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大决战(陈下、垓下之战)的历史真相,相关争论可以休矣!

幻宇新说 2022-09-07 18:26:08

【楚汉大决战研究1:陈下之战、垓下之战的历史真相】

前203年10月刘邦撕毁“鸿沟之约”追击项羽,至前203年12月垓下之战项羽战败自杀,前后约三个月时间,是楚汉战争最后的大决战阶段。

关于这一段历史,学界和网络上争议极多、众说纷纭,典型疑问有:

1、垓下之战的站场地址,即“垓下”究竟在哪里?“灵璧说”、“鹿邑说”、“陈下说”共计三种说法哪种为是?

2、陈下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战是楚汉双方的主力大决战么?

3、英布、周殷“行屠城父”又是怎么回事?如果有城父之战,那么它和陈下之战的时间关系谁先谁后?项羽本人此时又究竟在哪里?他是否经过了城父?

4、项羽究竟是怎么被围困在垓下的?垓下之战前后又发生了什么?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为全面解答,还原这一段历史的真相与实际过程,基本解决了既存所有的争议与争论,以飨读者,并俟方家指教。

下文的所有引文,如无特殊说明,均出自《史记》各人纪传及《高祖功臣年表》。

一、刘邦的“如意算盘”。

撕毁“鸿沟之约”,在政治道义上自然是背信弃义、令人不齿的行径,但在军事战争上,却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高效选择。

【樊哙: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陽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作为刘邦的先锋大将,樊哙一马当先,最早追上项羽撤退的“尾军”,攻占阳夏、击败周将军,并俘虏其麾下四千部队。

【刘邦: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陽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因为樊哙的攻击行动项羽已经知悉,他决定停止撤军,在固陵组织反击。

显然,刘邦的“背约”行径激起了项羽和楚军上下的彻底愤怒,他们给尚在追击的刘邦汉军“迎头痛击”,致其惨败。

所以,所谓刘邦在阳夏以南停止军队、约会韩信彭越出兵,更可能是《史记》为刘邦固陵战败所找的借口。本来就出师不义,还遭受惨败,自然需要避讳、遮羞一下。

从情理来说,“至陽夏南止军”和“至固陵”也是相互冲突的,都停止进军了,怎么又到固陵了?这明显说不通。

从时间来说,阳夏和固陵距离不过几十里,行军也就是一两天的时间,此时彭越在梁地、韩信在齐地,就算通知他们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要求他俩做到前来助战呢?难道他俩会“瞬间转移”?会飞可能都来不及呀!

所以,实际过程中就没有过中途停军的情况,阳夏都被樊哙迅速攻下了,这让刘邦更加得意忘形,下令全军快速向固陵追击,结果被项羽杀了个“回马枪”,应该是被揍得不轻。

楚汉双方在固陵开始对峙,鉴于双方之前在广武都对峙了近一年,谁都拿对方没办法,所以这次对峙短期内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固陵战败也让刘邦彻底清醒过来,他完全明白,只靠他自己是肯定搞不定项羽的,所以他才想起韩信与彭越。

事实应该是,固陵战败后,刘邦才派人通知韩信与彭越前来参加会战。

刘邦自以为韩信和彭越会很听话,他甚至都制定了“期会而击楚军”的时间限制,比如:彭越你离得近五天内到,韩信远了些十天内到吧!

但是,这显然只是刘邦的如意算盘。

【彭越: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

这里的记载也证明了刘邦是在固陵战败后才向彭越、韩信发出的邀请或者命令。

但是彭越态度很明确,不来!“借口”是内部不安定,彭越手下的士兵也畏惧项羽,来了肯定打不过,干嘛要来?

