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冬天12月3号那天,天气特别糟糕,风大雪也大。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养老院,有个老人躺在床上缩成一团,浑身直打颤。这位老人,他就是张国焘。这时候,他身旁既没护士也没亲人相伴,尽管他一次次地按下呼叫铃,想要唤来护士,但回应却始终未至。就这样,这位在历史舞台上引发不少争议的张国焘,最终在异国他乡的寒冷中,默默离世。张国焘到了晚年,心里头有过回国养老的念头。不过,他两回跟上面说想回来,毛主席却给了他两个不一样的条件。那毛主席到底提了啥建议,让张国焘干脆就拒绝了呢?【毛主席与张国焘的相遇】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就已经碰到了张国焘。那时候,他特别受李大钊老师的赏识,因此,他就把张国焘引荐给了毛泽东。初次会面,毛泽东便察觉此人态度颇为倨傲。
那时候,毛主席自个儿走上前去打招呼:“我乃湖南的毛润之。”张国焘听后只是简单应了一声,转头就跟旁边的人聊得热火朝天,把毛泽东晾在了一旁。张国焘的傲慢态度,让毛泽东铭记于心。他深知毛泽东曾在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职,因此对这位“小角色”不屑一顾。不久之后,他们俩在中共第一次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碰面了。可在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会儿,张国焘跟换了个人似的,一瞅见毛泽东,立马就热情地打起招呼:“毛润之啊,这一路走来不容易吧。”开会的时候,他还挺主动地找毛泽东聊起了怎么建党的事儿,俩人还一块回忆起了在北京大学的那段时光。张国焘之所以对毛泽东表现得那么热络,是因为他那时候在大会上扮演着类似“总协调人”的角色。因此,当毛泽东现身时,他打算借着站在主角身旁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1923年的时候,他俩又碰面了,是在中共三大的会场上。这次,大家聊起了国共合作的事儿,国际共产主义的代表也在场。张国焘觉得,咱们跟国民党走不到一块去。可毛泽东不这么想,他说农民的事儿大了去了,国民党在广东那边已经站稳脚跟了。要是咱们能把农民兄弟都发动起来,咱也能搞出一片天地。中共三大闭幕之际,毛泽东接任了重要职务。在离别之时,张国焘评论道,陈独秀过于执着己见,将责任揽给他人,对于共产党员跨党加入国民党的举措,他并不认同。肯定地说,毛泽东是支持陈独秀的,但这让张国焘心里不太乐意。所以,他打算回到北京后,找李大钊好好辩论一番。打从这以后,他俩在一些事情上慢慢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在长征的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顺利碰头。那天,毛泽东和张闻天他们早早就等着张国焘的到来。两人一碰面,就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毛泽东满脸笑意地说:“咱们的大队伍,总算是凑齐啦。”张国焘跟着下了马,笑眯眯地打招呼:“大家伙儿累坏了吧!”没多久,张国焘一听说中央红军人数连三万都不到,立马就开始跟中央对着干了。他觉得等两支队伍汇合后,应该往西边或者南边扩大根据地,不过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有不同看法,他们主张队伍应该朝北边发展。对于这事儿,两边都各执一词,谁也不让步。毛泽东就心平气和地跟他说明白,要是硬往南边走,路上肯定会碰到一堆难题。往北走的计划,那可是根据共产国际发过来的电报指示定的。然而,张国焘态度强硬地表示:“我认为我们应该往川康地区南进,要是第一方面军决定北上,那第四方面军就自己往南走。”
张国焘对毛泽东的决策感到不满,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高于毛泽东,他毅然选择了南下。在这一过程中,他甚至批评毛泽东丢失了中央苏区,导致中央红军人数锐减至万人左右。张国焘认为,这不仅仅是军事策略上的失误,更是政治方向上的根本错误。看着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张闻天提出让大家举手来决定方向。结果,大多数人都赞成往北走,就只有张国焘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后来,好多人都轮番上阵去劝张国焘,就连朱德也多次耐心劝解,可张国焘就是一点都听不进去。他啊,打死也不会听毛泽东的。最后,沙窝会议一锤定音,党中央做了个决定,要把两个方面的军队合并到一起。中央的那些大部门呢,就跟着右路军一起走。张国焘呢,他带着左路军往南去了。
