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时大肆屠戮开国功臣,动辄抄家灭门,诛人三族,被其杀戮之人仅史册中有过记录的就高达数万。
而明朝开国第一谋士,才智媲美诸葛亮的刘伯温,则果然展现了其深谋远虑的眼光和非同一般的智慧,做出了如题所说这个决定,最终才在惊涛骇浪中保得刘氏一门安宁,子孙繁衍昌盛。
那么,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为何暴起杀机屠戮功臣?刘伯温是否死于他之手?在刘伯温死前,为何不将他一身旷世奇学传给儿孙?他的后代后来又过得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六百多年前,一探这位传奇了数百年的明初奇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个多智近妖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未卜先知。
若问中国历史上何人能与这样的一个诸葛亮相提并论,唯有刘伯温。
刘伯温与诸葛亮,二者都是胸有韬略万千,神机妙算的军师;都有广为流传的未卜先知的民间故事;在后世也都流传着一本号称是他们本人所做的精准预言书,刘伯温的是《烧饼歌》,诸葛亮的是《马前课》,精准预言了未来千年间的历史大事。
而比起诸葛亮年少时的声名不显,历史上的刘伯温自小就是传奇。
他看书能七行俱下,不到12岁就考中秀才,是十里八乡出名的神童;
他13岁入府学,从师学习春秋经。其他人都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而他却默读两遍就背诵入流,还能精辟入理地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16岁就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晓,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无一不精;
所以有人夸赞说:“老刘家祖先是积了多大的德,才出了这么个孩子呀,此子必将光耀门楣!”
刘伯温48岁那一年,被朱元璋邀请到军中作为首席谋臣。
其后8年间,刘伯温为朱元璋的霸业筹划全局,将各路义军悉数消灭,最后再帮助朱元璋制定灭元方略,一统天下,居功至伟。
比起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刘伯温则是辅助朱元璋一统江山,所以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鸟尽弓藏,朱元璋的疑心病,最终演变成了明初的一系列惊涛骇浪1、朱元璋的疑心太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其实历史上所有开国皇帝几乎都有疑心重的毛病,因为一帮人跟着自己从无到有打下江山,其中难免有人功劳过大威胁皇权,当皇帝的就容易警惕和多疑。
但朱元璋疑心实在太重了,因为他是纯草根出身,骨子里还带着一点小农思想,缺乏安全感,就像一个乞丐突然发财了,总感觉旁边的人会觊觎他的财产。
所以为了让自己集权,朱元璋后来甚至都取消了宰相制度,宁愿苦点累点,也要亲自处理政务,将权力握在自己一人手中。
2、刘伯温是否死于朱元璋之手?
而若论明朝开国功臣中令朱元璋最忌惮的人,刘伯温必然名列榜首,因为他一身才学旷古绝今,一人足抵千军万马,得之可得天下。
刘伯温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他打算急流勇退,深藏功与名。
此前,明朝的第一任宰相,一开始就跟随朱元璋打江山并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善长,也明白伴君伴虎的道理,选择了辞官身退。
然后,刘伯温推辞了朱元璋让代替李善长做宰相的提议,上书朱元璋表示也要辞官归隐。朱元璋同意了,随后另选了胡惟庸做宰相。
可是,像刘伯温这种人哪怕是归隐了也总会被人记得。因为他之前说话得罪过新任宰相胡惟庸,一直都被胡惟庸怀恨在心,所以胡惟庸找了个机会,给朱元璋说刘伯温在家乡找了块有王气的墓地,准备埋骨于此。
朱元璋本身就对刘伯温的才智非常忌惮,现在听说他还给自己找了块有王气的墓地,这是想让他子孙当皇帝的节奏呀。
就这样,朱元璋疑心更重,对刘伯温更加防范,还直接剥夺了他的俸禄,丝毫不顾多年君臣之谊。
刘伯温深谙朱元璋多疑的性格,照此下去,朱元璋很可能会对他下手,甚至祸及家人。于是他准备进京与朱元璋推心置腹地交谈一次。
刘伯温进京没多久就感染了风寒,朱元璋闻讯后便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给他看病。这个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朱元璋明知胡刘二人有无可化解的矛盾,一个小小风寒还偏要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来,也不怕刘伯温看到他后更加重了病情?