韩信的态度没有记载,但从稍后张良提出的计谋看,显然韩信也是拒绝出兵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按照历史传统,刘邦撕毁“鸿沟之约”是令人不齿的行为,天下诸侯又不是只有项羽刘邦韩信彭越四人,其它还有至少四五个诸侯王,“国际社会舆论”上刘邦完全不占理,韩信、彭越出兵属于“助纣为虐”,会遭到谴责的。

后人因为刘邦笑到了最后,就疏忽了对此的认知,这里特别点明。

当然,这个话韩信、彭越肯定不能直接“打脸”刘邦,何况他俩也未必真尊重传统与舆论,只能说“价钱”还不足以说服他们出兵,尤其是,刘邦以“下命令”的形式传达,更是极可能让他俩感觉“不爽”,所以随便找些借口敷衍过去。

【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柰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於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陽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

张良的计谋很简单,刘邦得“出血”,睢阳以北的土地封给彭越,陈县以东的土地封给韩信,从两人迅速答应出兵的反应看,张良果然“看人真准”!

二、韩信的“小淮海”。

如果只看韩信接下来的出兵过程,估计都很难看出韩信是要朝固陵或者陈县进军!

【灌婴:韩信自立为齐王,使婴别将击楚将公杲於鲁北,破之。转南,破薛郡长,身虏骑将一人。攻陽,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於平陽,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

如图所示——

灌婴的大致路线是“彭城北—彭城东(淮北)—淮南—淮北—颐乡”。

所谓“使婴别将击”,灌婴“别”的是韩信,这说明不仅灌婴的骑兵军团出动了,韩信也率领齐军主力步兵军团南下了。

证据本来就在这段记载里,灌婴攻占下邳、迫降彭城等地后就西进和刘邦会和了,对于极其重要的彭城(项羽都城)和下邳(韩信战后封楚王的都城),怎么可能没有韩信的军队接手入驻呢?就不怕当地会有异动么?

真实过程应该是,灌婴发挥其骑兵军团的奔袭和突击优势,先把项羽的后方楚地给“彻底搅了个底翻天”,而韩信沿着沂水东岸南下,两人在下邳会师,同项声、薛公、郯公率领的楚军在下邳城决战。

这一战,灌婴因为是骑兵,攻城用不上,他应该是“击破楚骑於平陽”,被韩信安排“围点打援”,向西阻击彭城的骑兵援军,而下邳城是由韩信主力步兵攻下的!

这一战的规模肯定不小,当面楚军也几乎全军覆没,不然稍后柱国项佗也不会举彭城投降。

纵观这段战事,韩信的战役部署其实和两千多年后粟y将军的“小淮海”几乎完全相同!

“小淮海”的军事精髓是:攻占两淮、收复高邮宝应,主力在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歼敌,然后攻占海州、连云港。

看看灌婴的行动路线,他最南端打到了“广陵”即今天的扬州,高邮、宝应还在其北边,“两淮”都被他攻打了一遍。

而双方决战的下邳城正是“运河车站”的前身,只是当时楚军不像国军,有通过海运转移的可能,所以韩信没必要去攻打“海州、连云港”。

是不是几乎完全相同?但是,这绝不是巧合,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徐州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战争,由北朝南进攻是存在一定军事规律的,而相隔两千年的两位顶级军事家即韩信和粟y,居然给出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答案,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军事谋略”应是规律般的存在!

如果只看灌婴的进军路线,也许我们很容易得出韩信有“私心”,既然刘邦把陈县以东到大海的土地都封给他了,那他肯定就要先打下来、据为己有,但是,对于韩信这种顶级军事家,他看问题不至于如此低段和功利。

事实上,韩信不仅是站在攻占徐州地区的战略高度,他甚至考虑到了针对项羽集团的整体战略,这就是拿下彭城、控制两淮地区,彻底断绝项羽的退路,只要韩信做到这一点,项羽就不可能再回都城彭城,他只能撤到淮河甚至长江以南。

相比刘邦在固陵、陈县前线和项羽对峙乃至厮杀,韩信其实是在迂回包围整个项羽集团的退路,这一点极其重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韩信在整个楚汉大决战中最“神奇”也最具价值的一次操作!

韩信拿下彭城、下邳显然是阶段重大胜利,而且具有政治象征意义,都城都已失陷,这对项羽陈县大军的作战士气无疑是严重挫伤。

这一阶段,彭越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很明显,相比韩信,他倒更像是个“逐利”的人,应该是从昌邑向南进攻,拿下了睢阳,并向周边出击,将刘邦许给他的土地先实质拿到手里。

当然,只要彭越有动作,就是对刘邦的支持以及对项羽的打击。

三、楚汉第一次大决战,即“陈下、城父血战”!

