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聪明一世,却犯这种错误,一起观看

皖北小哥故事汇 2023-06-08 17:17:05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中国二千多年来,最辉煌的一位。他的声望和战功,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他不但征服了周围的几个小国,也征服了几个小国,让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了“天可汗”,这让唐太宗成为了亚洲唯一的统治者。不仅如此,唐太宗是功不可没的,他一手将大唐从战乱中拯救出来,并且以他的才干,在众多大臣的支持下,建立了“贞观之治”。

从此之后,大唐就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国度,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度,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虽然唐太宗在管理国家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但他也知道,在这个时代,他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建立太子。从古代开始,就有一种制度,那就是以嫡长子继位为中心,来解决皇室在权力和财富上的冲突。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也变成了后世封建王朝所遵守的一条规则,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就是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变数,让唐太宗这个睿智的人,对自己的太子之位产生了怀疑,这也决定了大唐的未来。

 “二子夺嫡”在唐太宗年间加剧了唐太宗对太子之争的情感在我们封建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历代皇帝采用的嫡系血统,并不能缓和各大皇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斗争,即便是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唐太宗,也不能幸免。

唐太宗在有生之年,曾经有两次因为皇位而受到威胁,第一次就是因为他的军功,与李建成平起平坐,想要登上皇位。到了晚年,唐太宗再次犯下了同样的错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了夺嫡,展开了一场内讧。

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皇位之争与其他的不同的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当皇位之争在朝廷中出现的时候,就会立刻引发不同的力量,他们会互相争夺权力,进而造成朝政的不安定,政局的不稳定。

唐太宗在李建成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篡夺了他的皇权,并最终登上了皇位。然而,到了晚年,李承乾和几个皇子却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夺。 李承乾虽然深得长孙皇后的宠幸,又以自己的大儿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但他的双腿却始终无法痊愈,所以才会如此的内向。因为他的双脚受伤,很多事情他都不能参加,而他的竞争对手李泰,则是因为他在朝堂上的造诣和多年的影响力,深得唐太宗的欢心,甚至还给了李泰一笔丰厚的奖赏。

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几次三番的挑衅李承乾,两个人在东吴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李泰也没有闲着,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关系,想方设法的拉帮结派,想要在朝中培养出一股可以和皇子分庭抗礼的力量。顿时,整个朝堂上的大臣们都在各自的阵营之中,李承乾和李泰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任皇帝。

这种变化很快就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于是,李世民在一次朝堂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稳定局势,避免出现更大的变故。唐太宗很清楚,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了,那么所有的皇子都会对自己的位置虎视眈眈,到时候必然会引起一场内讧,到时候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了。

所以,唐太宗在朝堂上表明了自己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坚定立场,他说,李承乾陛下的双脚虽然残废,但却不会对他的政事造成任何的影响,更何况,李承乾陛下还有一个儿子,根据宗族的规定,如果他死了,他还可以再生一个孙子。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要告诉所有的王子,其中也有魏王李泰,唐太宗绝不会让任何一个王子继承自己的皇位。但唐太宗万万没有料到,齐王谋反一事,居然牵扯到了李承乾这个太子。李承乾被下属举报有谋逆之心,唐太宗当机立断,命大臣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还有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全部都参与了此事的查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李承乾被扣上了叛逆之名,当然没能幸免,可是因为他的特殊地位,最后却被降职为平民,于是李承乾便提前从和魏王李泰争夺储君之争中抽身而退。这让李泰看到了登基的机会,他也在为登基做着更多的准备。废储魏王夺取皇位,让晋王李治登上皇位。

出乎李泰和满朝文武意料之外的是,李承乾的陨落,并没有给李泰一方带来任何的生机,反而让李泰夺取皇位的野心彻底的崩溃了。唐太宗的继承权之战,到此告一段落。不过,随着李承乾和李泰的倒台,朝堂上的局势却并没有因此而平息下来,相反,暗流涌动,所有人都纷纷更换了支持自己的人,开始为自己所效忠的人卖命。

唐太宗在主持李承乾与李泰争夺皇位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三方”的局面,他这个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而其他的文武百官,则是投靠了李承乾与李泰这两个人,以求在新的朝堂上保住自己的地位。 唐太宗执掌朝堂几十年,为了避免朝堂动荡,他毫不犹豫地铲除了李泰和李承乾这两股争权夺利的力量。

