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宣布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时,他可能低估了这个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技术革命。2025年,随着特斯拉Optimus即将实现量产、中国优必选WalkerX进驻汽车生产线,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应用。朱啸虎公开质疑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商业化前景,迅速在创投圈和机器人行业引发强烈反响。
“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项目商业化路径不清晰,设想的客户群体更多是基于想象,实际需求并不明确。”
在2025年这个被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元年的关键时点,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这番表态引发轩然大波。这位曾成功投资滴滴、饿了么的"独角兽捕手",决定陆续退出相关投资项目。
▍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景明朗,有点泡沫也无妨!
面对上述质疑,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迅速回应:“朱老板别闹。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朱老板这么一番话,我就好奇以后机器人赛道的优质公司谁还会跟他聊,更不用说拿他钱。”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在朋友圈发表长文回怼:"我认为他比较适合那种今年投入后年就见效的快餐式项目,AI和人形机器人都不是能让他快速赚钱的项目。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甚至长远的改变人类历史,很庆幸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能坚持10年如一日,不被这种噪音所干扰,这哥们甚至问出了人形机器人在这个阶段有什么用?就像质问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用眼前看到的来否定未来,这不应该是他这个段位人应有的表现。"
被金沙江创投“退出”的项目星海图也隔夜发文回应,解释了金沙江创投对公司投资的始末,并表示“对朱先生的投资成就和行业贡献深表尊重”;另一家被投机器人企业松延动力则发布机器人演示视频,并配文“无惧杂音,继续前进”。
同时也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朱啸虎此番言论主要是从财务投资的角度出发。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对此表示,“不同人的站位和出发点不同,从投资角度,人形机器人是市场有共识,但商业模式不清晰,短期或许难有投资回报。而他有很多更好的选择,没必要这个时候投资相对更高不确定性的赛道。”
对于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进度,行业内外都充满了好奇。此前,已有行业大佬专家针对此问题发表过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领域权威人物张亚勤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AI已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有机会成为这场智能革命的领军者。而未来10年,机器人的普及将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
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则在2025正和岛案例共学大课·安徽站的“顺应大势开拓新局”主题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最大的变局是人工智能大时代的来临。DeepSeek的横空出世,震撼世界,全球顶级大公司纷纷布局AI。未来,人工智能革命会开启新的全球增长周期,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引领者,在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方面,客观说我们已经走到了前面。
金沙江创投投资的具身智能企业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从企业实践洞察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具身智能赛道跨界玩家不断增多,整体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大家都对这条赛道充满信心,相信它有未来、有前景,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果。越多人涌入,赛道发展就越快,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利好消息。具身智能有着扎实、有用的硬件基础,出现一些泡沫并无大碍,不会像一些风口那样,泡沫破裂后无法沉淀下任何实质性的成果。
▍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扛起大旗,多点耐心与关注!
从2021年马斯克在特斯拉AI日上首次展示Optimus原型机引发全球人形机器人热潮,到2023年ChatGPT横空出世带动具身智能(Embodied AI)研究狂飙突进,短短四年时间内,当前人形机器人与与具身智能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呢?
凭借其技术集成性、解决劳动力短缺的能力、推动产业自动化升级的潜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景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影响力,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被认为可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体,得到资本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从发展环境来看,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其发展。近三年来,中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据机器人大讲堂&立德智库不完全统计,在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底这一周期内,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活动呈现爆发式增长,共发生40余起投融资事件,较上年同期增长超70%。具身智能相关领域在该周期内同样发生40余起投融资活动,并在短期内出现机器人发展史上罕见的融资规模与频次双高现象。这一情况充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技术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投入。
从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已超160家,其中中国企业超60家,占比 37%,已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且这一数据仍在快速增长中。具身智能领域虽全球没有确切的数字,但中国具身智能领域相关企业数量已超100家。其中的企业不缺乏像众擎机器人这样发展速度惊人,仅成立一年有余便接连推出专业级大人形SA01EDU版、全尺寸人形机器人SE01EDU版、轻量级、高动态、全开放通用具身智能体PM01等多款产品,并实现全球首例前空翻,凭借类人跑步姿态、斧头帮舞蹈等视频宣传火爆出圈的企业。
而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据高盛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380亿美元,较之前预测大幅提升。摩根士丹利则预测,美国市场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总收入约40亿美元,2040年达2400亿美元,2050年升至1万亿美元。麦格理则更为乐观,认为到2050年市场价值可达3万亿美元,相当于去年整个法国的GDP,充分显示出其对人形机器人在各行业广泛应用的信心。ARKInvest更是大胆预估,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最高可达24万亿美元,等于现在全球股市总市值的四分之一,家庭和工厂这对“钢铁CP”要平分天下。
在行业迎来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利好下,朱啸虎选择退出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赛道的决定,实际上折射出风险投资与硬科技产业在发展节奏上的本质差异。这位以"快准狠"著称的投资人,其决策逻辑始终围绕着可量化的商业指标:"能不能商业化?谁来付钱?销售周期多长?是不是见面就能签单?商业化是否可持续?是不是有高留存?。"这种源自消费互联网的成功方法论,在面对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硬科技领域时,显然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朱啸虎的投资哲学在其过往言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一直不希望创业者去教育市场。教育市场太累了,而且需要很多钱投资"。这种追求确定性的投资风格,使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斩获颇丰,却也导致其屡屡错过需要长期培育的技术革命。值得玩味的是,即便在宣布退出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同时,他仍坚持认为:"不要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动作,靠改变惯性获取成功的概率太低了,还是聚焦在自己擅长的安全的赛道上,不要想着赢家通吃。所以我们从来也不愿意追逐市场热点,某些赛道很火,让别人去赚,这钱我们不赚。就聚焦在我们熟悉的赛道上,这个赛道已经很大了,我们已经很满意。"这种近乎偏执的路径依赖,或许正是其投资版图中始终缺少真正硬科技标杆企业的深层原因。
▍结语
将朱啸虎的投资策略置于科技创新史的长河中审视,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从爱迪生电气时代到个人计算机革命,几乎所有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工业技术革命,都经历过被"精明投资人"看衰的阶段。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用了20年,云计算概念提出到真正普及也耗费了15年光阴。这些案例无不证明,真正的技术革命往往需要跨越"死亡之谷",而穿越周期所需要的,恰恰是朱啸虎方法论中最稀缺的要素——对技术演进规律的敬畏与对长期价值的耐心守候。
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在类似的历史节点。一方面,核心技术的突破速度远超预期:运动控制算法迭代周期已缩短至6个月,核心零部件成本曲线呈现指数级下降;另一方面,商业化场景的拓展日新月异:从汽车制造到医疗辅助,从物流仓储到家庭服务,应用边界正在快速扩张。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仍然用"能否立即签单"来衡量投资价值,无异于用温度计来称体重——工具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错位。
正如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所说,产业发展不可能没有代价、不走弯路,但只要机器人的火热本身符合产业规律,这个火应该烧一下。对于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这样的变革性技术,我们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而非短期套利思维。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路线的突破,更是一批怀揣产业理想的创业者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以众擎机器人赵同阳为代表的产业先锋,他们用实验室里的不眠之夜,用生产线上的反复调试,正在将科幻场景加速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