灌婴和刘邦会师颐乡的时间,应该是在11月,此时又发生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综合这三段记载,应该是刘邦固陵战败后,派人去策反位于淮南九江地区的楚国大司马周殷,此时刘贾在围攻寿春,英布也在九江区域内活动,周殷估计是觉得前景黯淡,最终选择投降。

“以舒屠六”,说明周殷是在舒城“反水”的,他和英布会师,一同北上攻下六城并实施屠杀,六是英布之前作为“九江王”的都城,估计这里的楚军和百姓都严重得罪过英布(比如杀了他的家人和族人),所以被报复屠杀。

之后,英布、周殷、刘贾会师,是不是攻下了寿春?既有史料无法证实,但攻下的可能性极大,毕竟寿春是淮河南岸的战略要地,也是他们北上渡淮的后顾之忧,更是断绝项羽退路的必然之举。

稍后,他们仨北上沿线进攻,最终打到城父城下。

战事自此发生根本改变!

先声明要点:陈下之战之所以衍生众多争议,关键在于,无论专家学者还是网友,都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势——

总以为陈下之战是包围战、城市攻坚战,是刘邦汉军围着陈县项羽楚军打!

但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而是英布三人全力围攻城父,刘邦在城父和陈县之间全力向西阻击项羽的东进救援城父!

也就是说,陈下之战和城父之战是同时发生的,刘邦集团整体部署是“攻坚城父+阻援陈县”,而项羽集团则是“坚守城父+打通城父救援线”!

这是楚汉双方第一次大决战,而且是兵力最多时的真正决战、血战!

只要稍有想到、理解这一事实,相信所有的疑问都会豁然开朗!

《史记》其实记载的相当明确,只是后人可能因为对军事战争不“专业”,导致认知出现误区。

【灌婴: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於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

【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蛊达: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

【樊哙:围项籍於陈,大破之。】

【夏侯婴: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

什么叫“陈下”?这说明不是城市攻坚战,双方是在陈县的野外进行的交战,只有如此,才能对军队“破之”,尤其是灌婴有俘敌的记录,如果项羽是坚守陈县不出,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邦项羽10月份不是在固陵对峙的么?怎么现在跑到陈县相互对峙乃至开打了?

灌婴的记载给出了答案,拿下彭城后,灌婴西进,楚国沿线城邑“望风而降”,只是在苦、谯两县发生了战争,灌婴还俘虏了楚将周兰。

表面上看是灌婴稍后和刘邦会师颐乡,其实应该是刘邦部分汉军转移南下,配合灌婴攻占了苦、谯,而颐乡是位于苦、谯两县之间,更佐证了这一点。

其实,刘邦从固陵逐渐向南转移,初衷倒还不是配合灌婴进攻苦、谯,而是配合韩信的整个彭城地区作战!他必须挡住项羽向东北回军彭城的路线!

这是很显然的,彭城毕竟是项羽的都城,灌婴最初攻打淮北时,项羽就知道了消息,他还安排项声等人“复定淮北”,那么下邳、彭城被韩信攻打、威胁到岌岌可危时,项声、项佗难道不会派人向项羽求援么?如果有可能,项羽又不会去救么?

所以,11月份的整个战势图其实是这样的——

刘邦的防线在“固陵—颐乡”之间,项羽的防线在“固陵-陈县-城父”之间。为了试图救援彭城,项羽肯定做出过突破刘邦防线的尝试,双方也发生过大战,但从结果看,项羽显然没成功。

这应该与项羽当时的心态和实力有关,他此时再也不是彭城之战前的毫无畏惧、意气风发,也没有了可以完全放手一搏的实力。

或许他依然可以所向无敌,彻底突破刘邦防线,甚至回到、攻下彭城,可一旦如此,他将势必陷入刘邦、彭越、韩信的全面包围,他当时陈县、固陵的总兵力,最多也就是汉方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还是保守的。

如果说彭城失陷,项羽是实质救不了或者无计可施,那也没啥关系,大不了他不回彭城就是了。但是,现在周殷反水、英布等人突然北上围攻城父,一旦得逞,可就是彻底切断他返回淮南乃至江东的路线!

