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可说尽,势不可用尽。
写文章要会含蓄,不要把话说尽了,含蓄就会有余味;同样,书法也要会蓄势,不可把势用尽,善蓄势就能笔短趣长,味厚。
例如,王羲之《得示帖》中的“雾”和“故”,这两个字平常写法都有一个捺画,但是王羲之都没有将其“捺”出去,而是用了收敛之法(如图1),这就是吾所说的“留得住笔”。

王羲之《得示帖》
为了读者有一个更直观的把握,我们再看一下赵孟頫《杜甫秋兴八首》中的“故”,王羲之《心经》中的“故”。

左为赵孟頫写法,右为王羲之《心经》中写法
赵孟頫“故”的捺画写得比较放,而王羲之《心经》中“故”的捺画比较中庸。与此相比,王羲之《得示帖》中“故”的捺画却收敛成了一个弧形。——这就是“蓄势”。
所谓“蓄势”,就是敛不尽之态,蓄有余之势,以收到笔短意长的艺术效果的一种方法。说具体一些,就是应开者多合,应伸者多缩,长画写短,直画写曲。
下面我们以“辶”旁为例,进一步体会“蓄势”之法。
第一组四个“远”字,其“辶”旁都是伸得远、放得开的。

而第二组的八个远字,其“辶”旁则都是用“蓄势”,收得住,敛得起的。

读者朋友可以将上面的十二个“辶”字写法悉心体会,看作者是如何“留得住笔”的。陈簠斋《习字诀》说:“若藏锋则功力到,力量足,神明于法,自能缩而更胜于伸,愈收愈足,愈敛愈妙。”
所以说,精通“留得住笔”的人,就能处理好每个字中的最后一笔,做到迭宕变化,而又气足神完,画虽短而意欲长,笔虽收而趣有余。
行草书是最容易写得放的,为不使过分,在创作时要注意不要势尽力竭,在振摄擒纵之间当以敛蓄为上,有余势则味自厚。
最后,对着王羲之《忧悬帖》,请读者细心体会其中“留得住笔”之妙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