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并起,各怀鬼胎,所以,没有一定生活阅历和积淀的人,还真读不懂三国。原因无他,聪明人太多,算计太严重!
要说到汉末(有些人十分纠结三国的概念,搞得我都不敢轻易用“三国”这个词了)谜一样的人物,钟会绝对是能够入选Top榜的。明明是权贵子弟,可以在家族的功劳簿上躺平,还自身能力首屈一指,却偏偏要走谋反那条不归路。
为啥呢?为啥呢?为啥呢?重要的问题问三遍!
问完之后,咱们直接上答案:越是高级的人越喜欢把游戏玩得更高级,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喜欢去挑战不可能!
介绍一下精神小伙钟会钟会出身颍川四大家族的钟氏,他爹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傅钟繇,他哥是青州刺史钟毓。但他的母亲是钟繇的小妾张昌蒲。钟会身上有点袁绍的味道。
但是,咱们也别“皇帝不急太监急”了,不要以为钟会是钟繇的庶子,日子就会过得很憋屈。
首先,咱得了解钟繇这个人在曹魏集团的分量。钟繇是颍川四大家族钟家的掌门人,是和荀彧有差不多江湖地位的士族大佬,然后人家还是荀彧亲自邀请出山的。他出山就直接给曹操去总督关中了。可以说,曹操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招安关中群雄”、“稳住雍凉两地”以及后来的“并州平乱”,没有钟繇根本就很难行得通。这么说吧,如果曹魏真的有什么西北王,那么钟繇就是第一任西北王。
其次,钟会是钟繇在74岁左右生的,爷爷爱长孙,爹妈爱小崽,尽管钟会是庶子,但钟繇该给他的关爱一点都没少。比如钟会5岁时,钟繇就带着他去拜会蒋济这样的朝中大咖、士族大佬。关键是,从小就是一个小机灵鬼的钟会相当争气,顺顺当当地从蒋济那里拿到一个“非常人也”的高级评价。
天赋满满的钟会也并没有浪费他的天赋,长大之后便名满天下,尤其是以精通玄学著称,弱冠时,便能与名士、玄学代表人物王弼相提并论了。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个逻辑误区,钟会精通玄学,不代表他只精通玄学。
245年,刚满20岁的钟会担任领导秘书郎的角色;247年,22岁的他由秘书郎迁任尚书郎;249年,24岁的他又升任了中书侍郎。这里要重点解释一下“中书侍郎”这个岗位的分量,“中书”代表直通中枢,“侍郎”代表正厅级以上的级别。
同时,249年也是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间,钟会在这一历史转折点扮演了什么级别角色呢?大家参考一下司马师“此真王佐材也”这句话就可以了,刘邦的张良、曹操的荀彧、刘备的诸葛亮等大神,才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也正在这个时候,关于“钟会威胁论”开始在江湖上流传开来了。始作俑者便是被司马懿父子逼得无路可走而投降蜀汉的夏侯霸,他在降汉之后,跟姜维说:“钟会虽然年少,但如果被魏国重用,则必会成为蜀汉、东吴之患。”
254年,高贵乡公曹髦即位时,赐与钟会关内侯的爵位。但钟会私下对司马师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曹植),武类太祖(曹操)。”从曹髦后续的表现来看,钟会识人的眼光是相当独到的。
255年,淮南三叛的第二叛——毌丘俭和文钦在淮南谋反爆发了。当时大将军司马师新割目瘤,身体还未恢复。朝廷大多数人认为:让太尉司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只有傅嘏、王肃和钟会力劝司马师亲征。因为你司马师这个叔叔也不是省油的灯,你不能让他的功绩和威望超过你了,否则他完全有资格不服你,更遑论你的接班人了。
司马师打光自己最后一滴血后,辅佐司马昭接管大局的也正是钟会。司马昭统领大军赶往洛阳,令钟会运筹帷幄。钟会凭此升为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257年,淮南三叛的第三叛又来了。当时司马昭想架空诸葛诞的军权,要诸葛诞入朝当司空,正在给母亲服丧的钟会在第一时间赶来告诉司马昭,不要想得太美,诸葛诞绝对不会从命的,赶紧做好后续的准备。
在平定诸葛诞叛乱的过程中,钟会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用计逼反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一家;比如攻破诸葛诞的大本营 寿春,也是钟会出谋划策最多。
此事过后,钟会名声大噪,很多人都把他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司马昭也意欲升他为太仆(九卿之一)。但钟会顶住了诱惑,他拒绝了九卿之一的岗位,而是选择了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这是司马昭心腹才可以担任的职位。然后,司马昭因为他平定诸葛诞有功,要进封他为陈侯,他也推辞了。
261年前后,钟会升迁为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司令员。钟会虽然身挂军职,但朝廷大小事务和官吏任免权他经常插手。比如名士嵇康等人被杀,都是出于钟会的谋划。