而此时的情况,实质是刘邦、英布的会师,在东方、东南实现了对于项羽的扇形包围,他要么是突破过去,要么就是被困死在陈县!

这个战局形势相当明显,项羽绝对不能失去城父,那是他整个防线的东端据点,也是他撤军的必经路线。

由此,楚汉之间第一次大决战上演!

城父之战,其实是类似淮海战役的碾庄战役或者双堆集战役,只就作战形式来说,英布三人的难度可能还要更大些,因为是城市攻坚战,他们是仰面攻城!

城父在20多年前的前225年曾经发生过项燕击败李信、蒙武的重大战役,当时蒙武就是驻军城父,这说明城父在历史上就是楚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长期经营、易守难攻。

想想战后英布等人会为什么要“屠城”?当然是因为这一战实在太过惨烈,英布等人也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才攻下的城父,所以他们才选择彻底屠杀的方式来报复!

更惨烈的决战其实是在阻援战场上,相比淮海战役的“徐东阻击战”,“陈东阻击战”完全不遑多让,战局形势让刘邦彻底明白,只要他能死死挡住项羽的东援,让英布得以拿下城父,项羽就将被彻底困住!

我们来看看参与到陈东阻击战的所有汉军将领名单,可以说,刘邦集团相对知名的将领,几乎都参与到了这次阻击战中。

比如前文所列的樊哙、灌婴、靳歙、夏侯婴、蛊达,实际上包括韩王信、王吸、薛欧等此时身在陈东战场的将领,无疑都参加了这一战。

好像没提到周勃,其实周勃也是在此,只是因为他此时应是刘邦的“副帅”、全军副总指挥,需要协助刘邦进行全盘把控及指挥,身份如此,不能亲自冲锋陷阵而已。

当时曹参留在齐国,郦商跟随彭越作战,所以,汉方所有的“名将”精华,几乎都投在了陈东战场!

想想楚汉战争以来,项羽哪一次自己领军突击被阻挡过?彭城之战他视“五六十万联军”如无物,数次驱逐彭越都不过是走过场!

但是,现在确实是到了楚汉战争的终极决战阶段,刘邦要想最终击败项羽,起码得在野战战场上真正做到一次让项羽突击受挫吧?

所以,陈东阻击战无论是发起时间、参战兵力、战斗惨烈程度,都毫无疑问是楚汉决战阶段的第一次大决战!

战争结果很明确,项羽被刘邦死死挡在了城父西边,英布最终拿下了城父!

但是,此时的项羽,还在陈县么?

四、项羽的“金蝉脱壳”!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当项羽和刘邦、英布在陈东、城父拼死搏杀的时候,韩信、彭越是在哪里?他们来到前线协助刘邦了么?

很遗憾,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这一点。起码韩信、彭越本人绝对没有来!

但是,对于项羽来说,他俩一直不来,既是眼前的好事,却也是未来的重大威胁!

尤其是,随着陈东的决战逐渐趋于焦灼,项羽想必也使出了浑身解数,楚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但都依然突破不了刘邦,更不要说和城父守军的会师。

也就是说,项羽现在已经很难通过城父向东撤军了,而韩信、彭越还没有参战,他就已经只能和刘邦打个平手,一旦韩信、彭越来了呢?项羽到时是不是连想逃都没有时间和机会了?

项羽这个人,也许政治、经济、外交、用人等其它层面的能力都严重欠缺,但他的军事天赋和战场嗅觉远超常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现在他只是被刘邦、英布扇形包围,如果韩信、彭越来了,他会不会被彻底包围、“十面埋伏”?

所以,当陈东酣战未歇的时候,项羽就已经在构思“跑路”的选项了,而这个时机,绝不会是城父被攻下之后!

因为项羽能够撤退的路线,事实上只有一条。那就是绕过城父以南,鉴于寿春等地已被英布等人控制,他将通过寿春东方的某个渡口渡过淮河,一旦他能数天内逃到淮河以南,他就将彻底龙出生天!

