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走向哪?听听何小鹏、乔红、董明珠等两会代表怎么说

人形机器人发布 2025-03-17 22:40:34

全国两会期间,人形机器人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物理载体之一,作为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融合的新兴领域,将成为未来产业的核心赛道之一,以其强大的创新驱动力量吸引全球的注意力。

2025年开年,人形机器人领域便可称得上百花齐放。2月23日,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M01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2月26日,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一项算法技术,能够使人形机器人从各种状态下实现快速、稳定地站立。3月3日,深圳企业优必选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诸如此类的消息从全国各地传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可谓是日新月异。

此外,两会期间,魔法原子旗下的最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小麦在江苏广电总台化身为主持人“苏小麦”,完成首次两会报道,展现了语音交互、语义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为两会报道注入科技活力。

大放异彩的人形机器人,两会代表们对此又有何看法呢?

▍何小鹏: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将通用机器人分为五个层级:L1:无自主操控,机器人完全由人类控制;L2:基础辅助智能+操控监督,机器人能够执行基本的预编程动作并能自主保持稳定,但仍需持续的人工监督;L3:具身智能+训练监督,机器人在大量场景中能够经训练后独立运行,但在部分情况下会寻求人工监督;L4:自成长智能+轻微监督,机器人能够执行广泛的复杂适应性和协作性任务,并在最少的人工监督下适应;L5:AGI/ASI完全自主,机器人在认知和物理任务上展现出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在法规和机器人法则下自主运行。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朝着L3级迈进,但要从L2跨越到L3仍需不小的努力,

因此,何小鹏提议通过市场推广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加速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培育和需求潜力的释放,从而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和规模化增长。

此前2024年11月6日,小鹏也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小鹏Iron。Iron采用仿人结构设计,身高178cm,体重70kg,采用1:1人类双手尺寸设计,拥有15个自由度,支持触觉反馈;它拥有超过60个关节,可以模拟人类的多种动作,如站立、躺卧、坐等;配备了新一代直线执行器和新一代微型手指关节,较上一代扭矩密度提升20%。目前,Iron已经正式进入小鹏汽车工厂工作,承担起拧螺丝等组装生产任务。小鹏Iron未来将会聚焦在工厂和门店等场景,做与客户交流互动的迎宾工作。

▍乔红:实现科研力量的快速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乔红带领团队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实验室中研发Q系列机器人,见证了人形机器人的迭代与“成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乔红团队还将人形机器人软硬件设计任务拆解成定制化本体设计、多类任务决策等12个技术组,构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核心技术底座,形成了核心壁垒,通用的大工厂还能够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对高性能的机器人系统,服务工业和农业等领域。

身为研究机器人的专家,乔红在两会现场提到,我国机器人技术已得到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显著减少,近三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载量达到全球的1/2以上。在机器人领域怎么样做产业化的问题上,乔红希望政府、企业和科研能够一起把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机器人的系统性和类脑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充分融合,实现科研力量的快速转化。

▍唐冬生:首先在工业场景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认为,人形机器人“首先在标准化、数据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工业场景落地”。同时,长期在一线关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唐冬生进一步补充,制造业中的研发设计和质量检测两大岗位,最能够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效益最大化。

唐冬生建议政府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提供技术要素供给,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机制,支持具身智能行业更好地开展研发,统筹调度算力和数据资源。

▍许礼进:开拓更多机器人落地场景

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许礼进一直在关注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宇树科技、优必选、星动纪元、智元等企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追赶式创新’向‘开拓式创新’的转变。”

全国两会期间,许礼进就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方面提出建议。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具备多元性与特殊性,不同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需求不尽相同,这就导致目前我国缺乏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落地的普适性解决方案。因此,许礼进提议政府加大首台(套)政策的扶持力度,开拓技术难度小、需求量大的领域应用试点场景,加速整合各领域应用场景数据,形成标准化场景库。

▍刘永好:希望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在过去五六年的时间里,新希望每年投入上亿的资金,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创新设备的普及让基层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目前,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新希望研发的切菜机器人等设备已投入实际生产中。

刘永好对人形机器人充满美好愿景,希望用机器人代替重复劳动,用数据优化生产流程,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期盼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千家万户。

▍梁伟:建议打造中国西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梁伟提到,成都已初步构建起“成都研+成都造+成都用”的人形机器人发展生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产业优势。在技术研发上,成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推出创新产品,“视觉模仿学习”和“多模态交互”等关键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同时AI大模型也在快速发展,有多项大模型和算法通过国家备案,为人形机器人“大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应用场景上,成都的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广泛的工业应用场景。因此,梁伟建议增强成都及成都都市圈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动能和产业链接力,打造中国西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

▍闵卫东:人形机器人应聚焦“人不能为”的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替代焦虑”——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取代既有的工作岗位,他认为机器人和人各有优势,机器人负责重复性、高危性的工作,人类则专注于创造性、情感性活动,各展所长才是技术文明的真正进步。实际上每次重大科技变化发生时,部分工作消失的同时又会产生更多新工作岗位。因此,闵卫东提议人形机器人应聚焦“人不能为”的领域,用好人形机器人,让科技的温度与人类的诗意共存,让人回归人的价值。

▍程伟:引导机器人技术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程伟提到:“面向家庭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既是经济逆周期调控的新支柱,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后,程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建议要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标准制定,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加强理论标准研究,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引导机器人技术健康发展,同时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董明珠:高精度并不依赖于机器人是否具有人形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提到:“与AI结合,实现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她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所追求的是卓越的精确度和出色的协同工作能力,高精度并不依赖于机器人是否具有人形,而是取决于其设计和制造的精良程度。

▍结语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的重要节点,在各地区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形机器人相关内容成了高频热词,可见“人形机器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领域之一,已逐步成为全国的重要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人形机器人将迎来迅速发展,未来在核心技术自主化、成本优化及伦理规范下,人形机器人将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有机构指出,当前我国整机市场规模约在20亿元至50亿元。2028年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2等级,以特种场景应用为主,工业场景逐步落地,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0亿元至500亿元。2035年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3等级,在工业场景形成规模,服务场景逐步落地,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1千亿元至3千亿元。2040年到2045年,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4等级,实现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规模应用,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千亿元至1万亿元。2045年后,人形机器人整体进入Lv5等级,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

0 阅读:2

人形机器人发布

简介:最新发布人形机器人科技、产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