接下来,便是司马昭当街弑君然后想借伐蜀来转移注意力的事情了。
当司马昭提出伐蜀计划时,曹魏朝廷几乎是一边倒地表示反对,只有钟会力挺司马昭,还积极地跟司马昭预设、探讨战略、战术。
这样一来,司马昭在前线总指挥一职上就没有太多的选择,钟会是他唯一的合理人选。尽管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跟司马昭说“钟会靠不住”,比如如下:
司马昭的王皇后: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名将羊祜之叔母辛宪英: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钟会的亲哥哥钟毓: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司马昭的铁粉傅嘏: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钟会的同辈好友裴楷:钟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钟会的外甥荀勖:钟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
但钟会最终还是被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主持了伐蜀大业。
钟会伐蜀,一方面命令西北军功勋老将邓艾负责牵制沓中的姜维,一方面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汉中,还特意安排了曹魏功勋老将许褚的儿子许仪在前修路,后因为一座桥没修好,把许仪给杀鸡儆猴了。
钟会取汉中,由于蜀汉的国防对策失误,基本上没啥可以过度掰扯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移蜀将吏士民檄》,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心理战。
稳定汉中后,钟会火速出阳平关,赶往阴平、白水关,葭萌关一带,与邓艾、诸葛绪顺利地把姜维逼进了剑门阁。
若事情就此打止,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司马昭成功把自己洗白,钟会独揽伐蜀首功,邓艾凭借此功再进一步,诸葛绪跟着喝一口汤,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是,这个时候,历史的拐点出现了,还不是一个,是两个。一个是邓艾不服钟会这个小年轻,想争一争伐蜀的首功,反正自己也一把年纪了,再不搏一把就没机会了,然后抱着求死的决绝心去偷渡阴平小道了;一个是钟会觉得好东西不能让人分享,为了吞并诸葛绪的兵权和分红,密报说诸葛绪畏缩不进,于是将他押进囚车运回京城了。
司马昭那边,在这一年的十月份,便完成了“受封晋公、加九锡”的升级,剩下的他也不太关注了。
可就在钟会意欲退兵的时候,邓艾奇迹般杀入成都平原的消息传来了,钟会立马就不淡定了。若是邓艾死在成都平原,那倒也罢了。若他偷袭成都成功了,自己岂不是要把伐蜀首功拱手让人了?所以,钟会决定留下再看子弹飞一会。
还别说,邓艾奇袭成都还真成功了。于是,蝴蝶效应随之而来了。首先,姜维主动向钟会投降了,把他放进成都平原了;其次,邓艾凭借这盖世奇功,风头盖过钟会了。最后,钟会心里的小魔鬼彻底爆发了,谁敢骑在我头上我就弄死谁。
后来,钟会利用他们家祖传的书法特长,篡改邓艾和司马昭之间通信,利用邓艾做事不讲究的毛病,激发了他们之间的政治矛盾,成功把邓艾打成了反派,并最终让邓艾父子丧命。
但钟会也别高兴太早,他因为欲望的小魔鬼不可控制,意欲谋反,结果被早有防备的司马昭用亲信卫瓘给轻松干掉了,但好歹还有个“伯约兄弟”给他陪葬。
钟会伏诛后,钟家被连根拔起了吗?并没有!仅仅是侄儿钟邕、养子钟毅等被处死而已。钟毓和其他钟家子侄活得好好的,保留原待遇不变。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司马昭居然默认了向雄给钟会收尸。古往今来,统治者默认给谋反者收尸,应该是不多见吧?
深度解读一下钟会天才和疯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如果钟会在蜀地拥兵二十几万而不造反,那他就是天才;可只要他迈出了谋反的那一步,他就是疯子。
因为钟会的谋反从本质逻辑是不可能成功的。
首先,大家真的以为司马昭是个听不出好赖话的主?那么多人在他耳边说钟会这个人靠不住,他真的就全部当耳边风了?要知道这些人中,既有钟会最亲近的人,也有司马昭最亲近的人。
其次,钟会并不真正了解底层逻辑。那些曹魏将士他们为什么要跟你钟会造反呢?他们跟你有什么关系和感情?人家参加了灭蜀之战,回去就有丰厚的奖励,何必因你而放弃手里的西瓜,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冬瓜?再说,人家的一家老小还在北方呢,你以为大家都和你一样,父母双亡,没有亲生儿子吗?
最后,钟会低估了身边的潜伏者。卫瓘被司马昭派过来当监军,相对于纪委书记,还自带执法队,你以为人家是吃干饭的。你不要以为人家愿意跟你一起陷害邓艾,就真的跟你一条心了,人家陷害邓艾,很大程度是身为士族很是排斥出身寒门的邓艾小人得志而已。
但是,既然钟会谋反是一步死棋,那么钟会又为何会慢慢走到这一步呢?