做到这一切,必须神不知鬼不觉,或者说至少要有“一夜”的时间差,不仅当面刘邦不能发觉,城父更不能被攻下,否则英布会有南下拦阻、追击他的极大可能与便利。

所以,项羽会在陈县、固陵留下一部分的兵力,起码做出继续攻击刘邦的“假象”,同时也是拖住当面汉军的追击步伐,而他本人,率领陈县楚军主力,应该是趁夜出城向南、再折向东逃跑!

想起来也挺悲怆的,当年彭城之战,他从胡陵趁着夜色奔袭萧县,那是何等的斗志昂扬,但是现在,他却只能趁夜狼狈逃跑!

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对于项羽来说,这已经是止损的上上策了,何况,如果他这次“金蝉脱壳”能玩成功,必然会是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么,项羽留下了谁呢?

显然,固陵方面是钟离昧,陈县方面是陈公利几。

【丁复: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

【靳强:以郎中骑千人前二年从起阳夏,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眛,功侯。】

这是钟离昧被击败于固陵的记载。从整个战事推演,固陵在陈东阻击战发起前被刘邦攻下的可能性极小,一来会有项羽的救援,二来钟离昧“独当一面”的能力不弱,前一年刘邦收复成皋之战,钟离昧在曹咎自杀、成皋失陷后,还能孤守荥阳等到项羽回军,也算是一个明证。

这里还有一个资料——

【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钟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徙为汉大夫,从至陈。】

应该是这一段发生于战场上的“临阵倒戈”现象,但是具体时间、地点很难确定,而且灵常还分别攻击了钟离昧和利几两个人。

【《高祖本纪》:利几者,项氏之将。项氏败,利几为陈公,不随项羽,亡降高祖,高祖侯之颍川。】

利几的记载很明确,所谓“项氏败”,其实就是项羽从陈县逃跑的意思,他当时因为被项羽安排留守,不能和项羽一起跑路,大概也是因此,他知道自己是被抛弃的“棋子”,所以他索性逃亡到刘邦那里,实质就是投降呗,不比灵常“光荣”多少。

所以,灵常“反水”肯定是发生在利几投降即项羽逃跑之前,至于他是在固陵、陈县城里还是城外进行“战场起义”的,我们已经确定不了了。

说回刘邦,这天也不知道啥时候,他突然听到有人汇报:“士兵们抓到个人,自称陈公利几,他说有重要事情汇报!”

刘邦还很高兴,看来自己胜利在望了,连陈县县令都“返正”了,然而当他听到利几的汇报时,估计他立刻傻眼了!

按照夏侯婴“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的记载,如果严格扣字面意思,这说明刘邦和夏侯婴还真到陈县去“亲自验证”了一下。

估计此时的陈县,就像淮海战役时杜聿明集团撤出后的徐州,不仅一片混乱,连利几都跑路了,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抵抗,刘邦很快就拿下了陈县,并意识到项羽果然早就跑了。

我们现在当然不知道,等到刘邦真正发现时,项羽已经逃了多长时间,但是,刘邦肯定是头冒冷汗、气急败坏,他知道,这下全完了,行将煮熟的项羽居然TM的飞了!

刘邦没想到,还在专心进攻城父的英布等人更不会想到。也许此时,项羽大军都已经跑到他们后方的城父东南了!

也即是说,所谓的“垓下”,不可能是“陈下说”、“鹿邑说”!

刘邦应该是留下了部分军队包围、歼灭位于固陵的钟离昧,他和周勃进行分兵,各自率领一部向着东南猛追!

也许追击的过程中,刘邦都绝望了,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项羽在战场上是何等狡猾的存在,项羽既然已经占得先机,又怎么可能被他追上?何况,就算追上了,他又能拖住项羽么?项羽肯定是一心逃跑的啊!

那么,真的没有人能够想到并挡住项羽么?

别忘了,对面有个人可是后来被称为“兵仙”!

五、韩信的“神奇预测”!