然而,就在这个关头,张国焘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琢磨着要在党内挑起争端。他偷偷给陈昌浩下了命令,让陈昌浩带着右路军往南走,打算用武力手段来对付党中央。张国焘带着队伍往南走,结果真的碰了壁,没办法只能掉头往北,一路走到陕北,最后跟毛泽东碰头了。张国焘抵达陕北后,大伙都要求好好算算他的账。但毛泽东并没有给他难堪,只是淡淡地说:“国焘同志毕竟是我们党的元老之一,只要他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改正,那就行了。”张国焘一直缺乏真心悔过的态度,认错时总是挑轻的说,这让在场的一位将军非常生气,直接拿起鞋子扔向了他。但就算发生了这样的事,事后毛主席还是亲自到张国焘住的地方,向他道歉并安抚他的情绪。最终,经过毛泽东苦口婆心的劝说,张国焘算是回过味儿来了。可没过多久,王明一回来,张国焘心里头就又开始犯嘀咕,这事儿最后直接成了他逃跑的引子。【张国焘公开投敌叛变投奔国民党】1937年上半年那会儿,张国焘可真是过了段煎熬的日子。2月6号那天,张国焘给党中央交了一份检讨,名字叫《回头看看以前的事儿》。他在里面自己承认,两大方面军汇合后,他跟当时的中央领导在一些事情上有过不同看法,走错了路。但他也表示,现在自己的想法跟党中央是完全一样的,原则问题上没有任何差别。
尽管情况如此,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还是对张国焘与中央之间的不同意见进行了梳理,并对张国焘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段时间对张国焘来说,是他人生里最栽跟头的时候。以前他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指挥别人习惯了,但现在呢,走到哪儿都被人瞧不起,感觉就像成了众矢之的,谁见了都想踩一脚。这种从天上掉到地下的感觉,让他的心里头实在有点受不了。1937年9月份,陕甘宁边区有了新的政府班子,张国焘呢,被选为了这个政府的副头头,也就是副主席。没过多久,他阔别七年的老婆领着孩子抵达了延安。可没料到的是,张国焘最终还是背叛了大家。张国焘身边有两个铁杆手下,分别是李特和黄超,他俩都紧跟张国焘的步伐。当张国焘决定自己搞一套,带着队伍往南走时,李特和黄超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他这套做法的推手。
尽管如此,他们确实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出过一份力。特别是在西路军遭遇挫败之后,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带着队伍一路奔波到了新疆,成功保留下了革命的火种。不过,接连两个人遭到了杀害,这让张国焘在憎恶王明的同时,心里头也涌上了一股强烈的恐惧感。他意识到自己捅了大娄子,王明肯定饶不了他。心里头一害怕,张国焘就琢磨着怎么躲一躲这事儿。1938年4月的时候,张国焘找了个去黄帝陵祭拜的由头,悄悄从延安溜走了,打算重新找个方向。到了4月11号,他到了武汉,找了家旅馆住下,刚安排好就动手给毛泽东写了份东西,说自己没打招呼就走了,想在武汉这边找点活儿干。当毛主席和其他中央的领导们看到张国焘发来的电报后,都努力想要他留下,盼着他能回心转意,继续和大家伙一起干。不过呢,张国焘那边却一直没有给个回音。
4月17号那天,周恩来很直接地跟张国焘说了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希望他还能回去好好干工作。第二个呢,是先请个假,好好休息休息。最后一个,就是如果他不想干了,那就自己离开党。张国焘立马就直截了当地说,第一条路已经完全走不通了,但后面的两条建议嘛,倒是可以琢磨琢磨。不过,周恩来他们一走,张国焘立马就给戴笠通了电话,说自己想要站到国民党那边去。戴笠离开后,他随即拨通了胡宗南的电话,两人聊了起来。巧的是,就在那天晚上,张国焘被国民党的人悄悄接走了。走之前,他还给周恩来留了个简短的纸条,说明了一下情况。纸条上是这样写的:“兄弟我选了第三条路,现在住在别的地方了,你们就不用派人找了。”中共领导见张国焘态度强硬,没办法,只能按他的意愿来,决定让他脱离党组织。