最后,李治这个距离皇帝之位还差得很远的人,终于有了机会,被唐太宗看中,被认为是唐太宗最好的接班人之一。《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轲亦有文武双全之能,太宗亦以其为师。”

很显然,吴王李恪深得唐太宗的赏识,在朝堂上也是颇有影响力的,李世民对他也很有好感,被认为是唐太宗心目中最理想的接班人。

唐太宗对李恪宠爱有加,而李恪则是为了争夺皇帝之位,和李治展开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斗争。

可最后,李恪在和晋王李治的争夺中落败,被扣上了一个“谋反罪”,这也为李治的继任扫除了一切阻碍。

晋王李治一向以懦弱著称,可他两次争夺大帝之位,都获得了胜利,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事实上,这一切都与“仁孝”这个名号有关,而这名号早已打在了晋王李治的身上。

因为,在李世民的人生之中,曾经发生过不少的惨剧,所以,李世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完全地将自己的亲人给保护起来,所以,李治这个忠厚老实的人,深得李世民的宠爱,也是他日后登上皇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李治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却是因为他的功劳,也是因为他的功劳。

虽然唐太宗的身边有很多强大的大臣,也有很多有能力的大臣,可是唐太宗却可以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来治那些有头有脸的大臣。

可是在李治的眼中,他的手下都是心机深沉的人,而且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根本不可能被他打压下去,所以李治虽然是个懦夫,可是他却很难真正的执掌朝政,很有可能他的权力会被夺走,而不是他一个人的权力。

所以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几个有头有脸的大臣,当然都是想让没有什么经验,没有什么实力的李治继承皇位。

这也是为什么,李治被称为“晋王仁孝,可以做太子”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他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唐太宗在位的时候,长孙无忌的势力越来越大,几乎已经掌握了整个朝政,所以他才会让李治当太子,让这个胆小如鼠,唯唯诺诺。

这也是为什么,长孙无忌对李治推崇备至,用“仁孝”来形容李治的软弱。

于是,李治便得到了文武百官的支持,登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被称为唐高宗。

唐太宗在蒙昧时期,废掉了贤王李恪,转而扶持了一个柔弱的人,从而使大唐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考虑到大唐历史上的发展,唐太宗放弃了能力更强的吴王,选择了李治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谁都知道,李治登基后,并没有牢牢掌握住朝的权力,反而让武则天这个女子得到了更多的权力。

而且,他还一直在容忍武则天的做法,最后,武则天掌握了朝政,这才让武则天的大周统治了大唐,而李唐的皇室成员,也是在这个时候,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经过几次朝中的叛乱,李唐终于夺回了权力,但这也让李唐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李恪这样的人,也算得上是个明君了。

他的父亲是李世民,父亲则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身上同时有着“隋”与“唐”两种“皇族”的“血统”,可以说是“出身”极高。再加上他本身的血脉,更是得到了整个陇右区域的贵族们的全力支持。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李恪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少年,武功了得,箭法更是出神入化,很得唐太宗的欢心,甚至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赏识。

所以,当唐太宗二度册封太子的时候,无论是李治还是李恪,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一个是长孙无忌这样的大人物,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长孙无极也曾多次劝谏,说李恪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以免李世民把太子之位传给吴王,李恪体内流淌着隋王室的血液,一旦传出去,很容易对李唐王室产生不可控制的冲击。

最后,李世民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劝告,说晋王李治为人宽宏大量,将来必是一代英明神武的皇帝,所以他才会选择李治作为下一任皇帝。

但是,更有资格当上君王的李恪却死在了长孙无忌的算计之下,这个决定实在是太过悲哀了,后世也为之感到遗憾。

甚至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也对唐太宗的聪明和愚昧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他说:“李恪英之,李治朽之,知子者,父亲也。但从长孙无忌的话来看,却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如果吴王李恪登上了皇帝之位,朝中的权力绝对不会落在他这个有权势的大臣手中,也不会让他这个女子继续执掌朝堂,这才造成了大唐三世覆灭的结果。

再说了,李恪一向是出了名的智勇双全,若是李恪能够继承皇位,说不定大唐还能更上一层楼,重现“贞观之治”,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4 阅读:53
评论列表
  • 2023-06-09 16:28

    了解历史了[点赞]

    皖北小哥故事汇 回复:
    好的
  • 2023-06-09 16:32

    原来是这样

    皖北小哥故事汇 回复:
    是的
  • 2023-06-09 16:29

    写的很好[点赞]

    皖北小哥故事汇 回复:
    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