接下来的战事,《史记》有一段极其“诡异”的记载——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陰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这是历代以来,对于垓下之战最完整的描述。

但是,实话实说,这段话压根就不像是司马迁写的,也和上下文的行文风格严重不符。

比如刘邦的称呼,这一段历史的前后都是“汉王”,可是这里出现了“高祖”尤其是莫名奇妙的“皇帝”,韩信也是,“淮阴侯”都出来了。

还有灌婴的那句“斩首八万”,楚汉战争的战果记载,的确出现过“斩首”二字,但都是具体记载,比如灌婴在陈下之战“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很明确。

而“斩首八万”这个风格,更像是战国时代秦国战事的战果记载。

所以《汉书》、《资治通鉴》都没有这段记载,两种可能,一是当时班固、司马光看到的《史记》版本就没有这段话,二是他们看到了,但觉得太扯淡,所以弃用了。这个事情就交给历史专家来探讨吧。

但是,我的观点,这段极为诡异的记载,居然很可能就是历史真相!

只不过,韩信、刘邦等人的“五军阵”,并不是他们在垓下和项羽堂堂真正决战时候所布下的军阵,而是韩信在前方阻拦项羽、刘邦等人在后方追击项羽的过程描述!

“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说的是韩信在项羽大军逃跑的路上预先布下了个口袋阵,韩信在正面,孔将军即孔聚在韩信左手边,费将军即陈贺在韩信右手边。

“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其实是说刘邦在项羽大军的后方追击,周勃和柴将军即陈武也在追击项羽,只是暂时还落后于刘邦。

所以“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陰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当然是项羽迎头撞上韩信的中军,韩信假装不敌,将项羽引入到纵深,然后孔将军孔聚、费将军陈贺左右收网,“钳形攻势”,将项羽打败。

这个战事是发生在项羽大军的前头,所以才压根没有刘邦、周勃、陈武等人啥事!

后世对于项羽和韩信“五军阵”交锋的推演,估计都会觉得奇怪,怎么刘邦等人一直在看戏?其实真正原因是在这里,《史记》这段话说的就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意思!

显然,前种理解才能真正解释项羽最终被围困在垓下的实际原因,他从陈县秘密逃出,如果没有韩信在他前方实施拦截,那么他是不可能被阻挡甚至困住的。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所谓“军壁垓下”,其实是项羽的无奈选择,他是被韩信拦阻并击败,此时刘邦等人也追了上来,他必须的找个地方建造壁垒来实现防守。

所谓“垓下”,其实和淮海战役的“双堆集”、“陈官庄”一样,都是项羽被包围的偶然之地,而不是他故意进军的地方!

从情理来说,项羽肯定是要渡过淮河朝南跑,怎么可能在垓下或者某个地方停军呢。

项羽的确是“被困垓下”,这是毫无争议的历史事实,那么我们也许不得不接受一个结论——

韩信真的预判了项羽的逃跑路线!

就算没有上述那段诡异的记载,我们也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在城父的东方,只有韩信才可能提前拦住项羽。

【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彭越是明确被刘邦“召唤”到垓下的,这说明不是他干的,而且他现在能来,原因很简单,韩信都上场了而且项羽被彻底包围了,他自然也要来分杯羹。

【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鉴于项羽逃跑,估计城父守军也没了坚守的信心和希望,所以很快被英布等人攻下,他们实施了残忍的屠城报复,然后也赶到该下了。

韩信当然不是算命先生般的“能掐会算”,而是取决于他优异的战略大局观和甚至超过项羽的敏感战场嗅觉,正如前文所说,韩信虽然不想去陈县掺和那里的决战,但是他已经从战略层面实现了对于项羽的包围,他攻占两淮、拿下彭城,就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首先切断项羽回彭城的可能性,再加上英布切断寿春的路线,导致项羽只有一条路线渡过淮河南逃。

既然有了这个意识,韩信自然会安排侦察或者将军队有意调动到淮河附近,陈县决战的时候,韩信应该是在彭城或者下邳,但是随着战事进展,他已经秘密进行了部队调动。

从这一点来说,韩信的确称得上“兵仙级别的神机妙算”,但是不是玄学,而是科学。这是韩信在楚汉大决战中最神奇也最具价值的一次预判,最终造就了包围、消灭项羽楚军的辉煌战果。