果然,刘伯温服下御医开的药就腹痛不止,不久后他抱病去见朱元璋,给朱元璋说了这个事情,不想朱元璋只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于是,心寒不已的刘伯温在他人护送下返回了家乡,不久后便病重西去。临死前,刘伯温做了一系列安排,正是其中的几个决定让他一门在后来的惊涛骇浪中得以保全,这点我们在下文细说。
史料中虽然对刘伯温的死因记载得模棱两可,但隐隐让人感到,其实朱元璋很可能才是害死他的幕后黑手。而胡惟庸与刘仅因一句话而结怨,并无生死之仇,顺手构陷一下可以,但犯不着上手取人性命,何况刘伯温还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开国大功臣。
3、朱元璋的疑心,终酿成一场史上最大规模、最残酷的屠戮功臣的腥风血雨。
刘伯温或许应该庆幸他去世得早吧,就在他去世五年后,随着朱元璋的年纪愈大,疑心越来越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屠杀也随之开启,将明朝开国功臣杀戮了大半以上。
首先被杀的,便是宰相胡惟庸,被诛三族。
并且朱元璋还将胡惟庸案不断做大,一直延续了十年,就以勾连胡惟庸谋反为由,诛了数十个王公贵族、开国功臣的三族,前后多达三万多人被株连,其中就包括第一任宰相李善长及其家族。
继胡惟庸之后被杀的,便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蓝玉。借口蓝玉谋反,并以此为契机,朱元璋不仅灭了蓝玉满门,还将被封侯拜将的武人集团杀得心惊胆寒,受此案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多人。
一年后,在朱元璋死前的第四年,他又灭门了多位国公、侯爷。至此,这次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功臣屠戮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朱元璋杀功臣的本意,其实是为了集权,为了他所立的皇太孙朱允炆能坐稳皇位。不料,就因为开国功臣被大量屠杀,导致几年后朱允炆做皇帝时,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手下甚至没有可派之将,败得毫无悬念。
刘伯温死前做了什么决定?是怎样让子孙得以保全的?当时,刘伯温吃下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药后就一病不起,告诉朱元璋后,朱也只轻描淡写地敷衍他几句,心寒不已的刘伯温便颓然回到了家乡。
随后,刘伯温的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到了弥留之际。临终前,他叫来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然后嘱咐他们,让子孙后代都不要踏入仕途,如此可保刘氏繁衍昌盛,并且刘家获朱元璋赐封的世袭爵位诚意伯方可能一直传承。
同时,刘伯温还告诫两个儿子,他已将自己毕生所学写成了一本《百战奇谋》兵书,但不会将这本秘笈传与他们,让他们自己也不要学,因为他二人才智不足,才不配位,不足以承受这样的旷世奇学,如果勉强去学,反而徒惹祸害,倒不如平凡度过此生。
随后刘伯温又说,当今圣上多疑,就算献上《百战奇谋》,刘家兄弟也难免会受到猜疑,以为刘伯温可能还会给两个儿子留了一手。所以,倒不如把书一把火烧掉,如此可保刘氏一门安宁。
果然,当朱元璋知晓刘伯温死讯后,就立即派胡惟庸前往吊唁,而更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刘伯温所著的兵书。
刘家兄弟对胡惟庸坦言告知,说《百战奇谋》已经被家父焚毁得一干二净,只剩一封给朱元璋的亲笔信和另一著作《郁离子》。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的遗物,只见没有兵书,只有一本类似日志笔记的《郁离子》,就随手将《郁离子》丢在一旁。
然后,朱元璋又拆开刘伯温的遗信,信中大意说,臣创作《百战奇谋》,是为了帮助陛下打江山,如今江山已定,天下太平,也就用不上了,未免此书在后世流落至奸佞之手,所以已把它毁掉以绝后患,而那本《郁离子》是臣的日常创作手稿,特奉上以留纪念。
这样,朱元璋就更加寝食难安了,他深知《百战奇谋》是刘伯温的毕生心血,怎会甘心烧毁?到底是否传给了刘氏兄弟?或者埋在刘宅底下?
于是朱元璋再派胡惟庸仔细查问刘家人,又说刘伯温功大,要为其把府邸建成墓园诚意伯府,以风光大葬,借此机会对刘家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搜查。
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始终不能发现《百战奇谋》的踪迹,朱元璋只得悻悻作罢。
随后,刘家人逐渐淡出官场,随着时间的推移,《百战奇谋》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渐渐变淡,刘伯温的光芒也渐渐模糊,刘氏一门才在几年后的朱元璋发起的功臣大清洗中,得以保全。
而《百战奇谋》到底去哪里了?真的被刘伯温烧毁了吗?当然不是。
两百多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在皇宫杂物中发现了他的偶像刘伯温手书的《郁离子》。于是李自成欣喜异常,细心翻阅郁离子,由于年代久远,书页多有残破,竟无意中发现页内还有页,而内藏的另一本书,就是失传的《百战奇谋》。
关于刘伯温的子孙后代们,除两个儿子刘琏刘璟非正常死亡外,其余都平平安安,繁衍昌盛。
不知是否为了寻找《百战奇谋》,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在刘伯温去世四年后,被胡惟庸一党人迫害坠井而死。
刘伯温的次子刘璟,遵循父亲不入仕途的训诫,辞官归隐故里。却不料因为实在太优秀,明成祖朱棣造反登基后,非要逼他去做官,并为此软硬兼施,最后还把刘璟关进大牢,不做官就坐牢。不料刘璟宁死不从,在牢狱里用发辫自缢了。
朱元璋当时酬功,赐了刘伯温称号“诚意伯”的世袭伯爵爵位。刘伯温去世后,朝廷一直没有让刘家袭封爵位。直到刘伯温长子刘琏去世后,刘琏的儿子刘廌才袭封为二代诚意伯。可是刘廌这个诚意伯仅做了一年就因个小事而获罪,被朱元璋直接撤回了刘家的世袭爵位封号。
直到100多年后,到了嘉靖年间,刘家诚意伯的爵位才被嘉靖皇帝重新让其袭封,此后世袭传承,一直到明朝灭亡。
刘伯温是今天的浙江温州文成县人,所以他的后人多在温州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子孙繁衍昌盛,到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异常庞大的家族,以温州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发展,甚至已蔓延到了国外。每年祭祖的时候,从国内国外赶回来的人多达数万,其中还不乏各种企业家、艺术家、科学家。
如此繁荣昌盛的一个大家族,再看明初那些将军、宰相,或者爵位还在刘伯温之上的开国功臣们,却早就灰飞烟灭了,仅在史料上留下几行苍白的文字。
所以,一个人在获得成功时,如果想要获取更大的成功,得到更多更高的财富和地位并不困难;
最难的是,当他在功成名就时,能有从意气风发中清醒、从辉煌中趋于平淡的勇气和魄力。
而这一点,才是最难也是最可贵的!