其极为离奇。马新贻为两江总督,乃清朝顶级封疆大吏,全国共九位,直隶总督居首,负责京畿,两江总督则位列其次。
现今而言,两江总督相当于江西、安徽、江苏(含上海)的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其权力远超现代一省的省委书记。
至清朝,江苏、安徽成为赋税重地与人才辈出之地,两江总督权力有时甚至超越直隶总督。一位权重一时的朝廷大臣,竟在去衙门途中被不明身份者刺杀。
马新贻作为晚清政坛的重要支柱,为何遇害?张文祥,一平凡小人物,何来的胆量,竟敢公然刺杀位高权重的总督?
【案件调查,迷雾重重】
光天化日之下,封疆大吏马新贻遭人刺杀身亡。作为大清建朝以来被刺的最高级别官员,此事令人震惊,朝廷当即严令必须彻查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朝廷下令后,下属不敢懈怠,随即展开调查,首先审问嫌疑人。鉴于行刺事实清楚,刺客已擒,案情理应迅速水落石出。
意外发生,审理官员迅速获取审讯记录,但关键问题未解:“行刺缘由含糊,无确凿供述。”即:人已亡,犯已擒,动机不明。杀人犯岂会无动机?
朝廷不信此鬼话,遂换人审理。新审官为慈禧亲信张之万,其兄乃名人张之洞。然而,张之万审理后,依旧无果。
问题显现:张文祥罪重,审讯三月未吐实。依清律可施酷刑,却未用之。因其恶贯满盈,惧刑中毙命,无人敢担此责。
拖沓数月后,审讯结果揭晓: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剿办南田海盗,张文祥与之勾结;马新贻查封民间放贷时,张文祥亦涉案其中。
张文祥因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马新贻。官方对此大事保持沉默,导致民间猜测纷至沓来,形成了三四种不同版本的说法。
最著名的是《刺马》,其原型为《投名状》:马新贻在庐州与捻军交战,兵败遭俘。张文祥时为捻军,却欲降清廷。
马新贻被俘,张文祥引荐兄弟曹二虎、石锦标,四人结拜。张文祥后释马新贻并投诚,编为“山”字营。共富贵后,马新贻变心,与曹二虎妻通奸并诱杀曹。张文祥怒而报仇,终得偿所愿。
此说法漏洞多,马新贻庐州对战的是陈玉成太平军,且他当时为正三品按察使,被俘放回官方必有记载。流传广引人疑,谁希望马新贻死?得罪谁?谁得最大利?
"刺马案"后,曾国藩入宫觐见慈禧,于赴任前听候指示。他此行的目的地,乃马新贻逝世后空缺的两江总督之职。
此位乃曾国藩卸任后赠予马新贻。马新贻遇刺身亡,震惊朝野,曾国藩对此事自然心知肚明。
慈禧命曾国藩查马新贻被刺案,盼速明真相。曾临行欲探慈禧口风,因除“见色忘友”的民间传言外,尚有湘军集团涉案之说。
湘军首脑为曾国藩。太平天国灭后,湘军成大清最强武装,实为曾私兵。曾深谙权力之道,上书朝廷请裁湘军,慈禧速允。
曾国藩后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此职虽地位尊崇,实则朝廷意图明显,欲使其离两江根据地,至京城附近受监视。
湘军经营两江十余载,已成其绝对领地。若曾国藩自立为王,朝廷将措手不及。接任两江总督者,乃与湘军无涉的马新贻。
马新贻赴江宁上任初,有传言称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天京后纵火,称巨额财富失踪,随后他在家乡大兴建设,筑起豪华府邸。
慈禧派马新贻赴任,意在查证曾国荃是否私藏珠宝。鉴于此,曾国藩命湘军集团除去马新贻,理由充分。
慈禧命曾国藩查案,虑及若幕后主使为曾或湘军高层,恐逼其反叛。因无把握应对新叛,遂诏曾国藩复位两江总督,与刑部尚书郑敦谨共审“刺马案”。
其所言“马新贻处事得当”为此案定下基调。历经近四月拖延,曾国藩终抵任上。
【真相难寻,博弈下的牺牲品】
郑敦谨,刑部尚书,接旨后即启程助曾国藩查案。他以公正无私闻名,人称“郑青天”。隆冬冒雪,大年夜抵江宁,次日即闭门审案。
然而,张文祥坚持原有说辞,审讯无果。郑敦谨遂与两江总督曾国藩私下商议,求其见解。曾国藩到江宁后忙于读书会客,曾为马新贻撰挽联,却对审案避而不谈,旁听时亦沉默不语。
政治博弈中,真相被淡化。曾国藩与郑敦谨共审后,张文祥遭凌迟处死,结案。初时力促彻查的慈禧,最终接受了此判决。
然而,此结果未获全员信服。按规定,审问人员需在报告上签字,但江苏候补道孙衣言与山东候补道袁保庆(袁世凯养父)拒绝执行此程序。
1871年4月4日,张汶祥作为“刺马案”唯一案犯被凌迟处死,剖腹挖心以祭马新贻。其死标志着此案终结,尽管马新贻之弟马新祜仍感疑云未散,但棋子命运已定,一切至此结束。
此案结束后,尚有一小段余波。刑部尚书郑敦谨,身为钦差,完成案件处理后,按规定需返回京城,向皇上当面汇报工作。
曾国藩按官场礼数送郑敦谨离江宁并赠礼,郑敦谨拒收后离去。至清江浦,郑上奏称病欲归隐,遣散随从后辞官,此后至逝未再入京。
1872年3月,张文祥被处死后5个月,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至此,“刺马”案落幕。慈禧派出的意在清剿湘军的马新贻之死,已无人问津。
真相的重要性值得探讨,或许政治的本质本就并非追求单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