六、垓下最终决战。

其实第二次决战,应该是韩信“口袋阵”拦住项羽大军的这次决战,估计让项羽损失不少部队。

经过这两次决战,项羽剩下的兵力显然更少了,被刘邦、韩信团团包围于垓下后,双方应该也有过交战,汉军会将包围圈逐渐缩小,但是鉴于项羽“困兽犹斗”,刘邦应该是采取了“长久围困”方针。

其实也长久不了多少多长时间,因为项羽大军是逃跑、不可能带多少军粮,而且不要忘了,此时可是农历12月,正是天寒地冻的大冬天,杜聿明在陈官庄的滋味,估计项羽也没少品尝。

此时的战事态势,用“十面埋伏”来形容大致贴切,而张良的“四面楚歌”实质就是攻心术,让楚军在饥寒交迫又注定战败的心态下尽快选择投降。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最终只率领八百骑兵冲出重围,未必就是丢弃大军“自私”逃命,更像是军队崩溃之后的无奈选择,而且,只要他逃了,剩下军队也就可以彻底投降了,避免了饿死、战死或者被屠杀的悲惨命运。

不知道这是不是项羽最终“不愿过江东”的一个直接原因,一向残暴的他,终于在“三十而立”的年纪稍微了解些了人类众生的苦难,不想再把更多人拖入战争的无底深渊。

从项羽可以突出重围看,这个“十面埋伏”包围圈的成色未免差了些,但这未必是坏事。史书没有记载项羽突围后剩余楚军的下场,多数是简单抵抗就投降,然后除了某些必须要惩罚的“战犯”,估计都被收编了。希望是这样吧。

刘邦派出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最终在东城将之击杀,其实项羽应该是自刎于乌江,当时的乌江是属于东城县范围,所以“东城说”、“乌江说”并没有区别。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陽。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

灌婴“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应该是击杀项羽后在东城范围内的战果,和垓下之战已经无关。

稍后,刘邦集团分兵平定各地。周勃向东平定泗水郡、东海郡,灌婴渡江平定吴地三郡,靳歙平定江陵地,刘贾卢绾搞定临江王共尉。

刘邦则和韩信等一众诸侯王迫降鲁城,以鲁公之号安葬项羽,持续三个多月的楚汉大决战彻底结束。

前202年2月甲午日,刘邦于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大汉帝国正式诞生!

12 阅读:3218
评论列表
  • 2022-09-20 09:45

    难得一见的好文,分析的有理有据

  • 2022-09-20 14:41

    屠城父,以舒屠六!六十多万兵马加十面埋伏,仍被霸王率八百人冲出了包围圈!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不是吹的!

    回眸明天时光 回复:
    你看史记上记载韩信是以六十万兵马击败项羽的么?西楚霸王是冲出包围圈的么?真不明白你们这些人,喜欢项羽就把他的能力无限放大!
    相火归源 回复:
    因为就传统来说韩信可以裂土封王,卸磨杀驴的事战国时代没有先例,始皇帝一个都没杀,没想到刘邦不讲传统特立独行
  • 2022-09-25 19:27

    一己战群雄,军事满分,政治为零分

  • 2022-11-30 10:00

    [得瑟]项羽屠夫,刚愎自用,天理难容

  • 2022-09-22 16:35

    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这句话概括了霸王的一生。

    大風起兮 回复:
    说的是韩信才对,项羽一个失败者还妄谈军事巨人[得瑟]
    毁天灭地英明神武大将军 回复: 大風起兮
    他聪明点的话,听得一句劝,杀刘邦,杀韩信就没这么多事,就自己作死的
  • 2022-09-27 07:54

    应该是前202年12月,当时以10月为岁首

  • 2022-10-22 15:54

    难得的好文!不像其他小编胡言乱语![点赞]