为了让所有党员都能从错误中学习,毛主席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反复提及张国焘的事情,他就是想让大家看到这个例子,别再犯同样的错。在张国焘偷偷跑掉之前,他压根没跟他老婆提这事。后来,还是陈云找上门跟她聊了聊,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家老公已经跟党翻了脸。心情低落的杨子烈找到了毛主席,她提出了一个请求,想让组织安排她去武汉和张国焘见面。毛主席明白了杨子烈的心思,马上给组织部写了张条子,简短地写道:“批准子烈同志回家一趟。”说起杨子烈,毛主席心里头更多的是怜悯。他明白,像她这样的女子,碰到那种境地,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因此,毛主席安慰她说,你其实挺好的,张国焘眼下已经被戴笠抓住了。等你到了汉口,生活费党里会全包,还让她知道,啥时候想回来,党内都欢迎。
毛主席的一番话让杨子烈心里热乎乎的,她觉得现在头等大事就是跑一趟武汉,找张国焘讨个明白。因此,毛主席特地安排了杨子烈的儿子和妹妹前往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接着,组织上又接力把他们转送到了汉口,并且是直接交到张国焘派来的接头人手里的。张国焘投靠国民党后,他过得咋样呢?后来,当他琢磨着要回来时,毛主席向他提了哪些条件呢?【张国焘想回国,毛主席提出两个条件】张国焘跑到国民党那边后,日子并不像他以为的那么滋润。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一开打,蒋介石他们就开始忙活着安排人撤走。不过呢,他们压根儿就没把张国焘算进去,甚至还打算把他给甩了。毛人凤那家伙,表面上装得挺客气,说:“你与其去台湾,还不如就待在大陆上呢。”你留下吧,这样一来,咱们共产党里就多了位一起工作好多年的老伙计,这比跑到台湾去可有价值多了。”怕张国焘心存疑虑,毛人凤干脆挑明了,这是蒋委员长自己拍板的决定。
不过话说回来,张国焘清楚自己跟党已经彻底决裂,大陆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因此,他厚着脸皮,硬跟着蒋介石,带上老婆孩子,一股脑儿逃到了台湾。到了台湾,张国焘的日子就过得挺冷清,没人搭理他,连住的地方都被国民党那个“东南军政长官公署”的高官给霸占了。没办法,他只能领着全家老小跑到香港,去找找新的活路。1949年冬天,张国焘抵达了香港。还好,他在那儿终于有了着落,在一家不起眼的小报社当上了主编,天天埋头写稿子,靠这个挣点日常开销。
这时候,他开始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有点后悔了。那时候,他想加入共产党却没门儿,国民党那边也对他视而不见,没办法,他只能和一些民主人士打交道。跟程思远瞎聊天的时候,张国焘就跟他掏心窝子说了说自己的想法:以前咱们在政治上都是打酱油的,没啥意思,以后咱可不掺和了。咱的娃,得让他们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好而努力。尽管如此,张国焘在香港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平。在杂志社里,意见不合让他累得够呛,最后他不得不选择走人。他失业后,就开始琢磨怎么挣钱。到了1950年,朝鲜那边打起来了,这一打,黄金价格噌噌往上涨。张国焘一看,黄金这行当能捞金啊,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老本全掏了出来,干起了黄金买卖的活儿。可谁曾想,朝鲜战争一打完,金子价格就像滑梯一样掉下来,张国焘投进去的钱全打了水漂。家里头就靠大娃张海威那点工资,紧巴巴地过着。还有杨子烈,为了生活东奔西跑,结果不小心摔伤了盆骨,落下个瘸腿的毛病。现在张国焘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能琢磨着回大陆安家的事儿了。