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成名要趁早”,但其实“成名过早”是一把双刃剑。要知道,一个人有掌控欲望的潜力和天赋,不代表能恰到好处地掌控自己的欲望。钟会实际上就是死在他过早、过于聪明这一点上了。
咱再来回顾一下钟会的生平,他是不是出身豪门?是不是少年英才?是不是起点比一般人高太多?是不是年少成名?是不是才艺双绝?是不是一帆风顺?是不是才压群雄?
但是呢?大家要明白,在一些高端游戏局中,几乎没有一个游戏玩家是智商不在线的。为什么那么多人早早就看出钟会这个人身上不确定性因素太多?都是熟悉游戏规则的人,这点事情还能看不破?你钟会太锋芒毕露了,又怎么是一个甘于屈居人下的人呢?
这里非常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钟毓等很多钟会的自家人也要提前向司马昭暴露钟会呢?两个方面的考虑,钟会的路如果没走通,提前给自己和家族预留一条后路。领导,你得原谅我,我早就跟他划清界线了;如果钟会真的办成了他想办的事情,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很多事情钟会也不会真正计较的。
那么,司马昭在听了那么多劝告之后,依然要重用钟会呢?没办法!他没得选!当街弑君之后的司马昭,政治名声已经跌落到了低谷,士族阶级、老臣集团中愿意跟他捆绑在一起的人真的微乎其微了,而且他还不能重用他们司马家的人,他叔叔司马孚一直就表现得跟个曹魏忠臣一样,你没法保证他背后没有自己的想法。钟会是唯一明确表态支持他且有能力担当重任的人。
然而,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支持司马昭,而钟会要独树一帜地去支持司马昭呢?因为领导的没有选择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好选择,领导的绝望恰恰是自己的最大希望。我支持你伐蜀,你总不能把我一脚踢开吧?踢开,你用谁呢?
讲白了,钟会是把“以退为进”做得相当到位的人,但这也仅仅限于他担纲伐蜀主帅之前。
担纲伐蜀主帅之后,钟会开始有点飘了。比如他杀许褚的儿子许仪立威就有待商榷,别人服你自然会服你,不服你,你杀掉革命元老许褚的儿子,只会让更多人更加坚定地敌视你;比如他构陷诸葛绪以图吞并其兵权,也不是啥高明的招,你以为立了大功之后,自行增加自己的兵权是好事?你想干啥呢?你这不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了吗?黄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死也是死。
但钟会真正开始暴走模式还是被邓艾这位老同志带偏了节奏。你邓艾不服钟会,但你想过钟会会不会服你呢?如果钟会不服你,作为你的顶头上司,他会用什么招来对付你呢?果然,随着邓艾奇袭成都成功后,一切都往无法遏制的方向发展了。
钟会不服邓艾,然后利用阶级感情,伙同军中大佬陷害了邓艾。扳倒了邓艾,吸收了邓艾和蜀汉的降卒,钟会的实力更上一层楼,然后欲望进一步膨胀——他觉得自己能力、家世、声誉、实力各方面都不比司马昭差,为什么不能跟司马昭掰掰手腕?
但最终,一心想演主角的钟会却因为忽视了配角的力量而一败涂地。
总结一下,钟会这个人是真的很聪明。人家从小到大就在玩高端局,而且还一直玩得很溜,虽然最后倒在了门槛上,但并不妨碍他的能力水平评价。如果非要用同时代的人物给他来个类比,我觉得汉末大神袁绍是比较合适和贴切的。
聊点现实的吧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很多人都对钟会这样的富二代、官二代带有先天性的敌意?但是,我想奉劝大家的是,不喜欢归不喜欢,该佩服的地方还是要佩服。
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我们真的是生来公平的吗?不要用人格上的公平替代了所有公平!残酷的现实是,往往是那些在别的方面没法追求公平的人才会死死地拽着人格上的公平不放。
你们家连交个学费都困难,人家从小身边就围着一群名师辅导,你们能一样吗?你还在玩泥巴,人家就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各种高端饭局、社交场面,你们能一样吗?你还在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而迷茫时,人家已经明确知道自己的半成品轨道在哪里了,你们能一样?
所以,越是底层人,越是容易自带一股犟驴脾气,反正我不了解的、不理解的、不认可的,那特么都是大错特错的,然后赶快叫二营长拿来他珍藏的意大利炮,轰他!
实际上,很多事情你不理解只是你没有见识过事情的新鲜面、参考面。“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大家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袁绍、钟会这种人不厉害吗?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达到旁观的境界,根本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东西,最后只能以成败论英雄了。
咱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学会结合条件和环境去看结果,不要被“唯结果论”给带偏了。请相信,“一切只看结果”这是上位者给下位者下的套。
新年第一天,不想跟大家聊太多沉重的话题。最后就以一句话,匆匆结个尾:收获是对认知的馈赠,而不是对勤劳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