  • 2022-09-10 19:34

    分析透彻

  • 2022-09-29 08:25

    彭越不来还好说 毕竟是合作关系 韩信凭什么不来啊 刘邦把他从仪仗队提到大将军 两三年就不听命令了 生死关头调不动 难怪后面要砍了他

    谁人知 回复:
    而且是刘邦分了一半兵马和十几个将领支援了韩信,连曹参灌英都支援去了,刘邦打项羽才很吃力。然后韩信居然要挟老板要封王,简直是作死。刘邦虽然灭不了项羽,但也灭了项羽十几员大将,用几个俘虏的大将才换回家人。项羽被刘邦吕泽英布灌英韩信彭越围歼,最后灌英骑兵部队追上项羽才灭了项羽
    小李在这里 回复:
    异想天开,你晓得韩信从齐国到刘邦那里要多久吗?你以为是现在高铁飞机一天内就能到。而且韩信那时候是齐王,以前当小弟你呼来喝去就算了,现在和你一样了还能吗?就像你以前一个员工你喊他做这样做那样。后面和你一样当老板了,还会了你吗?而且调兵,粮草还有国内政务不安排一下,百废待兴的[笑着哭][笑着哭]
  • 2022-09-13 12:45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2022-10-06 03:38

    这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描述了,小编必须赞你一个。

  • 2022-11-04 11:30

    好家伙,鸿沟之约刚订完项羽回头就是一发暗箭,好意思说刘邦背约?

    毁天灭地英明神武大将军 回复:
    你当时在案发现场吗[得瑟]
  • 2022-11-10 17:12

    刘邦小人背信弃义,不配与我西楚霸王相提并论!

    网上傻子太多 回复:
    恰恰当时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是项羽
  • 2022-11-02 18:16

    好文章,解惑了[呲牙笑]长知识了[点赞][点赞][点赞]

  • 2022-12-21 15:17

  • 2022-12-25 23:46

    项羽的从者是越来越少,投诚刘邦者是越来越多[点赞]

  • 2023-02-08 14:58

    [汗][汗][汗][汗]彭城两淮和韩信有个毛关系。灌婴英布刘贾的功劳都按在韩信身上吗?

  • 2023-01-23 13:51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难得一见的好文

  • 2022-09-18 04:40

    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作者文中这句话断句释义有毛病吧!

  • 2022-09-18 16:21

    刘邦得天下确实不仁不义不信,也没好下场

    叶落知秋 回复:
    鼠目寸光说的就是你这种!刘邦要是不仁不义不信,天下群雄会跟着他打项羽?知道当时人怎么称呼刘邦吗?长者!
    小李在这里 回复:
    刘邦是混混出身的,会拉关系会画大饼又不要面子,显得平易近人。项羽是贵族出身,要面子,能力强,行的又是霸王之道。所以刚刚开始诸侯畏惧,不服就打就杀。刘邦走的是王道,刚开始形象就是好人,而且性格不一样,刘邦打仗打输了可以换个方式洗白,比如杀二十万秦军,如果是刘邦就不会是他杀的,人们肯定知道的就是因为粮食原因军队暴动,然后他不在营地,某个大将没办法只能决定杀掉秦军[笑着哭]当然如果这样做有可能连霸王都当不成[笑着哭][笑着哭]。
  • 2022-09-24 20:24

    羽之神勇,

  • 2022-11-02 23:37

    好文

  • 2022-11-03 17:01

    还有一个问题:钟离昧既然在固陵,那他又是如何投降韩信的呢?

    笨笨 回复:
    一个人化妆逃跑的,就像淮海战役的胡琏,一个人打扮成逃荒的,居然跑回了南京。
  • 2022-11-02 23:09

    好文章拜读了

  • 2022-11-10 17:04

    霸王曰,刘邦小人背信弃义,不守盟约!如今四面楚歌,天意乎?虞姬催泪曰,妾不忍见霸王悲伤,拔剑欲自刎,霸王大哭曰,孤不能保全爱妃亦不独生矣! 突闻账外一人高呼,我王毋悲,微臣已领20万江东援兵正度过乌江而来!霸王大喜曰,爱卿救驾有功,孤以王爵待卿!虞姬催泪曰,我王万年,我王有救矣! 霸王揽虞姬于乌骓之上,高举长戟,高呼全军夹击汉军!大楚兴矣! 全军大振,突围而出!

  • 2023-02-04 07:04

    你谁呀

  • 2022-09-26 14:56

    贵族怕流氓,

  • 2022-12-01 20:50

    不提刘贾。都不配谈垓下

  • 2023-01-08 17:09

    好文,分析不错[点赞]

  • 2023-02-18 14:30

    小编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