1953年那会儿,张国焘通过新华社在香港的办事处,给那边捎了封信。他说现在看到咱们国家解放了,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真是没法说。可自己呢,还孤零零地待在香港,觉得挺孤单的,也挺对不起大家的。他心里头那个念头啊,就是想回北京,给党和人民做点啥,哪怕力量小,也得使出老劲儿来,好好干一场。新华社香港办事处把信件传递给毛主席后,毛主席随即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他需要立即起草一份报告递交给中央,对自己的过失进行深入的反省。当香港新华社分部把这事儿跟张国焘说了之后,张国焘好好琢磨了一番,最后还是决定放过这个机会,没选择承认错误。这事最后就这么算了。到了1955年,张国焘又找香港的朋友帮忙,跟政府说想让他二儿子去广州中山医学院念书。周恩来知道后,也点头同意了。过了五年,他儿子学成毕业,回到香港当起了医生。
但到了1958年10月份,张国焘又动起了回国的念头,他跟中共中央说,想给中国政府出点力,希望能得到点生活费支持。在查阅了关于张国焘近况的汇报材料后,毛主席心里有了打算,打算给张国焘一个机会,于是他在材料旁边批注:建议张国焘应该和美国人断绝来往,要是他能做到这一点,,看看能不能在生活上给他一些帮助。尽管毛主席对张国焘表现出了宽容,给了他一次机会,但张国焘心里还是放不下美国那边。结果,他就这么错过了能够回到大陆的最后一个时机。张国焘不光没接受回国的邀请,反倒转头给美国打起了工。朝鲜战争一打完,新中国就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的厉害。这时候,美国的亚洲研究中心开出了高价,想让张国焘透露些中共党政军头头们的历史底细。
张国焘是个有啥说啥的人,美国在香港的总领事前后大概找了他20来回,把想知道的事儿都细细问了个遍。拿到张国焘那里的所需之物后,美国又一次把他给甩了。张国焘又一次被甩在了一边,手头紧巴巴的。这时候,美国的堪萨斯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说只要他写本回忆录,每个月就能给他2000港元当研究经费。不过有个条件,书一写成,英文版权就得归学校。张国焘一听,心里头那个美啊,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埋头苦干,花了整整4年时间,愣是写出了一本上百万字的大部头回忆录。1965年,香港有个叫《明报周刊》的杂志,开始连载张国焘写的回忆录,书名定为《我的回忆》。打那以后,张国焘一家人就靠这本书赚的钱,还有他老婆杨子烈写的《往事如烟》赚的钱过日子。
在香港呆了二十多年后,张国焘打算移居到美国去过日子。他咋就突然间做出这么个决定呢?从1972年那会儿起,尼克松总统到访中国,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张国焘心里头不踏实,生怕自己被中美两边当靶子打,所以就和杨子烈一块儿搬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的交界处,多伦多那儿。那时候,王明还曾试图让手下请张国焘去莫斯科商量大事,但张国焘呢,直接就给回绝了。1968年的时候,张国焘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了,他的三个孩子呢,也都一个个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小日子。不过说来也怪,就算这样,张国焘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挺穷困。当他得知加拿大政府有个政策挺适合自己的情况,就是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申请福利补助,他就打算搬进养老院,靠着政府发的补贴日子。
1973年那会儿,张国焘突然遭遇中风,虽说命是救回来了,但却落得个瘫痪在床,连下地走路都不行了。与此同时,杨子烈的身体状况也不好,也成了残疾人。他们俩就这么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只能瞪大眼睛,望着天花板发愣。1979年快到年底的12月头几天,加拿大那边连续下了好多天大雪。张国焘躺在一张挺窄的病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有时候一翻身,被子就滑到了地上,他自己也没力气去捡,喊谁也没人应答,只能缩成一团,冻得直打颤。12月3号那天,张国焘吐了整整俩小时,之后就没了知觉。等叫来大夫一看,人已经没了气息,82岁的张国焘,他这一辈子,走得真是跌跌撞撞。一条路走到黑,最后只能自己吞下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